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讯 近日,世界卫生组织面向全球正式发布《WHO社会联结委员会旗舰报告》,这份长达191页的报告揭示了一个影响全球健康的严峻现实:社会隔离和孤独现象在全球各地、各年龄人群中普遍存在,平均每6人中就有1人饱受孤独感困扰,报告同时传递了充满希望的科学结论:建立和维持良好的“社会联结”不仅能有效改善健康水平,还可显著降低死亡风险,延长寿命。天津大学应用心理研究所英才副教授于斌作为中国唯一入选的咨询专家组成员,深度参与了这份报告的起草与制定。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博士强调,积极应对孤独与社会隔离,对于减轻个人痛苦和社会负担至关重要。“社会联结”是指人与人之间建立联系和互动的方式。研究显示,全球约四分之一老年人处于社会隔离状态,5%-15%的青少年经常感到孤独。这些状态不仅带来心理痛苦,更会显著增加中风、心脏病、糖尿病、认知衰退及过早死亡的风险。长期孤独者患抑郁症的可能性高出常人两倍,对其求学和就业也会产生深远负面影响。为应对这一全球性挑战,世卫组织在报告中绘制了清晰的行动路线图,进而改变社会规范,推动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促进社会联结的行动。
为了撰写上述报告,世卫组织早在2024年便成立了“社会联结咨询专家组”,从16个成员国的研究机构与区域组织中遴选了20名专家学者组成顾问团队,并于2024年10月在日内瓦总部完成了对报告框架和内容的讨论和起草。于斌及其团队长期聚焦中国人群,尤其是老年群体的孤独问题,系统探索了社会隔离与孤独感对认知功能、心理健康、躯体功能、睡眠质量及死亡率的影响,填补了该领域针对中国人群的研究空白,相关研究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支持。
于斌在报告起草、修改和完善过程中积极贡献了来自中国的视角与研究经验,从其专业角度提出了大量建设性意见。鉴于其在报告制定期间的出色专业表现,世卫组织于2025年再次向他发出邀请,聘请其为新成立的“社会隔离和孤独感干预指南制定小组”成员。该小组将在世卫组织的领导下,继续推动制定增强社会联结的政策方针和具体措施,为各国提供行动指导,进一步落实减少孤独感和社会隔离的全球性举措。
“参与此次全球旗舰报告的制定,不仅是对个人及团队研究的国际认可,更是推动中国经验融入全球健康治理体系的重要契机。”于斌表示。
原文链接:https://app2.guangmingdaily.cn/as/opened/n/0472d79e03f64c7c972d1e2b630eb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