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科研

Academic research
  • 天津大学医学部生命科学学院联合龙岩学院开发解脂耶氏酵母大规模基因组装与整合策略

    作为天津大学对口支援龙岩学院、两校生命科学学院深度合作的研究成果,2025年7月17日,天津大学医学部生命科学学院联合龙岩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季华实验室在合成生物学领域期刊《ACS Synthetic Biology》发表题为“Metabolic engineering of Yarrowia lipolytica with massive gene assembly and genomic integration”的研究论文。

  • 医学部药学院中药生物技术团队揭示植物三萜类化合物多细胞区室化合成图谱

    近日,植物科学领域著名杂志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在线发表了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医学部药学院中药生物技术团队研究论文“Single-cell sequencing and mass spectrometry imaging reveal the multicellular compartmentalization map of plant triterpenes: A ginsenoside in Panax ginseng example”。

  • 天津大学力学系在高速钝体边界层的非模态感受性研究中取得突破

    近日,天津大学和中科院力学所的研究团队合作,在高超声速钝体边界层的非模态感受性机理及预测方法方面取得突破。

  • 天大地科院傅平青教授团队联合国内外学者揭示森林变农田的隐形气候代价

    工业革命以来,为满足人口激增的粮食需求,人类大规模开垦农田,导致全球森林、草地锐减。这如何影响气候?传统认知聚焦于碳储存、反照率与水循环等的变化。然而,自然植被释放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形成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的“原料”。大气SOA能直接影响太阳辐射(直接效应)并改变云的性质(间接效应),对地球气候系统起到重要的自然冷却作用。那么,当森林变农田,地球这层“降温屏障”是否受损?其气候代价有多大?这一关键问题长期被忽视。

  • 天津大学应用数学中心汪更生教授受邀在2026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作邀请报告

    近日,国际数学家大会(ICM)官网公布了2026国际数学家大会报告人名单,天津大学应用数学中心汪更生教授入选为控制理论与优化分会场报告人。这一殊荣不仅是对汪更生教授在数学控制领域卓越贡献的高度认可,也彰显了中国数学家在应用数学领域中的国际影响力。汪更生1986年在武汉大学获得硕士学位,1994年在俄亥俄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任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和武汉大学教授,现任天津大学应用数学中心教授。汪更生是国际数学控制领域的顶尖专家之一,目前担任《SIAM Journal on Contro...

  • “海洋大地测量基准与导航”——杨元喜院士讲座成功举办

    2025年7月4日,天津大学第36期求实青年科技训练营“求实•名家讲坛”在卫津路校区举行。特邀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元喜作“海洋大地测量基准与导航”学术报告,该报告会是《科学与中国》院士系列科普报告会,由多单位共同主办,翟京生主持。杨元喜分析了我国海洋综合PNT体系建设的机遇挑战,提出技术方向,强调要跨域融合、一体化发展。报告尾声,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靳楠向杨元喜颁发主讲嘉宾纪念牌,期待未来更多交流。

  • 天津大学分子+研究院Advanced Materials:Rb-Cs合金准二维钙钛矿低阈值可调谐放大自发辐射

    近期,付红兵教授、张海华副教授在AM期刊发表了关于Rb-Cs合金准二维钙钛矿中实现低阈值和优异光谱稳定性的可调谐放大自发发射的研究成果。介绍了一种新型的Rb-Cs合金准二维钙钛矿,它既具有较低的放大自发辐射(ASE)阈值,又具有出色的光谱稳定性。通过精确调节Rb-Cs比例,它实现了蓝绿光谱(481-532 nm)范围内的放大自发辐射。Rb-Cs合金化对量子阱分布进行了关键性的调控,抑制了俄歇复合,实现了低阈值1.94 µJ·cm−2放大自发辐射阈值。该类材料表现出良好的光谱稳定性,克服了卤化物迁移引起的波长移动。利用模板压印技术将Rb-Cs合金钙钛矿制成的微环激光器阵列,展现出卓越的激光特性,包括高质量的回音壁模式谐振和低激光阈值,凸显了其在先进激光技术中的潜力。

  • 天津大学医学部生命科学学院王涛课题组揭示SFTSV拮抗凋亡信号的分子机制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是一种新发蜱传病毒,其感染将引发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常出现严重发热、血小板含量降低、多脏器受损等症状,严重的甚至导致患者死亡。然而,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以及预防性疫苗应用于临床。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将SFTSV感染列为十大亟待关注的传染病之一。

  • 智造攻坚|当声波遇上量子悖论:反Klein隧穿现象被首次直接观测

    在量子力学中,Klein隧穿是一个著名而反常的现象:理论认为,当质量为零的相对论粒子遇到能垒时,可以毫无阻碍地穿越,而不会像常规粒子那样发生反射。这个“穿墙而过”的效应长期被认为只存在于极端的物理条件下。更为神秘的是它的反面——反Klein隧穿:当粒子具备手性和质量时,理论预测它将被完全反射,完全无法穿过势垒。尽管这一现象被广泛讨论,但受限于实验技术,至今仍缺乏直接验证。

  • 机械工程学院刘海峰教授联合国内外学者在《Nature Reviews Clean Technology》发表评论文章

    碳移除(Carbon Dioxide Removal,简称为CDR)在未来帮助实现全球净零目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过度依赖CDR技术将导致高碳行业源头减碳动力不足,例如从化石燃料向可再生能源的过渡放缓。但是,如果不采用CDR技术,则根本无法实现《巴黎协定》所制定的1.5℃温升目标。

  • 天津大学与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召开深化校企合作座谈会

    6 月 17 日上午 ,天津大学与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在卫津路校区会议楼第六会议室召开深化校企合作座谈会,聚焦成果转化事宜。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党委委员、总经理助理赵伟出席本次座谈会。

  • 天津大学医学部生命科学学院叶升、刘斯团队阐明甜味蛋白MNEI耐热突变体热稳定性提升的机制

    近日,天津大学医学部生命科学学院叶升、刘斯团队在《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发表论文,揭示了沸水稳定甜味蛋白突变体热稳定性提升机制。团队前期筛选出四个可在沸水中稳定存在1小时且保持甜味的MNEI突变体,本研究利用X-射线晶体衍射技术解析其高分辨率结构模型,并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发现,突变体中柔性环区域(如loop K25-R31和loop I38-M42)稳定性显著增强,协同效应提升了整体结构稳定性。该研究为未来突变体改造提供了方法指导,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支持。

  • APSEC将开展清洁能源技术创新实践研究 助力亚太能源转型

    本站讯(通讯员 褚娅楠)2025年APEC主席经济体是韩国,能源领域的政策对话主题为“Utilizing Carbon Free Energy Technologies to Expand Clean Electricity in APEC”(利用无碳能源技术扩大APEC清洁电力)。自2025年年初以来,APEC可持续能源中心(APSEC)围绕该主题积极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提交的相关研究成果得到了韩国贸易工业和能源部(MOTIE)的高度认可。韩方表示APSEC的研究内容富有洞察力且相关性很强,APSEC的观点为即将召开的第15届APEC能源部长会议(...

  • 天津大学医学部生命科学学院叶升、王亚鑫、徐冰红团队揭示锌离子转运蛋白hZnT1结构与功能——宫颈癌靶向治疗新策略

    宫颈癌是女性生殖系统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全球范围内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尽管HPV疫苗能保护尚未感染病毒的人群,但对已感染者不起作用,因此寻找宫颈癌的潜在靶点并开发靶向该靶点的特异性抑制剂对宫颈癌治疗至关重要。宫颈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与细胞内Zn2+的动态平衡密切相关,宫颈癌细胞中锌离子转运蛋白hZnT1的表达显著上调,还会使肿瘤细胞对多种抗癌药物产生耐药性,这种上调与宫颈癌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深入探究hZnT1的结构与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开发靶向该转运蛋白的抑制剂,有望成为一种特异的宫颈癌治疗策略,为改善宫颈癌患者的预后开辟新途径。

  • 天津大学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研究基地再获年度优秀研究基地

    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公布了2024年度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研究基地考核评估结果。天津大学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研究基地(以下简称“研究基地”)再次获评年度优秀研究基地,这是研究基地自2013年启动建设以来,第六次荣获这一殊荣。

共1349条 首页上页12345...90下页尾页 到第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