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科研

Academic research

中央电视台报道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长城数字化与预防性保护研究成果

作者:李哲 王天莲编辑:刘晓艳 殷琪来源:建筑学院

2025年10月16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CCTV-13)“新闻直播间”栏目“奋进的中国——我们的十四五”节目中,报道了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长城研究团队关于长城数字化与预防性保护的最新科研成果,重点介绍了在全线数字化、遗产价值挖掘和侵蚀病害风险评估上的突破,展现了天大在长城数字化保护领域的创新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大学建校130周年之际给全体师生回信,寄予殷切期望,长城研究团队在两周后交上一份答卷。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长城研究团队利用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技术,已完成8000多公里的人工墙体及其附属设施的连续图像和实景三维数据采集工作,建设了“长城全线实景三维图像库”,平均厘米级分辨率照片超过300万张,可生成连续实景三维模型,用于多种遗产科研分析与量化计算。

团队利用实景三维数据与历史文献多源互证,对多地长城进行了高精度数字化复原,生动再现建筑形制与使用场景,为长城价值阐释与公众认知提供全新视角。

 

新闻报道片段:黄河流域明长城水侵蚀病害风险地图绘制

新闻首次报道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长城研究团队的“长城全线病害地图与风险地图”研究。团队已有基础数据融合土壤分析和气候变化等多元数据,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绘制出黄河流域明长城水侵蚀风险地图等创新成果,直观呈现不同区段的脆弱等级。这项工作的核心价值,在于为长城保护提供了前瞻性的科学依据。侵蚀病害风险地图如同一份“科学体检报告”,不仅指明了哪些区段是“高危”区域,哪些病害正在加速发展,更预测未来的劣化速度。这使得国家文物局在评审各地修缮方案和分配保护资金时,能够从整体上做到精准研判、有的放矢,将有限的保护资源优先投入到最危险、最关键的区段,实现从“事后补救”到“事前干预”的预防性保护跨越,为守护民族图腾筑起科学防线。

这项研究成果的背后,凝聚着天津大学师生服务国家战略的坚定决心。团队成员牢记总书记“像守护家园一样守护好长城”的指示精神,聚焦文化强国重大战略需求,以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精神,持续深化长城预防性保护研究,深入挖掘长城文化底蕴,奋力讲好长城故事,为赓续中华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天大人的智慧与力量。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