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Comprehensive news

承百卅荣光 谱未来华章 —— 天津大学(北洋大学)建校 130 周年高质量发展大会侧记

作者:赵晖编辑:赵晖来源:党委宣传部 摄影: 张立 丁宇 陈晓金 郭程 刘延俊

叠翠流金,彩叶铺锦,十月是天津最美的季节。在国庆的热烈与振奋中,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迎来了百卅华诞。2025 年 10 月 2 日,天津大学(北洋大学)建校 130 周年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北洋园校区求实会堂隆重举行。

这是一场承载着历史记忆、凝聚着奋进力量、指引着未来方向的高质量发展大会。

从1895到2025,从“兴学强国,救国图存“的危局中诞生,在“向科学进军”的号角声中成长,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的追求中奋进。一百三十载岁月,一百三十载荣光。天津大学始终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与民族复兴同向而行,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天大品格的奋进之路。

此刻,97 岁的老校友怀揣着泛黄的校徽赴约,15 岁的新生带着对知识的渴望落座,海内外贤达、师生代表齐聚一堂,在最美的秋日相聚巍巍北洋,回望百卅,擘画未来,共谋大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天大的力量”。


在雄壮国歌中回响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 “天大答卷”

10 点02分,杨贤金书记走上讲台,郑重宣布:“此刻的求实会堂,群贤毕至、高朋满座、胜友如云。我们隆重集会,共同庆祝天津大学这座巍巍学府 130 周年华诞,回望北洋大学——天津大学跨越三个世纪的办学历程,传承历史根脉,开启未来新篇。”

随着 “请全体起立,奏唱国歌” 的指令,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响彻会堂。 “天大人“的脸上满是荣光——他们曾在抗战时期随校西迁,在烽火中坚持办学;他们投身国家建设,是新中国工业体系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实地把中华改造,是强国担当。国歌的旋律,串联起一代又一代天大人共同的记忆,也让在场的每一个人深刻感受到:这所大学的 130 年,始终与国家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

天津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她发展进步的每一个足迹,都深深浸润着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凝结着总书记的牵挂与厚望。在建校13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学校全体师生回信,向全校师生员工、广大校友表示祝贺并给予厚望。当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任友群同志宣读回信时,求实会堂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总书记的回信温暖人心、催人奋进,指引方向,为天津大学乃至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标定了航向、指明了路径。

旗帜引领方向,使命汇聚力量。天津大学将以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新起点,奋力书写“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高擎“兴学强国”的大旗,胸怀“国之大者”的担当,努力在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做榜样、当先锋!



在殷殷嘱托中奋进 从未来到未来的天大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肯定了天津大学130年来的办学成就,并对学校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殷切期望。殷殷嘱托激荡人心。

百卅岁月砥砺风雨,百卅树人初心如磐。天津大学因强国而生,因强国而进。作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起点,天津大学所承载的不仅是一所学校的历史,更是所有中国大学的集体记忆;我们不仅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探索者,更是改革发展大潮中的“冲浪者”。

当天津大学校长柴立元走上求实讲台做报告时,一组组数据令人振奋,一项项成果让人昂扬。人才自主培养体系不断健全;高水平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双一流”建设深入推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显著提升;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更加坚定……

国之所需、民之所向,就是天大奋斗的方向。

“130年前,北洋大学以敢为人先的担当,扛起了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大旗;130年后的今天,我们有实力、有能力、更有责任以开拓创新的魄力,预见未来、引领未来、创造未来,为世界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探索路径、贡献智慧、树立标杆,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作出更大贡献!“杨贤金书记的话激昂振奋。

“中国大学的未来,必将深刻影响世界高等教育的未来!大学当立于未来之前,引领未来之变,重塑未来格局。我们提出‘从未来到未来’的育人理念,既要预见未来,也要引领未来,更要创造未来。” 柴立元校长的话语掷地有声。

强国征程,天大何为?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这就是天津大学面对“强国之问”的郑重承诺。

会堂内掌声如雷,这掌声中,有对过往的自豪,更有对未来的期许。新起点新征程。在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中,天大人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共赴一场跨越时空的 “强国之约”。

在实干中振兴中华 一场跨越时空的 “强国之约”

教育部副部长任友群从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全局出发,代表教育部对天津大学提出四点期望,期许天津大学在教育强国的建设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天大人用实干,用担当回应。

“大学本科期间,正赶上国家制定《十二年科技规划》,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在党的号召下,同学们学习刻苦努力,一周七天都在学习,把迅速赶上世界先进科学水平作为目标而奋斗。” 教师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余贻鑫的讲述,满含对母校71载的深情,满含一个科学工作者的责任。他带领团队攻克的智能电网技术,已应用于全国 289 个地级以上城市,涉及配电网线路超 400 万千米,“天大人是一代一代接力向上的,前辈大先生们艰难起步、甘为人梯,我们这一代人成长于坚实的基础之上,接续爬好自己这一段台阶是理所当然的。”

“作为一名天大学子,兴学强国的使命和实事求是的校训始终是我前行道路上的指引,与‘富而有责、有义、有爱'的企业家责任一脉相承。“吾辈要以爱心和矢志共奋斗筑天大百卅荣光。” 杰出校友代表,厦门盈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松华讲出了他的心声与责任。

“天大让我读懂兴学强国的内涵,练就了直面挑战、解决难题的本领,也让我更加坚定:创新的根要扎在祖国大地上,科技的果要结在人民需求中。“学生代表、智能与计算学部 2025 级博士新生李垚臻在求学中,见证了师长们突破网络芯片卡脖子问题的勇毅,对自己有幸参与倍感荣光。他决心“在高性能智算网络的‘无人深水区’再闯一闯,探索产学研融合路径,为国家核心科技自主可控,给出天大人的青春答卷。”

百卅学府,根深叶茂。天津大学的根系,深植于40多万名校友的奋斗历程中。

当海内外校友祝福视频在大屏幕播放,从南极科考站的天大人到航天发射场的工程师,从奋战在科研前沿的学者到乡村振兴一线的干部,他们异口同声喊出 “百卅天大,生日快乐” 时,这份跨越山海的共鸣,气壮山河。

天大人以“实事求是”的校训为指引,在各行各业书写属于天大人的精彩篇章。他们是天大品格最生动的传承者,也是天大为国家作出的最大贡献。

130 年岁月流转,变的是日新月异,不变的是天大人兴学强国“要实地把中华改造”的赤子初心。


在校歌声中启程 砥砺奋进走向 “新征程”

“花堤蔼蔼,北运滔滔,巍巍学府北洋高……” 当《天津大学校歌》的旋律响起,全体与会人员起立合唱。

"不从纸上逞空谈,要实地把中华改造",弦歌不断,天津大学校歌传唱经年。

念起这段歌词,加利福尼亚大学河滨分校校长胡仕新院士满怀深情,“我在天津大学攻读机械工程专业,四载春秋不仅奠定了我的学术根基,更塑造了我的人格底色、价值信念与毕生追求”。

念起这段歌词,天津市委副书记、教育工委书记刘桂平感念天津大学与天津这座历经近代百年风雨洗礼的城市,休戚与共、共生共荣,双向赋能,“市委、市政府将一如既往地全力做好服务支持保障,努力实现城市和大学的双向奔赴、相互成就。”

念起这段歌词,清华大学校长李路明院士感慨天大与清华气质相投、文化相合。“天大与清华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砥砺并进、密切合作。面向未来,相信两校友谊将如蔼蔼花堤一般生机盎然,如滔滔北运一般奔流不息,汇聚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蓬勃力量。”

新起点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让天大人备受鼓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体天大人一定努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北洋园的湖面泛起金色的涟漪。建校 130 周年高质量发展大会胜利闭幕,以 “百卅荣光” 为序章,天津大学向新再出发。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深化教学科研改革,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

继往开来,再谱华章,百卅天大将用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新成绩赓续巍巍学府的新荣光。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