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快时代” 沉下心来“慢阅读”
□ 中国工程院院士 天津大学校长 柴立元
编者按: 人工智能时代,当大数据和算法已经能够轻松为每个人带来人类知识的精华,阅读是否还有价值、还有必要?2025年第30个“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之际,《中国青年报》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校长柴立元,深入探讨人工智能时代因何阅读、如何阅读,并推荐了一本好书《最美的青春》。这些见解,既有对传统阅读价值的坚守,也有对数字阅读趋势的洞察。愿青年学子们能在这些智慧的启迪下,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
读书是文明传承之途、国家兴盛之要、社会进步之力、人生成长之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民阅读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更加厚重深邃。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提到:“数字化时代,社会节奏快,静下心来、耐着性子坐着读本书不容易。”数字技术深刻地改变了知识的获取方式,重塑了阅读生态。
当下,知识的“保质期”越来越短,信息的“折旧速度”越来越快。如果不保持阅读与学习,一个人将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一个民族也难以保持开拓创新的能力。“读书改变命运”,读书不仅会影响个体的发展,更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数字阅读的力量更加彰显。万变不离其宗,我们读书的核心要义,始终是要通过系统阅读和深度思考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
身处“快时代”,如何“慢阅读”?习近平总书记一语道破——“数字阅读要和传统阅读结合起来,守住我们的内核和素养。”阅读,尤其是经典阅读和深度阅读,是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重要途径。
今日的学子们,肩负着“强国一代”的历史使命。你们正站在人工智能“快时代”的路口,如何沉下心来“慢阅读”,我有3点思考与你们分享。
一是融通知与行,坚持深度阅读与经典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处于人生积累阶段,需要像海绵汲水一样汲取知识”“特别是要克服浮躁之气,静下来多读经典,多知其所以然”。
有一本书,我完完整整地读了3遍,很受感动,很有收获。书名是《最美的青春》,这部长篇小说以塞罕坝几代造林人为原型,记录了一个波澜壮阔的伟大时代——在60多年里,这三代人,让一棵树变成了百万亩人工林。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共和国的成长举步维艰。小说的男主人公冯程,是大学生,也是拓荒者。我作为读者,和小说里他的同伴们有着同样的疑问:他在塞罕坝这个连基本生存条件都不具备的地方坚守了一年又一年,同时忍受了个别人的诋毁、诬陷,甚至遇到生命危险,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
直到我跟随这部著作的叙事,看到女主人公覃雪梅道出的答案:“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在故事中,周围响起掌声一片,在故事外,我也忍不住热泪盈眶。
深度阅读,振聋发聩。阅读的魅力在于,它不去讲“大道理”,不去讲“轰轰烈烈”,它可以书写平凡与大爱,无私与奉献。经典的作品,以“无声胜有声”的力量,用写意的情感抒发了对敢于奉献勇于忘我的青年人的致敬。
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得到智慧启发,滋养浩然之气。就是在深度阅读中,我的心灵得到洗礼,在平凡中悟到了伟大。
二是把握源与流,以数字赋能拓展阅读时空。
人工智能时代,阅读的“打开方式”更加生动。从竹简、纸张,到手机、电脑,变化的是信息的传播载体,不变的是人们对优质文化内容的追求。00后、10后青少年是数字阅读的主力军。你们既要拥抱科技浪潮,也要守护阅读初心。深度阅读亦可与时俱进,如虎添翼。

我们可以借助数字阅读的便捷性,随时随地实现知识的获取。在校园里,有越来越多的师生,把“听书”作为每天必须完成的“打卡项”。阅读真正做到了无处不在。2024年发布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有36.3%的成年人以听书的方式来阅读。新技术帮助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让心灵跟上步伐,即使不用眼睛“看”,也同样能做个熟读经典的读书人。
技术和内容的深度融合提升了阅读的互动性和体验感,扩大了覆盖面和辐射面,给我们更多选择。云展览、云阅读、云视听,便捷的数字服务打开了新的天地,更多元、更智慧的方式让“阅读”走向“悦读”。
在乐享数字阅读的同时,我们还应注意走出浅阅读的“舒适区”,培养深度阅读的自觉性,保持在书页里探寻智慧的那份专注,让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相得益彰。
三是凝聚师与生,丰富资源供给共建书香社会。
助力全民阅读,高校责无旁贷。天津大学于2016年正式启动了书香校园建设。学校发布文件,明确读书教育活动“以开展深度阅读、经典阅读为重点”,构建常态化机制。9年来,校园中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氛围愈发浓厚。

天津大学充分调动起学者、师者的力量,开展名家领读、师生共读,读书学习蔚然成风。周恒等院士、冯骥才等文化名家、颜晓峰等知名学者,校领导干部、离退休老同志、女教授协会、天大“师友导师”、知名校友等群体,都积极与青年学子共享开卷之美。
天津大学持续优化读书环境,开辟阅读空间。学校结合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试点建设,在学生社区建设书香驿站,设置读书交流区。每当夜幕降临,图书馆“七星灯火”书房为学子守护理想的光亮。学校还精心打造了集文献收藏、展示宣传、阅览研讨功能于一体的“天大文库”阅览室,努力提供处处可读、时时可读、人人可读的文化条件。
此外,学校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春节、世界读书日等重要传统节日、纪念日、国家重大活动等,组织“家国·时节”等主题鲜明的读书活动,打造读书品牌,推动习惯养成。
民族的未来,寄望于青年。阅读在传播思想文化、提升国民素养、传承民族精神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希望同学们,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在阅读中建功新时代,不负好时光。
校长荐书——《最美的青春》
四月的中国,草木蔓发。再过一段时间,塞罕坝林场的鲜花将开满山岗。
塞罕坝是备受青年朋友们推崇的“大美中国打卡地”。大家可能不会想到,这一片令人震撼的林海,每一棵树都是人工栽植的。
今天,我要给大家推荐一本书《最美的青春》。这是一部以塞罕坝几代造林人为原型创作的长篇小说,讲述了他们躬耕不息、奋斗不止的故事,记录了一个波澜壮阔的伟大时代。
这本书让我们近距离地看到——在60多年里,是三代人,让1棵树变成了百万亩人工林。他们用青春岁月的每一天每一刻,换来了绿水青山、万顷林海。
只要国家和人民一声召唤,总有青春的身影向着万里长空挺进。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
这本书带给我很多感动,很多收获。
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得到智慧启发,滋养浩然之气。
希望青年朋友们——“读好书”,把高度和深度相结合;“善读书”,把苦读与巧读相贯通;“会用书”,让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此刻的你们,就拥有着“最美的青春”。希望大家都能具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意志,用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
坚持以文化人 共建书香校园
□ 文/朱宝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书香社会建设进展明显,读书学习蔚然成风。天津大学坚持以文化人,连续9年推动“全民阅读”建设书香校园。学校先后出台了相关文件和方案,将读书教育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持续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阅读方式,打造有特色、有亮点、有影响的品牌项目,以良好阅读风尚引领青年思想。
注重协同联动 打造品牌矩阵
一是擦亮校级读书品牌。学校于每年秋季学期集中举办“天大读书月”,发布活动安排,交流经验举措。去年11月,学校举办2024年“天大读书月”启动仪式,总结书香校园建设经验成效,分享师生参与阅读的心得体会,发布读书月活动安排,并举办天津大学首届“十佳朗读者”总决赛。结合《天津大学青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等指导性文件,“读书月”系列活动分为“培根”“铸魂”“启智”“润心”4个篇章,98项具体活动,涵盖名家领读、师生共读、经典研读、好书荐读。学校确定了2024-2025学年校级书香校园建设精品项目28项,鼓励各学院形成“一院一品”“一院多品”。天津大学图书馆与天津海河传媒中心音乐广播共建的“阅·声”美育基地在仪式上揭牌。

二是推广校内品牌活动。学校通过体制机制、载体平台建设,推广了一批分类型的读书品牌。如,面向全校师生的“知学”系列活动,涵盖知学展览、沙龙、科享、悦读等近十方面;面向青年学生的“青读”系列及“我与作家面对面”读书品牌,定期开展“师生共读”读书沙龙、推出荐读书单,联合天津出版传媒集团共建阅读推广基地,开展文化讲堂,邀请谭汝为、赵白生、周大新、张楚等作家、学者,与学生沉浸式共读;关注女性师生成长的“咏絮书会”特色品牌,举办了“冬日书会”“世界读书日”等多场主题分享;由离退休老同志组成的关工委先后开展了“共读经典”“读党史,守初心,担使命”等活动。此外,各院级单位也探索建立了特色品牌,推进书香校园常态化、品牌化建设。
加强资源统筹 建设平台载体
一是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学校以“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人才培养综合改革为契机,结合“家国情怀”通识教育体系建设工作,构建“经典阅读”课程体系。聚焦“读书会”“读书训练营”“经典导读”3门读书类课外实践教育课程。“读书会”邀请校内外专家、知名校友、优秀学生、优秀党员开坛设讲,多频发声;“经典导读”以课堂教学、社群讨论、读书感悟分享等教学形式为载体,提升家国情怀和人文素养;“读书训练营”明确阅读积分游戏规则,学生累计时长获得积分,寓教于乐,活动结束后举办线下读书分享。

二是优化学校读书环境。学校结合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试点建设,搭建学生社区“创业读书吧”,因地制宜创设适宜读书的校园环境。在学生社区提供“一站式阅读”服务,定制个性化电子资源,让学生在学院或宿舍区就可以获取“专业对口”的图书信息;学校在北洋园校区图书馆精心打造了集文献收藏、展示宣传、阅览研讨功能于一体的“天大文库”阅览室,占地面积约260平米;修缮了卫津路校区科学图书馆。
突出融合理念 凝炼时代元素
一是与理想信念教育相融合,厚植家国情怀。学校精心设计“阅读新时代”等读书教主题,推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图书专区主题书展,持续开展“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系列读书活动,参加全国学联“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青春年少好读书”读书示范活动。校团委统筹组织“穿越时空的对话”经典研读活动,“太雷班”成员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书目,深入理解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外国语学院组织多语种师生共读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教育学院举办“感悟与弘扬教育家精神”读书文化节及“春雨计划”学生骨干读书班;理学院揭牌“知学”百年学风长廊,举办“理解中国”红色基因读书会,师生共读《苦难辉煌》等。学校组织学生团队积极参与市教委“中华经典诵读写大赛”和“红色经典朗读之星”展演,推动以学铸魂。

二是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启智润心铸魂。学校定期组织“典耀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举办“走进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新时代敦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等讲座,学生实地走进图书馆古籍与特藏图书展区;在“天津市大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节”期间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写活动;离退休老同志与青年学子共读《上下五千年》等经典著作;依托冯骥才作品阅览专区开创“悦读悦享”主题阅读,组织学生亲手体验中国古代图书的经典装帧形式“龙鳞装”,举办津门笔会、“泥人张世家作品展”、“燕赵飞鸢”风筝制作技艺展等,通过“立体阅读”方式,发挥文化育人功能。
三是与培育科技自立自强精神相融合,凝聚奋进力量。学校以培养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组织开展天大新技术体验周、胡小唐度量衡藏品展、中国古代科技名著选读、“海洋强国”系列荐读等形式的阅读活动;加强图书馆新技术体验区建设,提供场地和数字资源服务,深化“科技前沿”系列阅读推广,举办“把握数字科技,赋能未来学习”等科技体验活动,涵盖红色党建、美育空间、数字阅读、人工智能、VR体验、智慧设施等;院级单位组织学生骨干讲授《“两弹一星”科学家精神学习交流》主题党课、“抢抓发展新质生产力 担起时代新青年使命”读书会等。
9年来,天大校园中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氛围进一步浓厚。学校将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书香校园建设助力文化强国建设,不断引导师生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努力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本版责任编辑:朱宝琳
学生编辑:丁怡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