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青年人才培养,9月29日,天津大学电气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与北京四方继保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新型电力系统联合创新研究中心年度会议在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举行。
北京四方公司副总裁徐刚、刘树,直流输电事业部总经理常富杰、高级技术经理徐可寒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天津大学自动化学院院长谭超教授,高宇教授、李博通教授、李霞林教授等多位教师代表与研究生共同参会。会议由自动化学院孙强助理研究员主持。

谭超院长在致辞中回顾了双方在国家级重大项目中的合作成果,并指出,自联合创新研究中心成立以来,学院设立“四方专项奖学金”,有效促进了校企资源整合与青年人才成长。本次会议汇聚青年学者与企业专家,是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重要体现,未来将着力构建“天大-四方”学术共同体,共同服务国家能源战略。

在专题报告环节,多位青年学者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范晶涵博士就《大容量发电机源故障电流开断装备与技术》展开汇报,其面向发电机源故障电流环保型快速开断难题,提出新型真空发电机断路器拓扑与快速开断方法,并结合多断口磁耦合均流和智能选相控制等关键技术,实现大容量发电机断路器的开断可靠性和工程可行性的显著提升。

储能技术为大规模新能源开发和高比例并网带来的电力系统稳定问题带来了有效解决手段,郭力教授、李霞林教授课题组王智博士围绕《储能变流器全工况电压源构网控制与暂态同步稳定关键技术》展开汇报,针对构网型储能变流器故障时易失电压源特征、暂态同步不稳等问题,王博士开展了储能型储能全工况维持电压源特征与暂态同步稳定关键技术研究,为实现构网型储能主动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复杂工况下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除了电化学储能,氢储能作为一种可长期存储、高能量密度的清洁能源也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的关注。李斌教授课题组将可再生能源与制氢技术结合并开展了相关工作,课题组吴张曦博士就《可再生能源直流离网制氢系统电能传输变换与协同保护控制关键技术》项目汇报了研究进展和下一步工作,团队在电氢耦合系统建模、内外部故障特性分析以及考虑制用氢设备寿命的运行策略与配置等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果,目前在北洋园校区构建了电氢储微电网实验平台并开展相关研究工作。

围绕着新型电力系统的主体,王成山教授课题组张浩博博士做了题为《新型电力系统边缘智能控制技术》的报告,针对双碳目标下源-荷-储新要素增长致配电网调控难、量测数据利用不足等问题,他提出海量数据压缩、分布式电源就地控制、多边缘区域协同控制等边缘智能控制技术,构建 “云-边-物” 仿真平台,还在天津蓟州光伏配电网示范应用,有效提升配电网智能化调控水平与运行稳定性。

北京四方公司的徐可寒经理落足于继电保护关键技术,介绍了四方公司对新型电力系统的背景下的解读与展望,做了题为《新型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挑战和新技术探讨》的主旨汇报,他介绍了四方公司系列创新新技术,这些技术已落地新原理装置,在广东、云南等地挂网,中国电科院测试名列前茅。
在交流讨论环节,与会师生与企业专家围绕系统稳定性、储能控制、保护新技术等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北京四方公司副总裁徐刚作总结发言。他充分肯定了本次年度会议的交流成效,并指出,联合创新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成果丰硕,实现了高校科研能力与企业工程经验的优势互补。他表示,此类合作为学生提供了直面工程问题的平台,也为企业跟踪学术前沿开辟了渠道,未来将持续推进双方在科研攻关与人才培养方面的深度合作,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