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津大学帮扶大寨村建设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工程正式竣工,这标志着大寨村在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实践中迈出关键一步。

科技赋能治污,破解农村环保难题
本项目由天津大学环境学院提供技术支持,连云港大禹水处理工程有限公司供应设备,秉承“绿色施工、低碳运行”的理念,采用规范化设计、标准化制造和工厂化生产。总投资50万元,设计服务人口1000人,设计处理能力为30吨/天,铺设污水管网2公里,主体工艺采用单回流A0(SRAO)+侧循环澄清池(SCMF),取消了混合液内回流,强化了脱氮和除磷效果,配套物联网管理平台,实现远程智能控制、全自动运行、无人值守和实时数据采集、远程参数修改、远程报警等功能。项目运行以来,全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提升至90%以上,出水水质达到或优于GB18918一级A标准,可直接用于农田灌溉或生态补水。大寨村彻底告别了生活污水横流、随意排放的历史,对有效保护白龙江上游水质具有积极的示范意义。

生态效益显著,村民幸福感倍增
大寨村地处白龙江上游流域生态屏障关键节点,生态保护意义十分重大。“以前家门口的沟渠夏天臭气熏天,现在水清了,连蜻蜓都飞回来了!”村民许永军感慨道。工程的竣工不仅有效削减了污染物排放,实现全村生活污水无害化排放,保护了白龙江流域绿水青山,还通过绿化景观提升、村道硬化等配套工程,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内同步推进“厕所革命”与污水治理衔接,实现粪污无害化处理全覆盖,村民卫生健康条件大幅改善。

化解矛盾纠纷,人民调解制度焕发生机
污水处理站项目建设中,人民调解制度在基层治理和矛盾化解中展现出治理效能。该项目地处大寨村江王爷庙旁,涉及村内两户人家长达三十年的宅基地纠纷,通过不懈努力,多次登门,反复做工作,终于解决了邻里矛盾,调解过程中,创新运用"茶桌调解法"。在党群活动中心调解室,驻村第一书记、村干部、调解员、乡贤代表围坐其间。让纠纷双方既感受到乡土社会的温情,又体会到法治时代的公正。这个画面,正是中国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最生动的注脚。人民调解制度历经千年传承,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成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金钥匙。

示范引领辐射,绘就绿色发展蓝图
该项目是甘肃省陇南市首个高校帮扶农村生活污水综合治理示范项目,形成了"校地企"三方协作乡村振兴新模式,为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持续的治理经验。大寨村驻村第一书记赵国光表示:“该工程是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具体实践,下一步,我们通过‘政府主导、村民参与、专业运营’的模式,建立长效管护机制,让生态红利持续惠及百姓,助力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