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迎接130周年校庆,新闻网开设【百卅荣光】专栏,旨在展现天大130年来在办学探索、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光荣历程与历史贡献,将校史变迁和天大当下发展形成对照,传承兴学强国的校史文化血脉,振奋广大师生校友为实现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而奋斗的精神斗志。本期我们来听1948年入学北洋大学的机械系校友方华灿讲述北洋大学“严谨治学”的二三事。
我1948年考入北洋大学,在机械系学习的四年里,时刻受着“实事求是”校训的薰陶,北洋大学的“严谨治学”校风一直在影响着我,使我久久难忘。
李书田院长的“从严治校”
我入学时的工学院院长是李书田教授,他不仅是著名的土木专家,而且是出了名的从严治校教育家。早在我入学前,我的二哥就对我讲过李教授的“严字当头”。我一入学,就看到学籍管理规定中指出:一年级无论上学期还是下学期的期末考试,只要有一门课不及格就退学,而且不进行补考。这对我们这些刚入学的新生,真是如晴天劈雷,人人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就怕失掉了好不容易考上的名牌大学。紧接着学校又宣布,一年级每个月要进行一次全年级会考,考场打乱原来分班,按学号入座,集中在月末考两天,考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四门课。这样一来,更是雪上加霜,使我们原本紧张的气氛更加浓重,同学们人人都有危机感、紧迫感,个个勤奋努力、刻苦学习,生怕掉队,切身体会到了李院长的“严字当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李院长在我们每月会考时,均亲临考场,参加监考,而且在考后还于楼道中与学生攀谈,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我就是这时第一次有幸与李院长得以零距离接触。他的这种以身作则和“严进(录取进校要严)、严出(毕业出校要严)”的从严治校理念,一直影响着我,多少年之后在我担任中国石油大学副校长期间,我仍不忘李院长的教诲,也是每学期期末考试都要到考场监考,由此可见北洋大学的校训、校风的深远影响。
潘承孝主任的“从严治教”
我入北洋大学时的机械系主任是潘承孝教授。后来,他离开天津大学后,曾任河北工业大学校长、名誉校长等。潘教授是我国著名汽车工业专家,他曾参予了我国第一个汽车制造厂(长春)的创建工作。我在三年级学习时,他给我们讲“内燃机”课,他讲课深入浅出、联系实际,深受学生欢迎。潘主任从教非常严谨,他给我们讲课时,每周都要在课堂上进行一次小测验。开始讲课前,让学生拿出一页空白纸,他口述一、两个小问题,学生回答在纸上交给老师,虽然,潘主任哪样忙,但是,在下一周讲课时,他都要针对学生答卷进行点评。他提出的测验题都是一些没有现成答案的启发性思考问题,例如,讲内燃机的燃烧室设计时,他没有讲柴油机,但出的测验题却是:如何设计好柴油机的燃烧室?这样就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非常有益。后来,我做了教师,不仅讲课时经常给学生留思考问题;而且,带研究生时,我对他们写作的论文,都要逐句逐字的修改,就是潘教授的从严治教对我的影响。
沈文瑜教授的“从严治学”
沈文瑜教授是抗日战争初期,北洋大学西迁之后的毕业生,留校后一直从事“工程画”课的教学工作。我入学北洋大学时,他给我们一年级讲“工程画”课。工程画课一开始就先教我们写仿宋字,用黑墨水的乌咀笔写,他不仅教我们怎样沾墨水、怎样使用乌咀笔,而且教我们怎样掌握仿宋字的要领,把字写好。他对学生的治学要求非常严格,记得工程画课第一次留的作业是写一篇仿宋字,我从在图纸上用铅笔打方格开始,一个一个字地写,费了很大劲儿才完成了一篇。但是,交给老师审阅后,沈教授说:不合格,你要重新再写,直到什么时侯合格时为止。就这样,我重写了好几遍,才得到沈教授的认可,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使我体会到了什么叫“从严治学”。由于这种学风的薰陶,使我后来做教师时,经常对学生讲:“图纸上的一条线,工人师付一身汗,国家的财产千百万”,这就是沈文瑜教授的制图课给我留下的深刻影响。
(作者为1948年入学北洋大学的机械系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