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神州大地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天津大学迎来建校130周年的历史性时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天津大学全体师生回信,在天津大学建校130周年之际,向全校师生员工、广大校友致以祝贺。
一封饱含深情、寄予厚望的回信,在巍巍学府中激起澎湃热潮,为百卅校庆赋予了非凡意义,注入了磅礴力量。
习近平强调,新起点上,希望你们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深化教学科研改革,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
殷殷嘱托充满关怀,厚望如山催人奋进。收到回信后,全体天大人倍感振奋、深受鼓舞,历史的荣光与时代的召唤在此刻交汇,先贤的薪火与未来的宏图在此刻交融。从1895到2025,实事求是,家国长歌,天津大学在中华民族强国复兴的浩荡征程中,求新求变,求是求索。
求强国之是
“国何以强?” 是一句叩问,更是130载征程。
进入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的大门,一方巨石庄严矗立,老校长茅以升手书的校训“实事求是”四个大字,笔力遒劲、厚重雄浑,成为这座学府跨越三个世纪迎来130周年的奋进脚注。
十年前,北洋园校区正式启用之际,也曾立起校训巨石,刻有赵天麟校长题写的校训“实事求是”。该石纹理犹如林木亘贯、树大根深、枝繁叶茂,意寓巍巍学府,历久沧桑,厚积薄发。
两石遥相呼应,一如精神穿越时空,昭示着这座百卅学府始终未变的强国初心与使命。
这种强国担当,体现在服务国家发展的重大科技突破中。2024年11月,我国地震工程领域首个“国之重器”——由天津大学牵头建设的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通过国家验收,投入运行。该装置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地震模拟振动台,可以为重大工程抵御自然灾害提供极限研究手段,为防震减灾筑牢坚实屏障。
“这个恢弘大气的装置缘起于让国人刻骨铭心的2008年汶川大地震,从那时起,我们立志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建造一个研究人造地震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地震大装置教师刘铭劼说,装置的实验档期早已排满,正与上百家单位合作直面国家战略需求。
如今以科技之力再造“地动山摇”,是为了守护山河永固。而130年前,真正的“山河破碎”却催生了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的诞生。
1895年,甲午一败震乾坤,“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光绪皇帝颁《强国诏》,征求自强之策。值此危局,盛宣怀呈递奏折《拟设天津中西学堂章程禀》,疾呼:“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
这份创建北洋大学堂的奏折被“硃批王折报四百里马递发回”——属重大机密事务,要求快速落实。急令飞驰,肩负国之渴望、民之渴望。“兴学强国”亦如基因般深刻于这所学府的精神血脉之中。
天大人有这样的工业救国实践——“谁不愿将一块轻金属的合金,制成一架雄伟的飞机,送上东京的上空去呢?”上个世纪30年代,从北洋大学毕业后回母校任教的邓曰谟立志报国。没有图纸、没有资料,他就从最基础的合金铸造开始,经历数百次失败,最终在1935年成功试制出中国第一台飞机发动机,打破了造飞机“非洋人不可的神话”。
天大人有这样的科技建国实践——“现在有人要卡我们的脖子,不让我们的反应堆运作。我们一定要争一口气!”1959年,周恩来总理来到天津大学视察,他握着学成归国的余国琮的手殷切嘱托。为“争一口气”,余国琮带领科研团队昼夜攻坚,自主研发重水精馏分离技术,有力支撑了“两弹一星”的伟大壮举。
天大人有这样的新质强国实践——“我们的基因组合成技术正在推动生命科学从‘解读’时代迈向‘编写’时代。”在2017年,元英进团队利用化学物质合成了4条人工设计的酿酒酵母染色体,带领人类迈向“再造生命”。今年7月,他们在全球率先实现大尺度人类DNA的精准合成组装与跨物种递送,标志着中国在合成生物学领域哺乳动物基因组进入先进行列。从一门课到一个国际前沿学科,从跟跑到领跑,在合成生物学这片全球竞逐的新质生产力高地上赢得了至关重要的话语权。
怀揣救国的理想诞生,承载建国的使命前行,肩负兴学强国的担当壮大。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起点与缩影,天津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探索者,也是国家改革发展的探路者、建设者、引领者。
求真理之是
“大学为何?”技术的突破让人振奋,精神的力量方铸根基。
“愿化作震碎旧世界的惊雷”,天大人信仰的是爱国奉献的革命真理。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在北洋大学求学的张太雷组织讲演团到天津各地演讲,将马克思主义的火种播撒在华北大地。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派赴共产国际的第一位红色使者,他在给妻子的信中写道:“我们现在离开是暂时的,是要想谋将来永远幸福。”
1927年,广州起义打响,他在前往前线指挥战斗的途中,身中三弹英勇牺牲,成为中共历史上第一个牺牲在战斗前线的中央委员和政治局成员。
如今,在天大北洋园校区太雷广场,张太雷雕塑身姿挺拔,手持书卷,意气风发阔步向前。开学季,新生在这里上“第一堂思政课”;毕业时,学子在这里宣誓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平日里,“太雷班”学员在这里开展实践生活,师生党支部在这里重温入党誓词。
历史的回响从未间断,真理的力量润物无声。“懂么?会么?敢么?”,天大北洋园校区三问桥上,著名水利学家、老校长张含英的“校训三问”正在向往来学子讲述求学之道。
上世纪20年代,水利校友张含英提出治理黄河新方法时,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他依然坚持主张,后期推动建成人民胜利渠等重大工程。担任校长期间,他倡导“真”的修养,常告诫学生“工程师决不应有欺骗世人与自己的行为”,并组织学生就治河方案、建筑设计等议题展开辩论,鼓励学生追求真理。
“不从纸上逞空谈,要实地把中华改造。”这首淬炼自烽火岁月的校歌,已传唱九十载。一代又一代师生在实干中求真知,科学真理的探索未曾中断。
“做有用的研究”这是天津大学激光及光电测试技术团队传承的最朴素的科研理念。叶声华院士于上世纪70年代在国内率先开展激光及光电测试技术研究以来,团队直面国家重大需求,从攻克汽车生产线在线测量技术难题、实现国产化替代,到邾继贵教授支撑国产大飞机整机高精度测量,他们始终将论文写在制造一线。
“一个人有知识重要,有思想更重要。只有既有才能又有光辉的信念与思想追求,这样的人才是社会真正需要的人。”这是材料学院王东坡教授1996年入党申请书中的誓言。他研发世界首台超声冲击设备,突破国外长期垄断的“预制疲劳裂纹”技术。对企业求助,无论项目大小,他从不拒绝:“只要是国家需要的、企业解决不了的,我都愿意帮忙。”他像一台“不知疲倦的永动机”,以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的朴素信念,把一生与国家命运紧紧“焊接”在了一起。
“人民的健康是我们‘天大’的事儿!”天津大学明东教授所带领的神经工程团队平均年龄仅为37岁,该团队勇闯“无人区”,实现了无创脑机接口多项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近日,团队攻克脑积水诊疗难题,启动我国首个神经重症脑机接口多中心临床试验,为下一步神经重症精准诊疗提供了中国技术、中国方案。
近期,天津大学的科学家们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科学》上连续发表重要论文,在超分子化学、能源电化学及绿色催化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从精巧的纳米多面体到高能的锂金属电池,再到创新提出“原子抽提”策略,将贵金属铂的催化利用率推向近乎百分之百的极限。百卅天大正以不断涌现的原始创新成果,求真务实,回答着“强国建设,天大何为”的时代之问。
求未来之是
“未来何在?”答案,早已深埋于历史之中。
早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电力系统开拓者徐庆春便以超凡远见创建电力系统动态模拟实验室,在教学中引入国际前沿成果。其学生余贻鑫院士继承这一视野,在引领大电网“安全域”研究后,再度开拓“配电网”新方向。
在余贻鑫托举下,王成山院士迅速成长,他带队研发我国首个“城市电网规划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推动了全国城市电网科学规划进程。在此过程中,贾宏杰等新一代学者继又挑起来一个梯队,聚焦“综合能源利用”领域,持续引领学科前沿。
什么才是引领未来的科研方向?一甲子三代学人,在这个团队看来,就是要奔着新兴学科、跨学科去发展。
“学校聚焦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并能引领未来的卓越人才。”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认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巨浪奔涌,“未来产业”之争关乎国运,高校应以前瞻布局重塑育人体系。
2022年成立的天津大学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成为这一布局的前沿阵地。学科交叉融合、产学研融合是该平台的两大特色。在这里,王成山领衔为本科生讲授专业第一课,一批国家级领军人才组成跨学科导师方阵,带领学生在破解产业“卡脖子”难题中“真刀真枪”锤炼。
2024年5月31日,习近平主席在致中马建交50周年贺电中指出,收到天津大学马来西亚留学生来信,为两国友好事业后继有人感到欣慰。今年9月1日,马来西亚最高元首易卜拉欣专程访问天津大学并发表演讲,他关注世界发展的未来,并指出,天津大学建校130年来,始终秉承实事求是的校训,这不仅是学术的追求精神,也是治国理政的智慧,“亚洲的未来在于下一代”。
“从未来到未来”,成为这所学府迎接其130周年的行动坐标。
“我们精准把握未来对学科专业的新需求,超前研判未来对人才素养的新要求,更新人才培养新方案。”2025年6月份,天津大学召开未来战略领军人才培养政策发布会,发布会介绍,学校打通学科壁垒,打造跨界人才培养平台,超前布局设置的一批战略新兴领域的新专业,智能医学工程、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学等均为当年国内首个或首批设置。
作为全国新工科建设工作组组长单位,天津大学自2017年在全国首倡“新工科建设路线图”以来,学校先后发布了新工科建设“天大方案”的1.0版和2.0版,即将面世的3.0版方案提出“未来领军人才”画像,描绘了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新范式。
“学校愿为同学们架起一座‘未来望远镜’,助力每一位天大人更早、更清晰地看到星辰大海。”2025年9月的开学典礼上,天津大学校长柴立元勉励新生“感悟百卅天大,逐梦强国未来”。
在柴立元看来,新工科方案持续迭代升级的动力,正源于对未来人才能力需求翻天覆地变化的深刻洞察与前瞻布局。主动布局、应对变局、开拓新局,这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继续挺立潮头之策。
踩着百卅年的土壤,守着百卅年的风气,学府巨擘继续抽根发芽。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字字千钧,言近旨远。是肯定,是关怀,是嘱托,更是动员令,它激励着天大人将百卅华章化为再度出发的坚实底气,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辽阔新征程上,续写新的“天大”荣光。
(文/梁绍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