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Comprehensive news

【本科生毕业典礼】校友代表李兴钢:应时守正铸新志,砺行图新启鹏程

作者:李兴钢编辑:梁绍楠 田利群来源:校友与基金事务处 摄影: 陈晓金

尊敬的杨贤金书记、柴立元校长,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2025届学弟学妹们:

大家好!

非常荣幸能够作为母校校友代表发言。首先,请允许我向圆满完成学业的全体学弟学妹表示最热烈的祝贺!也向辛勤培育我们的母校、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

我是建筑学院1991届的毕业生。在天大求学的这四年中,我度过了人生最美好、最难忘的青春时光。三十四年前,我和你们一样,满怀着憧憬与希望,从天大校园出发,走向广阔天地。从一名天大建筑系学生,到参与设计2008年北京奥运会国家体育场“鸟巢”,再到担任2022年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及“雪游龙”“雪飞燕”的总设计师,并荣获中国建筑最高奖——梁思成奖,这一路走来,我深深体会到:个人的成长始终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个人的奋斗永远与时代的发展同频共振。今天,作为校友代表,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成长、责任与使命的思考。

一是要紧跟时代,回应需求。

站在130周年的新起点上回望,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到,天大人始终在与国家发展同向同行。从“双碳”目标到乡村振兴,从大国重器到超级工程,这些成就的背后,都有着一代代天大人奋斗的身影,同时祖国未来建设的每个领域也都正在呼唤着你们的才华与热情。

作为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总设计师,我提出赛区规划和场馆设计建造的总体理念和原则是“山林场馆,生态冬奥”这八个字,我们的追求已从宏大彰显的“器物审美”升华到低调消隐的“天人合一”。冬奥场馆与山林环境融合共生,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的现代表达。从“鸟巢”到“雪游龙”“雪飞燕”,不仅记录着中国建筑的创新之路,更折射出国家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我们正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人工智能正在重塑学科生态,“双碳”目标引领发展转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读懂时代的语言,回应国家的需求。

目前,我也在牵头开展建筑学院的教育体系改革,在建筑学领域以工程思维回应时代命题,“工程建筑学”新专业的设立正尝试破解技术与人文的割裂。它以“意匠营造” 为教学核心,让“项目制”的设计课成为多学科交汇的训练场——建筑、结构、历史、环境导师组成联合团队,通过真实场地中的设计操练,教会学生用工程理性承载文化记忆。在当代建筑学面临技术革命、生态危机等的多重挑战下,工程建筑学将在新质生产力与新工科的框架下,通过与技术、传统、社会、生态等多元工程领域的创新结合,拓展建筑学科和行业未来的研究和实践边界,将数字技术浪潮、生态哲学思辨与东方营造智慧熔铸为新型学科体系。

任何学科的突破,都始于对复杂系统的敬畏与整合。亲爱的化工、材料、智算学子们,你们在实验室的分子设计、算法优化中,何尝不是在完成另一种“意匠营造”?当绿色能源材料精准合成,当智能建造机器人落地应用,你们正以工程的精确性,重塑文明的物质基础。

同学们,请记住“真正的创造,始于对约束的拥抱;伟大的工程,成于对人文的虔诚”。希望你们永远保持对时代脉搏的敏锐感知,用专业所长服务国家所需,让个人理想与时代和社会同频共振。

二是要脚踏实地,传承创新。

在天大求学的岁月里,恩师们的言传身教,让我深刻领悟了建筑不仅是技术和工程的产物,更是文化和文明的载体。自1937年办学伊始,从建筑学院走出了徐中、彭一刚等诸多大师级的建筑教育家,先生们的一言一行都在告诉我们:创新必须扎根于深厚的文化土壤。正是这种传承创新的教育理念,培养了我们既立足本土又放眼全球的视野。

我自大学时代感受到中国传统建筑空间景观的强烈震撼,决意探索其中蕴含的深厚而恒久的设计智慧,至今已数十年之久,我以业余旅行和田野调查的方式,走遍中国乃至世界的代表性城市、建筑、园林、聚落,从龙门石窟到清东陵佛光寺,从黄山长江到敦煌雅丹,用一图一语的方式,记录每一处令我感动的空间营造场景,思考这些场景背后一体化的中国式营造哲学,它们是我后来提出胜景几何思想和生境建筑理念的源头,也是我日常建筑实践取之不尽的创作密码。

这些经历教会我:在全球化浪潮中,我们既要开放包容,更要坚守文化根脉。这种传承与创新的平衡,也正是天大“实事求是”校训的最好诠释。

同学们,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各个行业都正在经历深刻转型,这需要拥有无限创造力和活力的你们突破学科边界,勇攀科技高峰。希望你们既要有突破陈规的勇气,更要有脚踏实地的定力。请记住,最持久的创新,往往源于最深厚的积累。

三是要迎难而上,不辱使命。

人生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坦途,而更像是一条蜿蜒曲折的江河。在你们即将启程的人生旅途中,必然会遇到激流险滩,会面临重重考验。这些挑战不是要阻挡你们前进的脚步,而是要锻造你们坚韧不拔的品格。回望天津大学130年的办学历程,不正是一部逆流而上的奋斗史诗吗?于民族危难之际诞生,从战火纷飞中传承,到改革开放后勇立潮头;从艰苦条件下的科研攻关,到新时代的创新发展。一代代天大人用行动诠释着:真正的强者,不是在顺境中高歌猛进,而是在逆境中愈战愈勇。

挫折是成长的催化剂。就像建筑结构需要在各种外力作用下保持稳定一样,人生也需要在各种挑战中保持定力。那些看似不可逾越的障碍,往往是通向成功的阶梯;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挑战,恰是突破自我的契机。“过刚易折,过柔则靡”。真正的智慧在于,既要有坚持原则的骨气,又要有随机应变的智慧,才能不辱使命。

8年前,我作为北京冬奥延庆赛区总规划师及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等场馆总设计师,面对冬奥历史上最难设计的赛道、最为复杂的场馆、最具生态挑战性冬奥赛区的艰巨任务,而我国从未设计建造过符合冬奥会标准的雪车雪橇和高山滑雪场馆,我提出了“以场馆带规划,以设计带需求,以科研带工程”的创新工作模式,并和团队一起持续攻关,突破了赛道智能设计建造、绿色生态高山场馆和数字孪生竞技运行服务三方面核心技术,艰苦奋战,高质量、超预期建成了被誉为“历史上最为卓越的车橇赛道工程雪游龙、世界领先的高山滑雪中心雪飞燕和极具生态特色的冬奥延庆赛区,被国际单项体育组织主席费里亚尼评价为“2008年以后中国向未来、向世界展现自己崭新形象的典范”。

同学们,在时代和世界的剧烈震荡和变革中,挑战与机遇并存。当你们面对困难时,请想起天大校园里那些历经风雨依然挺拔的建筑;当你们感到迷茫时,不要轻易否定自己,要像种子破土那样,在黑暗中积蓄力量。没有哪棵参天大树一夜长成,所有惊人的突破背后都是不为人知的坚持。

亲爱的2025届同学们,你们生逢其时。当你们在各自领域绽放光彩时,请记住:个人的梦想只有融入民族复兴的伟业,才能绽放最耀眼的光芒。愿你们带着天大人“实事求是”的精神品格,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书写属于你们这一代人的精彩篇章!

让我们相约,在时代最迫切的时刻、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再见!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