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MEDIA FOCUS

人民日报海外版:天津大学星火支教队连续10年奔赴四川珙县—— “在地化”课程点亮“星火”

作者:武少民 李家鼎编辑:梁绍楠 赵若含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年7月22日第02版

四川省宜宾市珙县王家镇中心小学校暑期托管班的课堂上,一双小手高高举起,眼睛亮亮地盯着讲台上的支教老师牟子涵。

“老师,红军来过我们这里吗?”这个问题,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水面,在教室里漾开涟漪。讲台下,几十双眼睛瞬间聚焦,闪烁着同样的好奇与渴望。

“同学们,红军确实来过珙县。”牟子涵播放了一段纪录片,继续讲述道:“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经过珙县。在王家镇,红军打开盐号为穷苦乡亲分盐分肉……”

同学们听得入迷,起初提问的孩子说:“我现在觉得自己也和红军有点关系了,特别自豪!”

牟子涵是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一名大二学生,也是学校星火支教队王家镇分队队长。她告诉记者,为了上好这堂课,几天前,星火支教队开展了一次特别的备课。队员们顶着烈日,踏上红军曾经走过的山路。乱石嶙峋,高低不平,队员们深一脚浅一脚,汗水浸透了衣衫。陡峭处,手脚并用攀爬,前边的队员探路、回身伸手,后边的队员稳稳托举背包、推送助力。“亲身体验,让我们对长征精神有了更深理解,将所思所感融入课堂教学。”牟子涵说。

2016年起,一批批天津大学学子奔赴珙县开展支教活动。10年来,累计为超过2000名乡村学子点亮知识的灯盏。

今年的“星火”,带来了不一样的亮色——精心打磨的“在地化”课程。教室外,山风拂过珙桐树,洁白的花朵被悉心采下,成为自然课上的标本;废弃的煤矿石,经队员们巧手,化身地质课上的“宝藏”,讲述着大地的故事;美术教室里,苗族蜡染的古老技艺苏醒,蓝靛在白布上晕开,孩子们挥舞着蜡刀,勾勒着自己的家乡……

“星火”照亮的不只是课堂。支教队还开展了“星火照相馆”活动,为每个孩子用相机拍摄笑脸照。当孩子们得知天津大学即将迎来130周年校庆时,也纷纷绘制图画,这是送给支教老师的礼物。

“在支教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更重要的是,知道了这片土地的故事,在心里埋下希望的种子。”王家镇中心小学校副校长高靖说。

人民日报海外版:https://paper.people.com.cn/rmrbhw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