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科研

Academic research
  • 天津大学医学部药学院中药生物技术团队发表植物活性精油的提取和封装研究进展

    本站讯(医学部药学院供稿)近日,材料科学领域著名期刊Materials Today在线发表了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天津大学医学部药学院中药生物技术团队论文“Breakthroughs in extraction and encapsulation of volatile oil and essential oil for superior functionalities”。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孙佩哲教授受邀担任环境领域顶级期刊ES&T编委

    近日,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孙佩哲教授受《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ES&T)邀请,正式加入其编委会。ES&T是环境科学领域权威期刊,声誉极高,编委会成员均为全球顶尖科学家。孙佩哲教授是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多项人才称号的获得者,也是新污染物方向学科带头人,主持多项国家级课题,发表50余篇论文,还担任其他期刊编委。未来,他将参与ES&T战略规划等工作,推动学术交流,进一步提升天津大学在环境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 天津大学地科院与香港大学气候与碳中和研究院签署合作协议

    2025年9月,我院与香港大学气候与碳中和研究院签署合作协议,正式建立伙伴关系,未来将在学生培养、科研合作、学术交流等方面深化合作。香港大学是中国香港第一所大学,由香港西医书院等合并,1911年正式创立。其气候与碳中和研究院志在成为全球著名气候科学研究院,重点研究气候变化影响,开发应对战略技术,还积极促进香港与内地、粤港澳大湾区及邻近地区联系合作,推动绿色科技创新交流。

  • 我国主导的污泥臭气处理国际标准获ISO立项 助力全球环境治理升级

    2025年8月30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批准由环境学院王灿教授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王秀腾研究员联合牵头提出的《污泥处置过程中臭气的收集与除臭技术指南》(ISO/AWI 25967)国际标准立项。该标准将成为全球范围内污泥及资源化处置过程中臭气治理的首个国际技术规范,标志着我国在环保领域标准制定工作中取得重大突破。

  • 第二届多尺度·多介质·多物理场流变学国际研讨会(M³Rheo 2025)在中国天津成功举办

    2025年8月11日至14日,第二届多尺度·多介质·多物理场流变学国际研讨会(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Multi-Scale, Multi-Media & Multi-Physics Rheology, M3Rheo 2025, – AI,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and Quantitative Verification)在中国天津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中国化学会流变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 GCB发表地科院研究进展: 我国滨海盐沼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的储量及其关键机制解析

    增加滨海湿地碳封存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关键贡献者。作为我国滨海湿地的核心组成部分,滨海盐沼生态系统的蓝碳潜力尤为突出。然而,由于数据来源不同、样本量有限和方法不一致,蓝碳储量的估算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此外,先前的研究重点是土壤有机碳(SOC),而对土壤无机碳(SIC)的关注很少,导致对滨海盐沼碳库的认知存在偏差。针对上述问题,我院宋照亮教授课题组通过野外采样和相关数据整合,发现我国滨海盐沼的SOC和SIC大小存在较大差异,其分布因植被类型、气候类型和空...

  • 环境学院田喆教授被授予国际建筑性能模拟协会会士(IBPSA Fellow)

    近日,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召开的第 20 届国际建筑模拟会议(Building Simulation 2025)上,环境学院田喆教授被授予国际建筑性能模拟协会(International Building Performance Simulation Association, 简称 IBPSA)会士(Fellow)荣誉称号。IBPSA Fellow是该协会授予会员的最高荣誉,旨在表彰在建筑模拟研究、教育、工程应用及协会服务方面取得杰出成就,并对全球该领域发展产生持续重大影响的学者...

  • 天津大学医学部生命科学学院吕春婉团队揭示Slc7a5-Trp代谢途径 调控T细胞功能的新机制

    氨基酸依赖的代谢重编程对肿瘤微环境中T细胞的抗肿瘤免疫至关重要。色氨酸(Trp)代谢物已被证明是肿瘤患者对免疫治疗产生反应的关键调节因子,并通过细胞环境依赖的机制发挥促进或抑制肿瘤的功能。然而,在肿瘤微环境中Trp对肿瘤激活CTLs的调控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近日,天津大学医学部生命科学学院英才副教授吕春婉团队,在Oncogene(中科院一区TOP)上发表题为“Slc7a5 promotes T cell anti-tumor immunity through sustaining...

  • 天大地科院朱佳雷教授课题组在构建基于详细化学过程的大气有机气溶胶模拟框架——以柠檬烯有机硝酸酯为例的研究取得新进展

    大气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的生成涉及多途径氧化反应和非线性化学过程,其准确模拟对空气质量和气候预测至关重要。然而,传统模型通常采用简化机制,难以刻画不同氧化路径(如OH、O₃和NO₃自由基引发)的竞争与协同作用,导致SOA模拟存在显著不确定性。构建基于详细化学机理的模拟框架,有助于提升数值模型对大气化学过程的理解能力,提升数值模型对SOA的模拟能力。图1 柠檬烯有机硝酸酯模式模拟框架柠檬烯(limonene)作为重要的生物源挥发性有机物(BVOC),具有独特化学结构和反应特性...

  • 天津大学微电子学院互联感知集成电路与系统团队最新研究成果

    2025年8月4日,天津大学微电子学院互联感知集成电路与系统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A Metal Integrated Suspended Line Fed Bidirectional Radiation Slot Array for Millimeter-Wave Application》入选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期刊亮点论文并登上网站主页。微电子学院博士研究生刘瑞鹏为论文第一作者,导师马凯学教授为通讯作者。

  • IEEE MTT-S NEMO 2025 在中国天津成功举办

    7月29日至8月1日,天津大学联合浙江大学共同承办的IEEE MTT-S NEMO 2025(2025数值电磁和多物理场建模和优化国际学术会议)在中国天津成功举办。本次大会由天津大学马凯学教授,电子科技大学胡俊教授,东南大学洪伟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

  • 天津大学微电子学院互联感知集成电路团队在国际应用计算电磁学大会荣获多个奖项

    ​2025年8月8-11日,国际应用计算电磁学大会(ACES-China 2025)在黄山成功举办。此次会议由国际应用计算电磁学协会、安徽大学和黄山学院等多家单位联合主办。大会围绕计算电磁、无线电波传播、天线理论与技术等领域应用展开交流。经大会评奖委员会的推举和评选,天津大学微电子学院互联感知集成电路与系统团队闫宁宁副教授荣获“青年女科学家奖”。

  • 天津大学地科院傅平青教授团队揭示森林的生物地球物理效应对其气溶胶辐射效应的“双刃剑”作用

    植树造林被视为对抗气候变暖的重要战略之一,但是除了要评估其“碳汇效应”之外,还应统筹考量植被变化通过改变地表环境和大气环境引发双重气候效应:植被变化通过改变地表反照率调控辐射平衡,也会通过植被结构扰动近地面气流动力过程,这些生物地球物理效应将触发气候连锁反应;同时,植被释放的挥发性有机物(BVOCs)在大气中转化为二次有机气溶胶(BSOA),通过散射太阳辐射及调控云微物理过程产生冷却效应。当前核心科学挑战在于:这两类效应如何协同作用?生物地球物理过程对BVOCs排放的调制将如何重塑BSOA的辐射响应?这直接决定着造林工程的净气候效益,仍是亟待破解的关键命题。

  • Nature Geoscience | 天大地科院研究发现全球滨海湿地亚稳态铁矿物富集驱动蓝碳增汇

    滨海湿地作为复杂的海陆交互带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滨海湿地碳积累源于厌氧环境对有机质分解的抑制以及持续的沉积物埋藏。此外,具有高反应活性的非晶态或弱晶态铁矿物(即亚稳态铁矿物)可通过矿物-有机质相互作用促进碳的长期稳定储存;然而,传统热力学理论预测,这类矿物在厌氧条件下极不稳定,会快速发生还原溶解。因此,在周期性缺氧的滨海湿地环境中,亚稳态铁矿物能否实现大量富集并持续发挥固碳功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天津大学联合龙岩学院利用工程菌回路设计与“简易版”电子胶囊提升肠道光控治疗蛋白递送效率

    (本站讯 作者 武璇)近日,天津大学医学部生命科学学院王汉杰、刘夺团队与龙岩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黄翠琴、尹会方团队合作,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发文“Programmable therapeutic protein delivery in intestine via amplifier-optimized optogenetic bacteria and LED-equipped electronic capsule”[1]。该研究设计构建了一...

共1369条 首页上页12345...92下页尾页 到第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