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意大利罗马,联合国粮农组织总部灯火通明。在第五届世界粮食论坛的“青禾农遗对话会”上,当聚光灯打在刘元瑞身上时,这位来自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的硕士生深吸一口气,以流利的英语向世界宣告:“中国的乡村振兴实践,为全球减贫事业提供了一种可能。”

这场宏大的国际盛会,汇聚了巴西总统卢拉等10位国家元首、115位部长级官员及超过2.5万名各界代表。经过层层选拔,刘元瑞最终作为三名中国青年代表之一,在这个聚焦全球粮食安全的重要平台上,向世界传递中国青年的思考。
“当联合国将“零饥饿”设定为第二个可持续发展目标时,很多人质疑其可行性。但中国用事实做出了回答——我们以全球9%的耕地,养活了近20%的人口。更让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70%以上的力量。”在发言席上,刘元瑞自豪地分享着中国的减贫成果,系统阐述了中国青年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中的创新实践:以在地文化为底色、以协同治理为抓手、以数字化与青年行动为驱动,促进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共赢。

他的发言引发了与会专家的浓厚兴趣。会后,多位国际参会代表主动交流,希望深入了解中国实践。在随后举行的亚太地区青年圆桌论坛上,他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学者进一步分享了中国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案例。

这次罗马之行的契机,源于今年7月的一场全国性竞赛。在中国大学生知行促进计划发起、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处支持的“Change Maker农业文化遗产青年创变者行动”中,刘元瑞所在的团队从全国141所高校的255个团队中脱颖而出,晋级全国十强。在8月的终评路演中,他作为全英文主讲人斩获全国亚军,赢得了赴罗马参加第五届世界粮食论坛旗舰活动周的机会。
而当他站上联合国的讲台时,那份从容与自信,并非一日之功。早在一年前,一段横跨全球的实践征程,就已经为他的世界性视野埋下了伏笔。
2024年,他作为主要发起人,联合创办了聚焦我国“一带一路”海外工程建设研究的国际实践队“砼心筑梦·丝路领航”,横跨全球28000余公里,深入5国调研10余家中资企业及其建设项目、3所高校、1家国际组织、1个政府机构。团队撰写的5份智库报告被天津市相关单位采纳,支撑《天津市建筑业“十五五”规划》编制。
从天津郊区的田野乡间,到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的校园,再到罗马的联合国讲台,这条路,刘元瑞走得踏实而坚定。
扎根:在田野与迷茫中生长
刘元瑞与乡村的缘分始于童年。在天津郊区的田野间长大,他对土地怀有天然的亲切感。“小时候餐桌上的食材非常简朴,最常见的就是大白菜和米饭。”这段朴实节约的成长岁月让他早早懂得了每一口粮食的真实分量,更将一份对农业与农村的牵挂系在他的心间。
初入大学,这条从田野通向世界的路并非一帆风顺。大一结束时,刘元瑞的成绩排在专业倒数第七。“某个辗转难眠的夜晚,我意识到不能再这样下去。”这次自我凝视成为转折点。
从此,教室里多了一个最早到、最晚走的身影。凭着从土地中磨砺出的韧劲,他的成绩从倒数一路跃升至专业前25%,学期加权成绩达到93.49。在学业上找回自信后,他更加坚定了回报乡土的初心。
大三取得免试攻读本校研究生资格后,当不少同学选择放慢脚步时,他选择把脚步迈向更远。“大学生活应该是一个不断突破自我的过程,总要尝试新的可能,创造新的故事。”他背起行囊,成为跨国旅行的“背包客”。在泰国曼谷感受东南亚热带风情,在俄罗斯金角湾大桥静观飘雪黄昏。两年间,他的足迹已遍及12个国家和地区,或为学术调研深入一线,或为国际交流参会发声,或为拓宽视野感受世界。“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我既感受到不同文化的魅力,也意识到各国民众对中国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向世界讲述真实中国故事的使命感,在他心中油然而生。

与此同时,他始终没有忘记养育他的土地。刘元瑞加入学校的多支助农实践队,深入农村一线,系统了解农户需求及乡村文化传承现状,累计志愿服务超过800小时。作为“助农创文·筑梦乡村”团队负责人,他组织开展了第六届全国高校公益助农创文营销赛,创新设计旅游规划赛道,吸引厦门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10余所高校参与赛事,为甘肃省宕昌县南河镇提供了多套切实可行的旅游发展方案。
回响:用行动书写青春答案
从天津郊区的田埂到联合国讲台,刘元瑞用行动诠释着他对人生的追求——不断突破自我,探索未知。他始终铭记自己来自哪里,更胸怀天下,渴望将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听。

“走出去不是为了证明什么,而是为了更好地回来。”刘元瑞说,“中国的减贫实践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重要借鉴。我深知这份经验的价值,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中国的减贫智慧为更多人所知。”
如今,这个曾经在田埂上奔跑的少年,已然成长为联通中国与世界的桥梁。他的故事印证着:最动人的中国叙事,永远源自这片深情的土地;最响亮的中国声音,始终来自那些既脚踏实地又胸怀天下的青年。

“中国青年应当以更广阔的视野,展现全球担当。”这,就是这位天大学子对青春与责任最好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