尊敬的各位领导,敬爱的各位学长、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我是智能与计算学部2025级博士新生李垚臻,此刻,能代表全体同学在这里发言,我倍感荣幸;亲耳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给学校全体师生的回信,更让我倍受鼓舞。这份殷殷嘱托,必将激励我们勇担强国使命,让百卅传承的天大品格在祖国需要的地方熠熠生辉。
2019年的秋天,我带着父辈的期盼走进北洋园,那时的我还不知道,这方校园会用怎样的平台,托举我们成长。作为未来技术学院智能机器平台的首批本科生,从调试智能小车到组装扑翼机器鸟,在新工科项目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探索中,天大教会我以求真态度啃下硬骨头;作为校学生会主席团成员,从棠小果问答专刊到湖畔音乐会,在师长朋辈热忱奉献的熏陶中,天大教会我以担当扛好服务责任;作为三下乡支教团负责人,从把新工科作品带到中小学课堂,到实践成果获团中央优秀报告肯定,在学校链接帮扶的平台实践中,天大让我懂了知识要用来惠及他人。这些实打实的积累,成了我创新的支撑。面对3D建模课题,我带着“让技术变简单”的想法,带领团队融合生成式AI,反复优化算法、压缩步骤,攻克轻量化建模核心难题。最终工具实现普通用户快速上手,这份实用创新,助我们斩获意向投资和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金奖。回望这段历程,正是在天大的每一次学习实践,让我读懂了“兴学强国”的内涵,练就了直面挑战、解决难题的本领,也让我更加坚定:创新的根要扎在祖国大地上,科技的果要结在人民需求中。
如果说本科是看天地之大,那研究生便是究一理之深。2023年,我进入智能与计算学部,师从李克秋和李文信教授,从事智算网络系统及芯片研究。网络芯片是大模型时代数据传输的高速公路,其技术制高点长期被国外占据。面对技术鸿沟,我们立志追赶超越。导师带着我们反复推演自研协议栈,历经两年终于在组网与并发规模上实现代际提升,团队以天津大学为第一单位突破网络系统顶级会议SIGCOMM、NSDI等,获国内龙头企业合作邀请。在参与过程中,我终于理解天大人的“坚持四个面向”从来不是口号,而是代码报错后推倒重来的勇气,是技术方案逐行打磨的较真。所以,我选择在这片科技沃土继续深造读博,希望在高性能智算网络的“无人深水区”再闯一闯,探索产学研融合路径,为国家核心科技自主可控,给出天大人的青春“答卷”。
前几天,我再次走进校史馆,看着机械工程车间、飞机实验室、中国第一水工试验所的老照片,我顿悟:今天我们在实验室奋力探索,与前辈所为是同一件事——130年岁月流转,变的是日新月异的技术,不变的是天大人“要实地把中华改造”的赤子初心。这份初心的赓续,离不开母校给予我们的力量:厚重的精神品格,是我们强国担当的志气;多元的学习平台,是我们敢闯未知的底气;过硬的专业本领,是我们直面挑战的勇气。
作为新一代天大人,我们承继前辈“精神火炬”,也紧握时代“创新机遇”。无论未来奔向何方,我们天大人都要把“实事求是”刻进基因,将“兴学强国”扛在肩头,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用科研力量解决现实难题,为国家科技进步、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天大学子的青年力量。
最后,再次祝福母校130周年生日快乐!祝愿各位领导、前辈、老师、同学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