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Comprehensive news
  • 新华网:【文化名家谈非遗】冯骥才:非遗理论需要下大力气来研究与建设

    新华网文化频道采访了一直致力于“非遗”保护工作的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冯骥才,请他对《意见》进行解读。

  • “浙北洋”新生奖学金颁奖活动成功举办

    浙江校友会在校友企业易思维科技有限公司举办新生交流会暨“浙北洋”新生奖学金颁奖典礼。

  • 光明日报:颜晓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道路基石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文明,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的不懈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二者密切相关、相辅相成。

  • 医工院研发吸入式纳米喷雾技术为呼吸道粘膜防护开辟新途径

    本站讯(供稿 医学部)近期,天津大学医学工程与转化医学研究院研发了一种可吸入式的纳米喷雾技术,可通过吸入接种可诱导比常规肌肉注射更强的呼吸道黏膜免疫保护效果,从而阻断病毒通过呼吸道侵入机体。这种可吸入纳米喷雾技术也有望为预防呼吸道病毒提供新的借鉴。SARS-CoV-2引起的新冠疫情(COVID-19),在过去一年中对全球公共卫生产生了极大影响,目前疫苗研发取得了重大突破,多款COVID-19疫苗获

  • 天津日报:天大团队研发新技术 光动力疗法助牙美白除菌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张雷教授团队和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张旭教授团队合作,提出了一种新型光动力牙科治疗策略,具有无损牙齿美白和根除生物膜的双重功效,将可为牙齿美白以及预防和治疗生物膜诱发的牙菌斑、牙釉质脱矿、龋齿、牙周炎等疾病提供更便捷、安全、有效的方法。该项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成果现已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先进功能材料》。

  • 土-水界面磷素循环的微生物缓冲机制研究进展

    磷(P)是生命体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必需营养元素。由于植物的吸收和土壤矿物的固定,生物有效磷成为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重要限制因子之一。另外一方面,由于过量磷肥施用及污染物排放导致水体磷素含量超标进而产生更严重环境生态问题。在河流、湖泊、湿地和水稻田等浅层淹水环境的土/沉积物-水界面广泛存在一类肉眼可见的微生物聚集体,称之为周丛生物膜(Periphytic Biofilms)。与单一微

  • 天津日报:天大新生25日起开始报到

    昨天,天津大学发布2021级新生报到须知,报到时间为:本科生8月25日、8月26日,研究生8月31日、9月1日。

  • 第二届能源与人工智能国际会议圆满落幕

    第二届能源与人工智能国际会议于8月10日-12日在线举办。

  • 人民日报:天津大学科研团队研发牙齿高效美白除菌新技术

    该研究成果现已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先进功能材料》。

  • 天津大学科研团队研发牙齿高效美白除菌新技术

    化工学院张雷教授团队提出了新型光动力牙科治疗策略。

  • 光明日报:颜晓峰:百年奋斗的历史结论:走自己的路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是坚持“两个相结合”自己走出来的路。

  • 天大师生在革命老区播撒“红色种子”

    暑期社会实践队开办红色夏令营,播撒一颗颗红色的种子。

  • 人民日报:天大红色夏令营走进革命老区

    “大家好,欢迎来到我的家乡哈达铺。你们知道吗,当年党中央就是在这里做出了把红军长征落脚点放在陕北的重大决策……”在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牛家小学,五年级小学生高凤媛正聚精会神地讲述着哈达铺镇的革命历史。连日来,天津大学暑期社会实践队的师生们在这里开办红色夏令营,培养了一大批“小小红色讲解员”,让当地孩子津津乐道长征故事,播撒下一颗颗红色的种子。

  • 科技日报:《天津指南》为世界生物产业安全“把脉”

    《科技日报》 (2021年08月11日 06版)本报记者 陈 曦 通讯员 焦德芳 精准医疗、细胞治疗和基因编辑等技术极大促进了生物产业飞速发展。《天津指南》鼓励科学家采取措施,防止在研发及产业发展中产生的生物制品、数据等被滥用,在保障安全底线的前提下进行创新。​张卫文天津大学生物安全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生物科学领域的进步增进了人类福祉,但亦可能被滥用,特别是被用于发展和扩散生物武器。为弘扬负责任的文化,我们鼓励所...

共11571条 首页上页1...293294295296297...772下页尾页 到第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