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4日至27日,2025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在贵阳举行,校长柴立元、副校长郑刚、校长助理肖松山等人应邀出席交流周重要活动。在教育交流周开幕式上,教育部副部长吴岩在致辞中肯定了中国—东盟工科大学联盟、天津大学海洋技术东盟本科生专班在支撑高素质人才培养方面的创新实践。
交流周期间,由天津大学主办,贵州大学、贵阳学院承办,中国—东盟中心和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组委会共同支持的“中国—东盟建成环境更新与智慧能源发展研讨会”于7月27日召开。天津大学校长柴立元,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任于长学,中国—东盟中心教育文化旅游部副主任刘晓,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区域高等教育与发展中心主任Choltis Dhirathiti,马来西亚驻中国大使馆参赞Mohd Azlan Bin Abu Bakar,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贵阳学院校长樊铁钢出席并致辞。马来西亚驻中国大使馆一等秘书Syarifah Nurolazan Shaikh Ahmad、老挝驻中国大使馆一等秘书Visonnavong Nittaya、新加坡驻中国大使馆一等秘书Lee Wei Ying、菲律宾驻中国大使馆二等秘书及领事Maria May-I Lactao Fabros等东南亚国家驻华使馆官员出席研讨会。开幕式由副校长郑刚主持,主旨报告由校长助理肖松山主持。

柴立元首先代表主办方、中国—东盟工科大学联盟中方常设秘书处单位天津大学向嘉宾表示欢迎,简要介绍了学校在建成环境更新和智慧能源领域取得的进展和中国—东盟工科大学联盟建设成果,倡议在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创新、成果转化共享方面开展深度国际合作,助力构建中国—东盟工程教育共同体。
于长学表示,中国东盟科技教育合作的不断深化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天津大学举办的多届论坛活动为交流周增色添彩。在加强建成环境更新与智慧能源领域合作方面,他建议加强政策沟通和技术交流,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重视人才培养和能力建设,并强化国际合作网络建设。
刘晓阐述了建成环境更新与智慧能源发展议题的国际背景和重大意义,认为中国—东盟工科大学联盟在相关领域合作项目为构建更加创新、包容、可持续的中国—东盟共同体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贡献了学术智慧,表示中国—东盟中心将持续推动中国与东盟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坚实合作。
Choltis Dhirathiti简要介绍了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区域高等教育与发展中心的愿景、职责和实践,坚信高等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区域一体化的关键支柱,认为中国—东盟工科大学联盟已发展为中国与东盟教育合作的重要基石,倡议开展知识共享、方案共建、伙伴建设,服务于中国—东盟合作的更高目标。
Mohd Azlan Bin Abu Bakar介绍了东盟关于可持续城市化与智慧能源的愿景,并强调与中国合作作为实现愿景战略支柱的重要性。他提到马来西亚的倡议和现行做法,指出东盟国家在治理、政策、标准和能力领域普遍存在不匹配。他倡议双边在技术合作创新、绿色金融、人文交流方面深化合作,强化区域协同性。
宋宝安介绍了贵州大学的历史沿革和事业发展,分享了贵州大学和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的渊源,以及贵州省重要产业定位。他期待此次中国—东盟工科大学联盟举办的高水平研讨会,能为贵州省古老建筑智慧与现代技术融合创新,构建更智能、灵活、清洁的区域能源系统等议题提供广阔思路和前沿方案。
樊铁钢表示贵阳学院近年来积极在城乡规划、环境生态、数字科技、信息技术等领域布局发力,努力为区域绿色发展贡献力量。他对天津大学的对口帮扶工作表示感谢,并期待与东盟院校、研究机构及产业界建立起更紧密、更务实的合作关系,共同书写中国东盟教育交流与科技合作的新篇章。

随后,两位特邀嘉宾就相关议题做主旨报告。其中,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赵旭东报告题目为“可再生能源及能效领域的研究创新”,马来西亚科学院院士兼能源委员会主席Kamaruzzaman Sopian 报告题目为“面向可持续建筑集成的太阳热能光伏集能器创新”。

开幕式后,与会专家学者就“建成环境更新与可持续能源利用”和““智慧能源新技术”专题进行研讨,分别由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和建筑环境与能源天津市重点实验室、天津大学电气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主办。来自中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共计12位专家相继做专题报告。

研讨会期间,校长柴立元会见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区域高等教育与发展中心主任Choltis Dhirathiti。柴立元介绍了天津大学事业发展情况和中国—东盟工科大学联盟概况,表达了持续深化与东盟合作的意向;Choltis Dhirathiti希望推动东南亚高校与天津大学在能源、城市建设、生态环境等领域的科研合作。双方就依托中国—东盟工科大学联盟平台开展学生全球胜任力提升、教育科研合作和人文交流等议题开展研讨。

此次研讨会为中国—东盟工科大学联盟第九次在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举办高水平学术活动,旨在汇集中国与东盟国家教育界和产业界专家,分享前沿科学成果、技术运用和未来前景,推进中国与东盟高等教育领域交流合作,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