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度融合、“教育强国”战略全面推进的关键时期,为解码新工科教育改革路径、打破学科壁垒和资源整合瓶颈、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产教融合生态,8月21日-23日我校举办“新工科建设天津大学研讨班”。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新工科教育中心主任顾佩华,机械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孙涛、副院长康荣杰,全国新工科教育领域专家,以及来自众多兄弟院校的代表100余名教师参加研讨班,开班仪式由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刁海主持。

主持人刁海介绍了“新工科建设天津大学研讨班”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天津大学作为新工科建设的先行者,自2017年启动“天大行动”以来,始终以培养“具备跨界整合能力、创新思维的卓越工程人才”为核心,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天大模式”。希望借助本次研讨班与各位老师共同分享天津大学新工科建设经验,共同探索新工科教育改革路径,推动教育范式的转型升级,同时也更希望与全国高校的同仁们共同建设新工科沟通交流合作的互动平台。
孙涛在开班仪式的致辞中结合机械学院“121”新工科建设方案实践经验,强调新工科教育需以“价值塑造、强基固本、挑战创新”为核心,通过项目制课程重构、产教融合平台搭建,培育具备跨界整合能力的卓越工程人才,此次研讨班将把《设计与建造》系列课程、智能制造中心建设等可复制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兄弟院校”。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吕冬慧老师作为学员代表发言,表示非常期待本次研讨班,希望通过学习以及与专家的深入交流,能够破解个人跨学科课程设计难题,将天大经验成功转化到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的新工科建设实效中。

开班后,研讨班按照“理论剖析+案例研讨+平台参访”的模式展开。顾佩华院士以《从未来到未来的新工科适应性融合创新模式》开启首课,结合自身参与加拿大、美国工程教育改革的经历,指出21世纪以来全球工程教育面临“技术迭代加速”与“人才需求转型”双重挑战。聚焦新工科建设,他梳理国际工程教育改革与中国需求,回顾天大新工科方案,分析AI对科技和人才需求的影响,提出适应性融合创新模式,还介绍校内外创新学习工场系统,为智能时代工程人才培养提供路径。
孙涛书记带来《天津大学新工科教育探索与实践》课程,系统介绍机械工程学院“121”教学方案:以1条机械大类创新人才培养路径为核心,依托“多学科交叉项目制课程体系”“产学研融合交叉型平台体系”2个抓手,构建1套涵盖师资建设、质量保障、数智赋能的支撑体系。他重点分享《设计与建造》系列课程的迭代历程,从2019年的4个班试点,到如今覆盖学院5个专业、年授课1300人次,通过“大一自主学习、大二创新设计、大三学科融合、大四工程实践”的进阶设计,让学生四年都在“做项目、解难题”,并展示学生设计的仿生机器人、智能雨刷机构等实物成果,让学员直观感受项目制教学的实效。
教务处宋春风副处长,凭借自身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围绕天津大学新工科项目课程建设展开了系统且深入的介绍。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刘艳丽分享智慧教学平台搭建、数字化资源开发及智能化评价体系构建方法,为新工科教学模式创新提供数智化方案。曹树谦教授以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为核心,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协同统一。姜杉教授、王世斌教授则聚焦教改项目申报与成果凝练,从政策解读、选题破局切入,拆解研究设计、成果提炼等关键环节,深入剖析教改项目逻辑架构,传授挖掘教学实践创新点、凝练特色成果的方法,助力参班教师掌握申报技巧,推动新工科教学改革落地与成果转化。陈晓龙教授、黄银国教授以自身授课和参加全国教学基本功大赛经验与参会人员展开如何提升教学基本功等方面的交流。

此外,研讨班还汇聚了全国新工科领域其他高校的顶尖师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郭卫东教授以《国家级一流课程建设密码》为题,分享“机械原理”课程从省级精品课到国家级一流课的建设经验;电子科技大学刘科副教授围绕《项目式课程构建与实施》授课,结合新工科人才培养需求,解析项目式课程从理念设计到落地实践的全流程;南方科技大学熊异副教授以《新工科课程过程性评估方法》为主题展开讲解,针对传统终结性评估的局限,提出适配新工科课程的过程性评估体系。
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老师们参访了天津大学智能制造中心,郑惠江副教授现场演示学生如何在工业级平台上完成“智能产线设计”项目,老师们纷纷表示“这种‘校-企-生’协同的实践场景,为建设本地产教融合平台提供了清晰模板”。

新工科建设天津大学研讨班的成功举办得到了天津大学教务处的大力支持,从课程内容设计、教学资源整合、专家遴选邀请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撑。此次研讨班的成功举办,既是天津大学新工科建设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为全国新工科培训提供了“天大范本”,通过“理论-案例-实践”的三阶教学逻辑,确保经验可复制、能力可迁移,并且依托天津大学智能制造中心等平台,实现“课堂学方法、现场看实效、回去能落地”的培训目标。后续机械工程学院将在总结本次研讨班经验的基础上,持续迭代新工科建设的课程体系,计划推出更多的相关培训项目,推动“天大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深度推广落地,为培育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卓越工程人才贡献“天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