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迎接130周年校庆,新闻网开设【百卅荣光】专栏,旨在展现天大130年来在办学探索、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光荣历程与历史贡献,将校史变迁和天大当下发展形成对照,传承兴学强国的校史文化血脉,振奋广大师生校友为实现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而奋斗的精神斗志。本期我们来听北洋校友,我国继电保护学科的奠基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首届顾毓琇电机工程奖获得者贺家李教授讲述记忆中电机系前辈的故事。
看到祖国繁荣富强、母校欣欣向荣的景象,不禁使我想起七十年前的艰苦岁月。我以极其崇敬和感激的心情怀念北洋大学电机系的第二次奠基者们,正是他们的艰苦奋斗,为学校和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给予我电机工程的基础知识。
天津大学电力系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和“电机专业”合并而成的。“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前身是“发电厂、配电网及联合输电系统”专业,简称“发电专业”。发电专业的前身是北洋大学的电机系。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平、津沦陷。北洋大学电机系的师生们冒着生命危险,在炮火连天,兵荒马乱的形势下,抢救了学校的图书杂志、实验设备,辗转搬运到陕南城固县山沟里的古路坝,使我们在电机工程启蒙之际能看到几十千瓦的发电机、几十马力的电动机和各种测量仪器。虽然没有电、没有燃料,发电机、电动机转不起来,但是使我们能够得以了解其结构原理。
1946年,北洋大学在天津复校。当时我决心转学到北洋大学。于是,我请毕业班的师兄领我拜见了电机系主任刘锡瑛教授,请他为我写一封给北洋大学电机系主任的介绍信。刘锡瑛主任为人耿直、严肃,但对青年学生爱护备主。当时铁路交通尚未完全恢复,我背着行李,涉水走过黄泛区(为阻止日本进攻,国民政府主动在花园口炸开黄河堤坝,黄河泛滥尚未修复),长途跋涉来到天津。当时李书田院长已聘请刘锡瑛教授担任了北洋大学电机系主任,我便拿信去拜见他。进他办公室后,他问我:“你这么远不打招呼就来了,不是强迫我收留你么?”我说:“你给我写了介绍信,我就来了。”他说:“我能自己给自己写介绍信吗?你回去吧!”我毕恭毕敬,站着不动,听他训斥,最后还是把我收下了。这件事充分体现了他既坚持原则,又爱护学生的贵品质。
刘锡瑛教授早年留学美国,是我国著名的电机专家,给我们讲交流电机课,内容丰富,条理清楚。我到现在还记得他上课时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又笑容可掬的神态。
当时,电机系的几个教授都跟着刘锡瑛主任来到北洋大学,使电机系更有了强大的教师阵容。王董豪教授是在美国大学毕业,当了八年的工程师后回国的。给我们讲直流电机课、电机设计课、电话学课、电车学课等。徐庆春教授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给我们开了很多当时的新课如运算微机(即电工数学)、电波学、波导学等。王钦仁教授实际经验非常丰富,对发电厂非常熟悉,给我们讲发电厂电气部分,带领我们作实验。常锡厚教授给我们讲水文学,使我们懂得了水电站的设计要查阅千年来的洪水记录,又要考虑防洪、灌溉、航运等综合效益。马纯德教授给我们讲微分方程,说“每一种物体的每一种动态行为都可用微分方程来描述。当时窗外正在下着大雪,他指着窗外说,你们看天上掉下来无数的“微分方程”。还有新从国外回来的杜锡钰教授给我们讲工业电子学,叶培大教授给我们讲电讯工程,楼兆绵教授给我们讲无线电工程。另外在西北工学院时还有一个用左手写黑板的纪教授给我们讲经济学,我至今还记得他讲的“边际效应”是经济学中的重要原理之一。另外还有应用力学、材料力学、机构学、水力学、伦理学等等。我感到大学四年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感到非常充实。尤其是老师们的渊博的知识,循循善诱的教学态度和敬业精神,在我的一生中都起着楷模的作用。
1952年,学校学习前苏联的教育制度,开始划分专业。当时刘锡瑛主任已承担学校领导工作。南开大学工学院的陈荫谷教授担任电机系主任。陈荫谷也是著名的电机专家,曾接受苏联科学院的邀请组织代表团去苏联访问。陈主任知识渊博,忠诚勤奋,教学效果极好。一节课正好写一黑板,可见他备课的认真。工作能力和工作方法也极好,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善于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在他领导下由徐庆春教授,王钦仁教授,沈知津教授主持建立了“发电厂、配电网及联合输电系统”专业。天津大学是我国最早成立该专业的几个重点学校之一,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个专业一直处于国内先列。高教部曾多次委托天大主持发电专业教学计划的修订工作,由天大拟订初稿,主持召开会议,由其他各校专业代表讨论定稿后报部。
我们在老一代打下的坚实基础上不断前进,目前已成为国家的重点学科,拥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先进的实验设备,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电力工业的尖端技术人才,在安全域理论与应用与智能电网等领域做出更大的突破。我无限怀念我的老师,系和专业的奠基者们。他们热爱祖国,忠诚于教育事业,勤勤恳恳、艰苦奋斗的精神永垂不朽。
(原文刊载自《向海而行》,略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