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Comprehensive news

百卅荣光 强国担当

作者:添大言编辑:梁绍楠 王润嫣来源:党委宣传部

编者按:为迎接130周年校庆,新闻网开设【百卅荣光】专栏,旨在展现天大130年来在办学探索、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光荣历程与历史贡献,将校史变迁和天大当下发展形成对照,传承兴学强国的校史文化血脉,振奋广大师生校友为实现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而奋斗的精神斗志。今天,我们通过这篇文章,一起来庆祝天津大学(北洋大学)建校130周年。

130年,天津大学(北洋大学)架起中华民族连接现代文明的长桥。

当甲午海战的硝烟还未散尽,海河畔一座现代大学已经拔地而起。当颐和园的火光尚未熄灭,西沽武库教室里已是书声琅琅。当卢沟桥的枪声仍在余音回响,古路坝的深山中七星灯火点亮夜空。当冲锋号在解放桥吹响,桃花堤畔实验室内机械声轰鸣。当渤海湾边上合峰会的风掠过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演讲台,当雅鲁藏布江的开工哨音和鸣着三峡大坝呼啸的波涛,天津大学正以百卅年锤炼的科技筋骨,架起一座横跨古今文明的长桥。从1895年北洋大学堂的蒸汽机模型与哈佛大学实验室的电磁仪隔洋共振,到2024年脑机接口团队的成果写入IEEE国际标准——这座学府的130个故事,既是民族科技自强的史诗,也是人类智慧共生的宣言。

火种(1895-1936):寰球视野的东方原点

1895年盛宣怀放眼世界提出“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伏查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才为本;求才之道,尤宜以设立学堂为先”,北洋大学堂以“兴学强国”为初心而建立。

1899年,北洋大学堂矿冶系学生王宠佑将毕业论文《华北煤田地质构造新论》寄往伦敦地质学会,成为首篇入选《国际地质学报》的华人论文。这位后来著名的地质学家在致母校的信中写道:“我在地质图上标注的不仅是矿脉走向,更是中国科学融入世界的航道”。

1910年,北洋师生参与京张铁路建设时,詹天佑特聘美国工程师联合攻关人字形轨道技术。这段钢轨上镌刻的“中美联合监造”铭文,而如今天津大学主办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冠军争夺赛,形成跨越世纪的工程对话。

1919年北洋教授在巴黎和会期间向欧美工程师讲解黄河治理模型,1925年太平洋科学会议上,水利系教授李仪祉用《黄河泥沙运动的三维模型》征服西方学界,其理论后被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编入教科书,成为中国近代水利科学输出的第一束光。

淬炼(1937-1977):烽火淬炼7的全球坐标

1938年7月,北洋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和私立焦作工学院,在古路坝联合组建国立西北工学院。古路坝一时名师荟萃,文脉流长,与成都华西坝、重庆沙坪坝并称为抗战时期中国文化“三坝”。抗战八年,从古路坝毕业1300多名本科生,之后诞生了包括师昌绪、高景德、史绍熙、李恒德等15位“两院”院士,当之无愧地成为抗战烽火中的教育圣地和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发源地。

1945年,流亡办学的北洋机械系师生在重庆山洞中设计的“抗战版汽车化油器”,因其在极端环境下的可靠性被盟军东南亚战区批量采用。这些刻着“TD”缩写的零件,与美制吉普车共同穿越滇缅公路,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技术见证。

1948年,当北洋大学的师生再次回到钱塘江大桥工地,恢复这座“奋斗”桥的时候,谁会想到,21世纪的今天培养家国情怀的卓越工程人才成为“新工科”改革的“天大行动”。

1951年,新中国建立之初,天津大学接下重水研究的科研攻关项目,而今成为保卫国家和平的利器;精馏工艺的创新,成就了青霉素的神话;遍布神州大地的油气分离塔,述说着天津大学化工学科的百年辉煌。

1970年,当天津大学自动化系团队在防空洞内为“东方红一号”卫星计算轨道参数时,他们或许未曾想到,那些原始数据会在五十年后成为NASA研究中国航天史的珍贵档案。

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开展城市修建,天大建筑学科开展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与加固技术研究,成果应用于华北地区民用与工业建筑,一座再大地震也不会垮掉的新唐山崛起。

1980年代初期天大计算机学科引入CAD技术,推动机械设计与建筑设计的数字化进程,参与国家“748工程”(汉字信息处理系统),为中文信息化奠定基础,与今天的Deepseek穿越时空迭代对话。

这一时期的科研成果不仅推动了国内工业技术进步,还与国家经济建设需求紧密结合,尤其在能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天津大学通过校企合作与技术转化,助力了地方经济发展。

绽放(1978-2012):大国崛起的全球和声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和教育大会的春风吹绿天津大学的校园,天津大学拿出20项科研成果向科学大会献礼。

1991年,内燃机专家史绍熙院士站在德国亚琛工业大学讲坛,向世界公布“复合燃烧系统理论”,这套“史氏模型”理论后来被写入欧美发动机的教材。同年,建筑系团队在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国际竞标中击败十国对手,其“文明之舟”设计方案将《周易》卦象转化为现代空间语法,让西方建筑界惊叹“东方智慧的重构力量”。

“八五”期间,天津大学年科研经费过亿元,获得国家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过百项,开启了“研究型”大学的进程。

1996年,天津大学成为国家“211工程”首批建设院校,“生命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纳米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中心”、“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等面向未来科技的“联合舰队”开始启航。

2005年,精仪学院博士生团队带着自主研发的“妙手”手术机器人赴美参赛。在达芬奇机器人垄断的赛场上,这群中国青年以亚毫米级精度控制技术摘得ICRA自动化挑战赛桂冠。

超越(2013-2025):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技注脚

2017年,由天大牵头的“合成生物学国际大科学计划”在《自然》封面宣告启动,这是中国首次主导全球性工程生物学革命。团队将《天工开物》中的“丹青”技艺编码进微生物基因组,其人工色素合成路径被欧盟纳入绿色制造标准。在项目启动仪式的全息影像中,1637年宋应星的朱砂笔记与2024年基因编辑的荧光标记实现了跨时空融合。

2019年,天津大学环境学院赴埃及主持了中埃国际合作项目“农业废弃物与生活垃圾共热解气化技术及示范应用”推进会。该项目属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其成立与获批依托于中埃可再生能源国家联合实验室,访问期间中埃双方就项目的工程示范建设进展开展了深入的讨论并进行了实地考察。这是“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地。

2022年,“天问一号”火星着陆器的缓冲元件上,铭刻着天大材料学院超轻结构实验室的专利编号。这项源自北洋时期桥梁减震研究的技术,助力中国航天器首次着陆火星时实现“比欧盟ExoMars计划更优的冲击能耗散”(《科学》杂志评语)。而在同年国际空间站的中国舱段内,由天大自主研发的“太空3D打印机”完成了人类首次地外原位制造实验。

俯瞰大地,天津大学航空航天研究院的“星空实验室”穹顶下,1937年西迁途中保护下来的六分仪与2024年引力波探测原型机共享着同一张实验台。仰望星空,天津大学机械学院设计的太阳帆保障着航天器的远航,2025年天大牵头建设的国际月球科研站能源系统首次通电。

这些光影交织的瞬间,揭示着这所学府最本质的基因——她始终将民族责任铸为剑锋,以全球视野磨砺剑刃,用人类情怀温养剑魂。当“海燕”万米级水下滑翔机潜入马里亚纳海沟,当“脑语者”系统让渐冻症患者用神经信号点亮思维,为巴黎圣母院重建工程提供AR模型,天津大学的130年故事早已超越校史范畴,成为人类破解文明困境的东方方案。

此刻,当我们站在坐落于卫津路校区的北洋广场,目光凝视着北洋大学堂纪念亭,耳畔仿佛听到郑东图书馆里留学生团队用汉语、英语和斯瓦希里语讨论着非洲智慧城市项目——这或许就是中国新工科教育给出的终极答案:让五洲四海的技术篝火,共同照亮人类文明的未来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