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

focus

“我们的博物馆是比梦想更美丽的现实” 天津大学冯骥才博物馆落成

作者:杨扬编辑:梁绍楠来源:冯骥才博物馆

11月22日,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青年湖畔,83岁的冯骥才先生,带着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全体师生,为百卅芳华的天津大学,也为建院二十年的冯研院,奉上了一份倾尽心血的沉甸甸的厚礼——天津大学冯骥才博物馆,在这一天终于落成。在落成仪式暨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建院二十周年庆典上,冯骥才先生满怀喜悦地说:“人们都说梦想比现实美丽,但我敢说,我们的博物馆是比梦想更美丽的现实。”

2001年冯骥才先生受聘天津大学,2005年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大楼在青年湖畔矗立起来,从此他便深耕这片教育沃土,为天津大学营建出一块人文高地。他追求“学院的博物馆化”,经年累月地把自己珍爱的收藏放满研究院的每一个空间,于是有了大树画馆、北洋美术馆和跳龙门乡土艺术博物馆。这些规模不大却精致独特的展馆,酝酿着他的一个梦想——为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建一座相匹配的、在全国独树一帜的重量级博物馆。

“在大学里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后代做的。凡是为后代做的事情,都是为未来做的。为后代和未来做事是幸福的。”冯骥才说。为此,他捧出了一生艺术创作的精品和社会事业的成果,拿出了从20岁开始积累至今的几千件挚爱的收藏,翻出了精心保存的一大批具有当代文化史意义的档案资料,更把自己对大学博物馆的理想和思考、对非遗博物馆的探索和实践,都毫无保留地奉献出来。

天津有周叔弢等许多大收藏家,都把毕生收藏捐到博物馆里。但与他们不同,冯骥才先生所做的并非“捐”一座博物馆,而是“建”一座博物馆。他说:“建和捐可不是一件事,建一座博物馆,是要平地起高楼。正如习总书记的那句话,‘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我们建一座博物馆,就等于建一所用博物馆来体现的学校。”什么样的博物馆才称得上一所大学校?冯骥才先生认为,一定要有深刻的思想,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能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源,对年轻人有启迪和教育作用,而且有高品位的审美。

如今呈现在人们眼前,正是这样这样一座博物馆。

冯骥才博物馆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分为南北两区,分别是对两座原有建筑的改建,共有8个展览(含11个展厅)。北区为建筑大师周恺设计、被评为“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的原冯研院大楼,充满了冯骥才先生与全院师生二十年来的美好回忆。这里有2个常设展览:“四驾马车”以文学、绘画、文化遗产保护和教育四个展厅,展现冯骥才先生人生事业的厚重成果和与国家、与时代共命运的生命历程;“海外名人手迹”则用40位伟大作家、艺术家、科学家的信札、手稿等各种手迹和相关藏品,为学生汲取世界文明精华打开一扇窗口。

南区为天津市文保建筑(天津大学建筑群)之一的原土木工程系土建馆,是天津大学发展过程的重要见证,经过修缮得以活化利用,被注入非遗的精华。这里有6个常设展览:“美的历程”通过历代雕塑与陶瓷展现中华民族美的诞生、嬗变和伟大的精神创造力,是审美通识教育的鲜活课堂。同样具有同样具有美育性质的“花样生活·民俗文物”和“妙手丹青·民间绘画”,前者以“堆积式”展陈方式展出上千件丰富而驳杂的民俗文物,体现中国人生活中无所不在的美,后者展示了数百年来默默无闻的民间画工精彩绝伦之作。“中国年画史”从“史”的角度,陈列中国年画发生、发展、演变的全过程,是全国第一个“年画史”博物馆。“瑞安木活字印刷术非遗博物馆”和“南通蓝印花布非遗博物馆”,则是严格按照冯骥才先生提出的“非遗博物馆"理念所建,是对非遗学理论的实践成果,将成为非遗学科建设和学习交流的平台。

正如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所言,冯骥才博物馆巧妙地将历史建筑与现代展陈相融合,将艺术审美与学术研究相融合,将美育教育与非遗学科人才培养相融合,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文明交流互鉴相结合。它能帮助师生开阔视野、启迪智慧、提升境界,在天津大学百卅文脉传承的画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将为城市的文化发展注入新动力。

天津大学冯骥才博物馆是全国高校中独树一帜的高水准、专业性博物馆;是天津大学师生和社会各界人士了解冯骥才人生事业和艺术成就、学习与体验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是开拓学生的精神视野、提升人文修养和健康审美的重要阵地;是高校人文艺术的学术研究基地,非遗学科建设与教研实践的支撑;是加强国际间文化交流,举办高水准艺术展览,为广大公众普及艺术教育和推动社会文化建设发展的公立非盈利机构。现阶段采取预约制,将面向校内试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