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Comprehensive news

【本科生毕业典礼】校长柴立元:知行之间

作者:柴立元编辑:梁绍楠 田利群来源:党办校办 摄影: 陈晓金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激动与自豪的心情,共同见证天津大学2025年本科生毕业典礼的隆重举行。这是我到天津大学工作以来,首次参加本科生毕业典礼,倍感荣幸与感动。今年,是天津大学(北洋大学)建校130周年,这不仅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历史节点,更是我们继往开来、薪火相传的重要时刻。而你们,就是这130年历史长河中最鲜活、最青春的一章!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向顺利毕业的你们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向关心支持你们的师长亲友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同学们,你们是天津大学130年精神文脉的接棒者,也是新时代人类文明前路的开拓者。从天大校门走出的那一刻起,请记住,这里曾经走出过中国共产党早期卓越领导人之一的张太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吴自良院士,“双奥”场馆总设计师、中国建筑界最高奖——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李兴钢院士,入选风险投资领域福布斯30位30岁以下杰出人物的首位华人张璐校友、DeepSeek研发团队核心成员之一的王培懿校友,还有更多优秀的校友们。他们用青春诠释了“实事求是”的校训,也为“知行合一”注入了新时代的内涵。

今天,你们在这里接过的毕业证书,不仅是对过去四年努力的肯定,更承载着新时代的天大使命。今年学校制定了到2035年迈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目标,我们谋划了“七个高”的战略发展路径——通过高质量党建引领、高度交叉学科、高水平教育教学改革、高层次人才引育、高价值成果转化、高效能资源配置、高效率管理服务,全面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母校有信心,也有能力重现百卅荣光。母校很拼!希望同学们也能够努力,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在你们即将启航之际,我想与大家分享几点希望。

一要知理想,行担当,在家国情怀中践行责任。

“中华民族之复兴,罔不依大学师生之如何振奋而定其运命。”一代又一代天大人正是在家国情怀的感召中,成长为民族复兴的中流砥柱。

合成生物与生物制造学院元英进院士,历经十多年艰苦攻关,带领团队完成国内最大规模的DNA体外信息存储验证,开创性打造了DNA存储光盘模式,为海量信息存储开辟了全新维度。自动化学院王成山院士深耕分布式发电与微电网技术多年,带领团队打造了一系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电网设备,推动相关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地科院刘丛强院士以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应对全球变化挑战,为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提供了坚实的科学理论支撑。来自宝岛台湾的人文艺术学院何慧俐老师,以专业优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架起两岸民心相交、融合发展的桥梁。智算学部魏建国教授6年时间扎根西部,为青海建立了第一个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在青藏高原种下了人工智能的“种子”。还有很多很多的“他们”在各自领域中深耕不辍,用科研报国的实际行动,铸就了一张张闪耀的“天大名片”,照亮国家发展的未来之路。

家国情怀始终是天大人最深层、最质朴的情感。希望你们学会登高望远,在未来的道路上,知理想之可贵,行担当之重责,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把所学所长服务于民族复兴,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用所学所思,服务人民、奉献社会、造福人类。

二要知科技,行温度,在科技与人文之间找到平衡。

我们正站在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制造等技术不断突破边界,深刻重塑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科技的每一次跃进,都为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也不断叩问我们:在追求效率与智能的同时,我们是否还能守护那份对人的关怀与温度?

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真正的科技,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不仅要有速度,更要有深度;不仅要有水平,更要有情怀。药学院刘秀云教授,曾拒绝国外高薪,毅然回国,率先将脑机接口技术引入重症医学领域,让脑部无创治疗代替传统开颅手术成为可能。环境学院的科研团队将天大科技服务于乡村振兴,自主研发“振兴号”净水系统,为甘肃宕[tàn]昌全县265个行政村、19.2万农村居民送去干净、安全的饮用水。建筑学院张玉坤老师带领团队历时20年,拍摄200多万张照片,构建起长达6000多公里的数字长城,用科技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符号。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理性与冷静让技术精准突破,感性与温度才能让科技更具人文关怀。请记住,科技不应只在实验室中闪耀,更应在现实中温暖人心。

希望你们不惧任重道远,知科技之力量,行温度之关怀,在创新中不忘人文精神,在效率中守护人性价值,去帮扶弱势群体,去关注乡村振兴,去倾听城市边缘的声音,去扎根乡土中国。

三要知自我,行成长,在独立思考中走出焦虑。

在今年的毕业生中,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在“知”的深耕中培育理想,在“行”的实践中磨砺担当,让青春不仅闪耀在成绩单与论文中,更回响在竞技赛场、支教课堂,烙印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微电子学院程雨涵同学为偏远地区儿童点亮希望,斩获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金奖。法学院张晴同学依托国家级大创项目,为外卖骑手权益建言。自动化学院吕晨昊同学连续两年奔赴西藏支教,把知识和热情带到雪域高原。还有,连续三年综测加权双料第一,即将进入国际理论物理中心直博深造的理学院张翘楚同学;辅导200多名同学,荣获“金牌学业辅导讲师”称号的数学学院井亮同学;积极承办造血干细胞采集公益项目、传递生命希望的化工学院董洪达同学;穿上军装、连续两年获评“四有”优秀士兵的医学院史海阔同学;自强自立、热心公益,获乌鲁木齐市“优秀志愿者”荣誉的建工学院阿布都哈里木·阿不力克木同学……还有更多优秀的你们!

你们在逆境中坚持梦想,在跨界中突破自我,在荣誉中选择扎根基层。希望你们保有宁静致远的心性,知自我之边界,行成长之路径,守住心中信念,不随波逐流,不盲从焦虑,不要被别人的生活模板所绑架,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请相信,成长从来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段不断探索、不断超越的过程。我坚信,一代更比一代强!

四要知矩守,行正道,在发展中不忘记初心。

常言道,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其中“有为”容易,“不为”却难。杨恩泽老先生是我国光纤通信领域的开拓者之一,生前是自动化学院的教授,他一生坚守学术正道,不为名利所动。他在光通信领域有着极高的学术地位,却从不为自己的学生跑项目、拉关系。他的学生于晋龙说:“先生教导我们走正道,这让我受益终生。”他教导学生:“做科研靠本事,做人讲良心。”他生活简朴,却将毕生积蓄无私奉献,为家乡小学建起“科学楼”,并在逝世前毅然卖掉唯一房产,捐出所有积蓄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和推动天大科研。

在科技与资本飞速发展的今天,伦理与责任比技术更重要。希望你们秉持行稳致远,知道德之矩守,行人间之正道。任何时候都要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在创新中不迷失方向,在发展中不忘记初心。

亲爱的同学们,毕业不是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北洋园校区“三问桥”上,老校长张含英的“校训三问”——懂么?会么?敢么?——时刻提醒往来的学子践行“实事求是”的校训和“知行合一”的精神。如今,你们在天大学到了沉甸甸的知识,掌握了做人的道理,你们已经懂了、会了、也敢了,希望你们勇敢地奔向更宽广的天地,成为有理想、有担当、有温度的时代新人。

同学们,无论你们走得多远,母校永远是你们最坚实的港湾。累了倦了,常回母校看看,到最美图书馆里看看书、充充电,到学校食堂感受一下烟火气和熟悉的味道,在卫津路和北洋园走走逛逛,拂去疲惫,重拾前行的能量!母校永远以最温暖的怀抱,等待每一个远行的孩子回家。

最后,祝愿2025届全体毕业生前程似锦、一路繁花,奔赴各自的星辰大海,用青春与激情,书写更为壮丽的篇章!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