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天津大学星火支教队王家镇分队奔赴四川省宜宾市珙县王家镇中心小学校,开展以“在地化课程”为核心的支教活动。
为细悟长征精神,赓续红色血脉,7月13日,支教队全体成员与王家镇团委干部张旭老师一同前往王家镇五尺道四里坡遗址,开展“重走长征路,厚植育人情”主题实践活动,用脚步丈量信仰,汲取奋进力量。
五尺道又称滇僰古道,具有千年历史,曾是川滇交通要隘,也曾踏过一支改变中国命运的队伍——长征中的红军。
1935年2月,中央红军一军团团部及所属红二师为策应主力战略转移进入珙县,沿此道北上,突破川南剿共防线,在石碑刻下"打倒军阀刘湘"标语。该道全程12公里,地势险峻,峭壁如削,至今留存红军宿营地遗址3处、革命标语岩刻5幅。2019年被纳入《四川省长征文化遗址保护名录》,现为宜宾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星火支教队的成员们循着历史的微光,踏上这段被时光反复摩挲的路。
出发前几日,王家镇接连下了三天大雨,五尺道山路本就不好走:道路多半是用乱石和石板铺成,多数是高低不等的梯步,也有少部分泥巴路,又因雨后水位上涨,部分路段被溪水没过,需涉水而行。攀登途中,队员们深刻体会到当年红军遇到过的困难:石阶因长期受山涧水流冲刷及苔藓、草木覆盖,普遍湿滑泥泞,队员们便相互扶持,紧抓路旁稳固的树木或岩石,谨慎地降低着重心,一步步踏实前行; 林间道路狭窄崎岖,部分区域则需手脚并用攀爬,前后队员默契配合,上方者探路引导、稳固支点,下方者托举背包、助力推送; 加之当日天气炎热、湿度大,汗水浸透衣衫,大家默契地分享着水源,在短暂的休整时互相扇风;原始森林中蚊虫密集袭扰,即使面颊脖颈留下红肿印记,步伐依然坚定。 纵然环境严苛,队员们依靠着紧密的协作与坚韧的意志,将重重阻碍一一化解,在湿滑泥泞与崎岖陡峭间,踏出了坚实而团结的足迹。尽管路况复杂、体力消耗较大,全体队员仍保持良好纪律性和团队协作精神,相互照应、稳步前行,最终顺利抵达终点。
为用好用活本土红色资源,让红色精神在乡土课堂焕发新生机,支教队贯彻“在地化”课程理念,结合在五尺道的实地调研成果,在王家镇中心小学校四年级托管一班开设了《五尺道与红军长征》课程,通过孩子们熟悉的山间小路,引出古道背后那些撼人心魄的篇章。
课程首先以纪录片视频切入,通过还原雪山草地、围追堵截等历史场景,向孩子们直观地展示红军所面临的艰难险阻。在视频结束后,支教队员引导学生分享观看后的感受。队员们结合实地探访五尺道的经历,对长征途中情况进行生动的描述,引导同学们理解红军战士们不畏艰险,顽强斗争的精神。通过互动与讲解,学生们对长征的历史背景和精神内涵有了初步的认识。
为推动红色教育走深走实、入脑入心,支教队员在黑板上带领同学们一步步绘制了长征路线图,标明长征的行进过程路线上的重要节点,引导学生指出珙县王家镇在途中的大致位置,并绘制途径五尺道的红军分队路线。随后,支教队员讲述了红军过王家镇“王场济贫”的故事,通过生动地描述红军攻进王场后,打开盐号,为穷苦百姓分盐分肉的故事,让孩子们了解家乡的故事,传承在王家镇那融入乡土血脉的红色基因,赓续在代代乡亲的心头永不褪色的红色血脉。
课程最后,支教队员围绕“铭记历史、传承精神、感恩当下”三方面进行总结,鼓励学生将所学内容传递给家人,共同参与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弘扬。整堂课程注重从孩子们了解的身边事出发,立足家乡土地,讲述王家故事,引导学生将红色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实现红色教育内容入脑入心、落地见效,为青少年思想政治引领和综合素质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
课程结束时,教室里气氛热烈,孩子们纷纷举手分享自己的感受。有的小朋友眼睛亮亮地说:“我以前不知道红军来过我们这里,现在我觉得自己也和红军有点关系了,特别自豪。”
下课后,很多孩子还围着支教队员问问题:“红军吃饭难吗?”“他们晚上睡在哪里?”“有没有和我一样大的小孩参加红军?”充满了好奇和敬佩。
看着一张张认真的小脸,听着一句句真挚的话语,支教队员们知道,那些关于坚持、勇敢、团结、爱国的种子,已经在孩子们心中悄悄种下,正在慢慢发芽。课程主讲人,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4 级本科生和璟玥说道:“我们不仅要当更要成为红色基因的传承者,更要做红色精神的传播者。把在在实践中感悟的信仰的力量讲给孩子们听,把青春书写在祖国大地上。”
本次主题实践活动实现了教育场景的转换与教育内涵的深化,是支教队传承红色基因、担当时代使命的生动体现。活动使全体队员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对伟大长征精神的核心要义——即坚定理想信念、不畏艰难险阻、坚持独立自主、顾全大局紧密团结、与人民患难与共有了切身的体悟和更深层次的理解。
王家镇中心小学校常务副校长高校长对星火支教队这一实践活动表示高度赞扬: “看到支教队同学们亲身顶着太阳,淌着溪流重走那些老石板路,亲手摸过那些很深的马蹄坑,去五尺道调研,还把这些历史故事带回来讲给孩子们听,让老故事没被忘掉,还让娃娃们知道了自己脚下的路原来这么有故事,知道了先辈是怎么苦过来的,心里就种下点东西了。——这比光念课本管用多了!”(牟子涵)
人民日报:https://www.peopleap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