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Comprehensive news

【建校130周年高质量发展大会】兄弟高校代表李路明:赓续巍巍学府的新荣光

作者:李路明编辑:梁绍楠来源:党办校办、宣传部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天津大学的老师们、同学们、校友们:

大家上午好!金风送爽,硕果盈枝。在国庆佳节的喜庆气氛中,我们相聚北洋园,共同庆祝天津大学建校130周年。我谨代表清华大学及各兄弟高校,向天大全体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热烈的祝贺!

兴学强国路,敢为天下先。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自诞生起,便肩负着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定名为天津大学,开启了在建国的长征大道上奋勇迈进的新阶段。在跨越三个世纪的办学历程中,天津大学积淀形成了“实事求是”的校训、“严谨治学”的校风、“爱国奉献”的传统和“矢志创新”的追求,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取得了一系列科技突破。从初创时期的筚路蓝缕,到完成向综合性大学转变,再到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天津大学在与国家命运、民族前途同频共振的峥嵘岁月里,书写了教育救国、科学建国、科技强国的动人篇章。

天大与清华气质相投,文化相符。“自强”是两校与生俱来的精神底色。它源于北洋大学“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的办学主张,也体现在清华大学“明耻图强”的烙印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中,为我们提供了奋发进取的无竭力量。“爱国”是两校一致的价值追求。90年前的“一二九”运动中,清华学子发出了“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的怒吼,北洋学子也迅速行动起来、遥相呼应,携手推动华北地区的学生抗日救国运动达到新的高潮。“实干”是天大人和清华人共同的鲜明特质。在天大校歌“不从纸上逞空谈 要实地把中华改造”的激励下,在清华的校风“行胜于言”的熏陶下,两校师生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事业中,留下了坚实的奋斗足迹。天大与清华渊源深厚、情谊绵长。机械工程学家刘仙洲先生先后在北洋大学、清华大学任教,为两校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在担任北洋大学校长期间,发扬“实事求是”的精神,提出“理工结合”的办学理念,加强学科建设,改革师资队伍,有力提升了办学水平,推动了学术独立。土木工程专家、清华校友茅以升先生曾在北洋大学执教并担任校长,他提出了“先习后学,边习边学”的工程教育思想,促进了学校教育与社会人才需要的紧密联系。曾在清华学堂以优异成绩负笈远洋的侯德榜先生,归国后在北洋大学讲授《纯碱制造课程》,他创立了“侯氏制碱法”,有力支撑了抗战时期的工业发展和大后方的民生保证,为世界制碱技术开辟了新的路子。此外,张维、陆士嘉、汪家鼎、何东昌、张礼等一批清华人,也曾在北洋大学留校,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办学治校倾注心血,有力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天大与清华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砥砺并进、密切合作。新中国成立之初,两校服从国家大局,积极配合院系调整,为高等教育体系的完善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近年来,两校开展了一系列深入合作:组织学生同上形势与政策课程,携手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的新路径、新范式,共建化学工程与低碳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全国重点实验室。十年间联合开展近150项科研项目,在脑机接口、气候变化等领域联合攻关,解决了一系列前沿问题。

面向未来,相信两校的友谊将如霭霭花堤一般、生机盎然;如滔滔北运一般、奔流不息,汇聚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蓬勃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百余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极不平凡的历程。这是近代中国从被动挨打到掌握命运,从积贫积弱到繁荣富强的生动缩影,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鲜明注脚。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高等教育对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更加凸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清华大学将一如既往与天津大学等兄弟高校一道,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更好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和人类文明做出中国高校新的更大贡献。

继往开来、再谱新篇。我们相信,走过130年风雨的天津大学,一定能够秉持兴学强国的志向,弘扬日新又新的精神,早日建设成为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大学,用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新成绩,赓续巍巍学府的新荣光。最后,再次向天津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和校友致以最热烈的祝贺!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