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卅天大

TOPIC

【百卅天大】校庆征文 | 我与天大生医的故事

作者:何孟奇编辑:赵晖 罗城宇来源:医学院

编者按:何孟奇同学以自身经历诠释了在天津大学新医科建设背景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如何在学术探索与社会实践中不断成长。从初入校园的迷茫到坚定科研理想,从课堂学习到志愿服务,展现了新时代医学生的奋斗与担当。本期,我们一起来走近他在天大的成长故事。

(作者:医学院2024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 何孟奇)执笔写下这段文字之时,我已保研进入天津大学医学部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继续深造。还记得初入天大校园时的稚嫩,满怀对大学生活的憧憬,如今的我已褪去一脸青涩,带着更清晰的目标踏上新的征程。

图:何孟奇2024年本科毕业留念

依稀记得当初填报本科志愿时,在繁多的专业中我看了天大新医科医学试验班的介绍,但何为新医科?与熟悉的传统医学相比它又新在哪里?带着对医学事业的憧憬与追寻医学未知的好奇,我进入到了新医科的学习之中。

图:何孟奇2020年新生入学留念

大学的学习生活并不像传说中的那样轻松,课程的学习节奏远比高中紧张,数学、编程、医学等诸多门类的大类通识教育课程让我开始认识到新医科交叉融合的独特性,在不同类型的课程之中及时切换思维模式成了一大挑战。大一第一学期,还未适应大学学习节奏的我在一次次考试中接连受挫,投入大半精力学习的高数以82分收尾,基础课的成绩也不尽人意,迷茫与彷徨成为了当时的主旋律。但同时,差距促人觉醒,我明白只有积极求变,主动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节奏才能在学业上更进一步,这也是我要成长的必由之路。


我开始调整自己的学习节奏,走出舒适圈,重新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大一学年初步熟悉了课程节奏后,我开始兼顾及时复习与深度探索,不仅确保及时消化每天的课程内容,更执着于探究每一道课后习题背后的解题逻辑。在时间充裕时,我会提前预习下一章节的内容,了解新的知识难点从而有侧重的去听讲,做到心中有数;面对自己相对短板的数学类课程,我深谙滴水穿石的道理,功夫用在平时,驰而不息,在概率论的学习中,5次完善知识框架,刷遍能找到的全部习题,走出了应试思维的束缚,真正把课程知识学深悟透,最终交出了100分的满意答卷;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医学类的课程知识点琐碎,大多需要熟记于心,我通过理解与识记相结合,细化知识点,每周留出完整的块状时间去背记;信号类的课程需要清晰的逻辑,考验分析计算能力,我总结归纳每一章节的知识点,按期进行串联回顾。

逐渐适应大学生活并已专业分流进入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习的我明白,想在专业学习中做到游刃有余,高效的学习习惯、科学的学习计划、良好的学习节奏……每一项都不可或缺,而把握时间则是重中之重。付出时间,绝不是简单的时间堆砌,想让每一份付出都有所收获,提高效率才是关键。四年时光中,我与同学们曾在西阶度过复习的深夜,听到图书馆的闭馆音乐,在全校的自习室留下足迹,这些付出的碎片拼凑起完整的求学之路,所得到的不只是更高的分值,更是努力后终有收获的满足。

图:何孟奇本科求学期间所获荣誉

和很多同学一样,我也有一个成为科学家的梦想,而天大正是追逐科研梦的最佳平台,学院提供的丰富科研资源帮助我打开了学术的大门。大一的我抱着尝试的心态,报名参加了“北洋医科创兴计划”,第一次接触到科研项目,从每周阅读一篇英文顶刊文献做起,总结研究方向的创新点与不足,到进入实验室学习基本的科研技能,接受完整的科研训练,在心脏再生项目的启蒙下,开启了我的科研求索之路。之后,我在多项竞赛中点亮一颗颗技能树,在主持市级大创中学会了独当一面,与此同时,我也终于叩开医工交叉的大门,在脑科学领域发掘了属于我的科研兴趣。

图:何孟奇于麻醉与重症医学实验室参与科研项目

对于为什么要选择生物医学工程,现在我有了更加明确的答案。专业分流时,我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填写为第一志愿,虽然有着在课程学习与日常接触中被医工交叉的魅力所吸引的原因,但更多的是一种好奇。经过四年医工交叉的学习,我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有了更深的理解,它是一个深度融合医-理-工相关学科的交叉领域,它切实瞄准医学痛点,它用新兴前沿技术为医学赋能,是它让我对生命有了更多的敬畏,对医学事业的发展有了更热忱的情怀。还清楚记得入学宣誓时“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是一种精神的感召,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求仁求是的精神已经融入了我的学习生活之中,让我有了更多的济世情怀。与医学院生医专业相伴的日子无形影响了我、成就了我,我更加坚定的认为,进入生医是我人生正确的选择。

大学生活中不仅仅只有学习,丰富的课余生活也是青春的主旋律,要尝试找到自己的热爱,或是科研,或是社团,或是学生工作,或是社会实践。


自踏入天大校门起,我就决心要将大学生活过得充实而多彩。在这四年中,志愿服务与学生工作成为了我课余生活的关键词。我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用志愿服务工作温暖身边更多人。连续两年参与“青春兴晋”返家乡志愿活动,在十余天走过20余个村镇,一个月的基层时光,让我更加明白了青年大学生开展基层志愿实践的意义。从投身家乡公益事业,到担任迎新志愿者负责人,再到在疫情防控一线默默奉献,我始终活跃在社会服务的最前沿。与此同时,我深知,受光于庭户,只能见一堂之景;而受光于天下,方能照四方之远,因此,如何让志愿服务连成网、结成片成为我思考的问题。我尝试转变身份,参与到志愿服务设计工作之中,围绕天津大学志愿服务2024年十大重点项目,设计开展双减课堂、红色宣讲等多项活动。每一次志愿服务经历,都让我目睹了人间的冷暖交织,每一次的援手虽然微小,但都传递着温暖与希望。希望更多的学弟学妹能加入到志愿服务之中,共同将求仁求是的精神播撒在校园之中。

图:何孟奇参与招生宣传、基层社区服务等志愿活动

回顾自己的本科生活,恍如置身一片广袤无垠的旷野之中,而非被预设的轨道所束缚。在这条道路上,我有过迷茫,有过彷徨,但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虽偶遇人生的小径分岔,遭遇短暂的低潮,却终究画上圆满句点。


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执笔人,人生是一本没有目录的书,需要一页一页去书写。我珍惜这段在天大求学的经历,感激每一次遇见,庆幸求知路上有良师挚友如明灯指引,共渡困惑,同享喜悦,让我在漫漫求学路上不再孤单。


“百卅北洋 天大情怀”校庆征文活动持续进行中,欢迎师生校友及关心了解天大的社会各界人士投稿天大故事,辑录天大人共同的历史记忆。

请点击链接,了解征文活动详情:

https://mp.weixin.qq.com/s/0BIlXPKMjzRlT2uXpJSwpg

投稿邮箱:tianda13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