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 9 月 27 日至 28 日,探索“人工智能 + 高等教育”新路径专题交流研讨会在天津大学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由民进中央委员会教育委员会指导,中共天津大学统战部、民进天津市委员会高等教育委员会主办,民进天津大学委员会承办,各兄弟高校民进基层组织协办。会议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及《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部署,汇聚教育界、科技界智慧力量,探讨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径方法,为加快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注入新动能。

民进中央副主席庞丽娟、何志敏,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民进四川省委会主委许唯临,民进河北省委会主委张妹芝,民进天津市委会主委张金英,民进中央参政议政部副部长林海、中共天津市委统战部副部长马政等出席开幕式。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界的专家学者和民进会员代表共百余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与新路径。
凝聚共识,擘画高等教育新图景

研讨会由民进天津市委会高等教育委员会主任、民进天津大学委员会主委、天津大学教授、天津大学四川创新研究院院长何明霞主持。
杨贤金代表天津大学向远道而来的各位领导嘉宾表示欢迎。他在致辞中强调民主党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是推进国家治理层面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民进聚焦人工智能教育融合的前沿的课题,破解发展难题,为我国教育事业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民进天津大学委员会的老师们站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第一线。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天大优势学科的深度融和。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科技创新提供宝贵的智慧支持。杨贤金表示天津大学130年的办学积淀,不仅是历史荣光,更是面向未来的责任。唯有主动拥抱智能时代,才能让百年学府在新征程上焕发新活力。今天的研讨会既是民主党派与高校携手探索教育创新的重要平台,也是天大喜迎130周年校庆,汇聚各方智慧,共谋发展的重要契机。
张金英在致辞中表示,天津市政府已将人工智能+教育行动纳入重点任务,旨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民进天津市委会在民进中央领导下,已与北京、河北、四川等地民进组织深化合作,完成人工智能赋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相关调研,以及与兄弟民主党派的合作,为推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未来将持续推动会议共识转化落地,让人工智能成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庞丽娟在致辞中强调,人工智能正系统性重塑高等教育形态,“人工智能 + 高等教育” 是未来教育竞争的关键领域。她希望与会嘉宾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聚焦人才培养、科技创新、风险防范等核心议题,贡献更多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价值的思路举措,助力我国抢占全球教育数字化制高点。庞丽娟提出五点建议:一是必须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二是应大力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深层次融合;三是要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时代教师队伍能力的转型升级;四是必须加快构建与之相适应的伦理规范、安全标准与治理体系;五是亟需加强跨学科、跨领域、跨部门的协同攻关与开放合作。
多维献策,碰撞智慧火花

大会主题报告环节,五位专家学者分享了精彩见解,从不同维度为 “人工智能 + 高等教育” 融合发展进行深入研讨,为大家带来一场思想的盛宴。
许唯临做 “人工智能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浅探” 主题报告。他回顾了国内外高等教育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到服务社会的发展历程,强调当前教育目标正从“培养胜任工作的人”转向“培养超越机器的人”,人工智能正推动高等教育迎来自现代大学诞生以来最深刻的变革。面对AI技术迅猛发展,高校需重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推动“AI+”跨学科融合,并通过人机协同、个性化培养、虚拟学习环境等新模式实现因材施教。许唯临呼吁教育界主动拥抱人工智能,同时加强安全意识与伦理教育,完善校园AI政策与监管机制。他特别提到,当前AI相关人才需求爆发式增长,而高校培养能力尚显不足,亟需将人工智能深度融入教育全要素、全过程,加快构建“人工智能+教育”新范式,推动育人方式从知识传授向能力提升根本转变。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士,国家杰青,天津大学讲席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长胡清华做“聚焦 数智赋能大学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主题报告,分享天津大学在智能实验室、虚拟仿真实训等技术应用方面的实践经验 。强调了改变未来教育的重要性,指出教育应适应未来的需求,特别是在人工智能带来的深刻进步背景下。他指出,人工智能不仅推动了产业升级,还要求教学内容和方法随社会岗位的重构而调整。在教育技术、因材施教和提高学习效率方面,人工智能通过大数据和深度学习技术发挥了关键作用。他提到,随着技术的发展,教育和科研领域正经历从经验科学向市场驱动科学的转变,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正在加速这一进程,提高科研效率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海震旦职业学院智能工程学院教学院长、民进上海市委会高等教育委员会委员陈萍从 “AI 时代工程技术人才专业构建与新产业人才培养途径研究” 切入,指出需破解高校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难题,构建适配新产业发展的课程体系与实践机制。
REALDATA 创始人、AI 产品首席体验官、厦门大学深圳研究院师资专家张建芳从产业视角出发,阐述 “AI 如何助力高校教学研培一体化”,建议高校与企业加强数据共享、联合研发,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余胜泉则警示 “跨越大模型教育应用的认知外包陷阱”,强调要警惕工具依赖对教育主体性的消解,始终将 “立德树人” 作为技术应用的根本导向。
何志敏作总结发言。他指出,本次研讨会深化了三大共识:一是深化了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共识,“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已成为未来高等教育竞争的关键领域,更是我国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要变量;二是凝聚 “守正创新” 的实践共识,技术应用需服务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根本问题,避免为技术而技术的形式化倾向,警惕认知外包、工具依赖对教育主体性的消解;三是探索了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路径,为破解人才供需脱节难题提供新思路。针对下一步工作,何志敏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坚持国家战略需求牵引,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导向的学科调整与人才培养机制,让高等教育成为新质生产力的策源地和输送带;二是构建 “产学研用” 多元参与生态,打破封闭办学模式,促进知识、技术、人才等要素高效流动;三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化政策、经费、资源统筹保障,建立高校人工智能开源贡献评价与激励机制,为 “人工智能 + 高等教育” 发展保驾护航。
深化合作,推进人工智能技术赋能高等教育发展

9 月 28 日上午,京津冀民进高校基层组织联盟专题研讨召开,由民进天津大学委员会委员、天津大学图书馆馆长傅平青与民进天津大学委员会副主委、天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何曙光主持。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委员、天津市政协副秘书长、民进天津市委会专职副主委、一级巡视员赵长龙,秦皇岛市委统战部部长、二级调研员谢海梅,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统战部部长王明欣等领导先后致辞。
在高校代表发言环节,来自9 所高校专家学者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从不同学科的教学实践出发,探讨人工智能时代教学范式的创新,以及学生学习范式、教学评估、治理范式改变等相关主题。

南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张雪波探讨了人工智能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与产教融合发展;河北师范大学教师李松丽和翟崇光分享了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教师发展的思考;北京外国语大学副研究员王燕分析了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国际合作趋势;天津大学教授何曙光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质量管理人才培养;燕山大学副院长郭得峰分享了大学物理课堂中的人工智能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魏二玲论述了高等教育智能转型路径;河北工业大学副研究员高宝红提出了AI驱动的高等教育范式重塑;河北工程大学赵烁探讨了双碳驱动下人工智能与冶金工程教育融合路径;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于姗姗老师分享了AI赋能海洋科学教育的创新实践。与会代表还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自由发言和深入交流。

研讨会期间,与会嘉宾还参观了天津大学 “兴医之路” 主题教育馆(脑机交互科技馆)及天津大学校史博物馆,直观感受这所百年学府在科技创新、教育改革领域的深厚积淀 。天津大学以实际行动践行 “兴学强国” 使命,为 “人工智能 + 高等教育” 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本次研讨会汇聚了来自教育界、科技界、产业界的多方智慧,为 “人工智能 + 高等教育” 融合发展搭建了高水平交流平台,凝聚了民主党派、高校、企业等多方共识与力量通过专题报告、分论坛研讨和实地参观,深化了对"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内涵与路径的认识,为民进组织更好履职建言、高校提升智能教育水平提供了重要思路和合作契机。会议在热烈务实的气氛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