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山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4月28日,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这是我国第17次评选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我校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成山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王成山,中共党员,我国电力系统配电网技术领域杰出专家。他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全国首届创新争先奖。
国之所需、吾之所向,他是科研创新的领航先锋。面对我国城网从粗放建设到精细改造过程中遇到的结构优化难题,他带领团队创新发展了城市电网结构优化理论与方法体系,成功研制出满足我国大规模城市电网建设改造工程需求的城网结构设计与改造优化系统,大幅提升我国城网供电可靠性。面对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的重大需求,他在我国率先开展了微电网与智能配电网领域的研究工作,主持研发了微电网成套系统与装备,创新了微电网的技术应用模式,为大规模分布式能源的高效利用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他作为“智能配用电装备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首届主任,为产业技术创新和学科发展构建了高水平研发平台。他的研究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
师者初心、坚守不怠,他是潜心教学的孺子牛。从教近四十载,教学始终是王成山最看重的事情。在教学中,他注重方法创新,牵头研发的《分布式发电与智能微电网虚拟仿真实验》课程,针对分布式发电与智能微电网实验教学的特征,采用“情景式”“互动式”“探索式”教学方法,形成了体系完整、易用性高的虚拟仿真教学方法。该课程近5年已覆盖144所高校,浏览量达6万余次,近万人完成课程实验,获评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他潜心撰写的《微电网分析与仿真理论》《现代配电系统分析》等多部著作,为专业教学开展提供了优质教材,牵头荣获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作育人才、与时俱进,他是桃李满天下的耕耘者。以智能电网为行业背景,领导创建“智能电网信息工程”本科专业;担任国家储能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主任,牵头创立“储能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王成山始终坚持面向国家能源战略重大需求,超前布局和高质量建设新专业。如今,“智能电网信息工程”已成功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而他主导的《电气信息类卓越工程创新人才学科交叉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项目也获批国家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多年来,作为导师,他培养了硕士生120余名、博士生60余名,这些学子中许多已成长为国家级人才、电网领域专家、知名企业家,为国家电力能源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文/宋关羽 刘晓艳)
我校师生获评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新时代青年先锋奖
4月30日,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暨新时代青年先锋奖评选结果揭晓。天津大学新能源化工创新团队获评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天津大学医学部副主任、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刘秀云获评新时代青年先锋奖。
新能源化工创新团队:用“人工树叶”革新能源结构
新能源化工创新团队由巩金龙教授领衔,是碳中和领域国际一流的科研团队。这支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青年团队,坚持以“四个面向”为遵循,聚焦国家“双碳”战略,以自主技术打破丙烯工业“卡脖子”困局,用“人工树叶”革新能源结构,更以“青年挑大梁”的育人模式,不断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澎湃动能。

作为塑料、医药等行业的“工业粮食”,我国丙烯年产量超6000万吨,但传统工艺能耗高污染大,且核心催化剂长期被国外垄断。天津大学新能源化工创新团队历经上万次实验,成功开发出高稳定、无毒化的新型丙烯生产催化剂,实现了催化剂全生命周期的高效低能耗运行,为下一代烯烃生产核心技术奠定科学基础。团队进一步攻克传统工艺外部供热效率低的难题,发明了反应器内部放热反应为吸热反应供热的原位集成技术,为我国化工企业大幅降低碳排放量提供了技术支持,显著提升社会和经济效益,为推动传统化工行业绿色低碳发展作出贡献。这项登上《科学》封面的技术,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和中国重大科学、技术、工程进展,助力企业大幅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提升了企业效益,被纳入国家石化产业绿色转型规划。如果说丙烯生产工艺的革新是解决当下“燃眉之急”,那么“人工树叶”是面向未来的探索。走进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的化工实验室,一片片泛着金属光泽的“人工树叶”正通过光电化学反应,将太阳能转化为氢能。这项被《科学》杂志称为“领域里程碑”的技术,是天津大学新能源化工创新团队历时五年攻关的成果。他们模拟自然界光合作用原理,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效率提升至国际最高峰值,实现了从太阳能驱动水制氢到二氧化碳制燃料的全链条突破。“传统化工依赖化石能源,而我们要让阳光驱动反应提供清洁能源。”团队青年骨干王拓教授介绍,这项技术正在和企业合作开展应用测试,有望为化工行业能源转型提供“中国方案”。
科技创新背后,天津大学新能源化工创新团队是一支人才辈出的青年队伍。在团队负责人巩金龙教授的带领下,团队成功培养8名国家级青年人才,5名毕业生入选中国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在读博士研究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博士研究生)项目、荣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团队牵头建设的教育部低碳能源化工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已与20余个“一带一路”国家开展技术合作。从实验室的微光到工业界的炬火,这群青年科技工作者用“十年磨一剑”的坚守,突破绿色化工领域多项关键技术,推动科学研究从“书架”走向“货架”。正如巩金龙教授所言:“青年要做科技浪潮的弄潮儿,在破解‘卡脖子’难题中实现人生价值。”
(文/焦德芳)
刘秀云:攻克脑疾病诊疗“卡脖子”技术的突击手

刘秀云,现任天津大学医学部副主任、药学院院长,先进医用材料与医疗器械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神经重症教育部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执行主任。研究方向聚焦麻醉、神经重症医学与生物医学工程交叉领域的研究工作,实现产业转化并在海内外成功临床应用。
刘秀云教授深耕神经重症医学与生物医学工程交叉领域,致力于攻克脑疾病诊疗的“卡脖子”技术,在重症多模态生理信号监测分析、神经电活动及脑血流调控机理以及脑疾病临床治疗方面取得多项创新成果。她带领科研团队开发的基于脑机接口技术及脑脊液循环的脑积水快速精准诊疗技术,实现多家医院临床应用,5项核心技术开展规模临床试验;开发无创颅内压、无创脑氧等脑部多维信号监测技术及基于多窗算法的个性化最佳脑灌注压评估技术,应用于国内外多个国家的神经重症治疗。作为首席科学家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开发了首款脑机接口编解码计算芯片及采集模拟芯片,其核心指标超越国际同款芯片,支撑国产高端医疗器械开发,入选华瑙-中国脑机接口十大进展。
(文/焦德芳)
何桢:质量管理的领航者

管理与经济学部何桢教授今年被授予天津市劳动模范称号。何桢为国家级领军人才,国际质量科学院院士,曾获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
何桢是质量管理的领航者,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69/SC)两项技术报告,是中国首次在该领域以项目组长单位完成的技术报告,为中国在国际质量管理标准领域赢得了话语权。他起草的《西格玛管理评价准则》成为国家标准和中国企业实施六西格玛管理的里程碑。他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推动者,作为全国统计方法应用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他帮助几十家企业转型升级。他提出的多响应试验设计与参数优化方法成效显著,使陀螺谐振腔加工刀具寿命提高3倍,提升了我国高端装备竞争力。他是质量强市的奉献者,他参与质量管理政策研制,连任五届天津市政府质量奖评审组组长并制定评奖标准。为大火箭等本地企业量身定制质量管理提升方案,助力企业质量效益双提升。他是教育强国的践行者,躬耕教学一线三十余载,他是国家一流专业负责人,所授课程被评为国家一流课程、国家级精品课、国家级双语示范课。在担任学部副主任期间,他推动学校与多所世界一流大学建立了双学位硕士项目,推动专业国际认证,使天大成为国内首家MBA、EMBA、MPA同时提交认证且全部一次通过五年期AMBA国际认证的高校。
翁仲铭:国之所需吾之所向

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学部副教授翁仲铭今年获天津市劳动模范称号。
国之所需、吾之所向,翁仲铭不忘初心,致力于科研创新,走在科技前沿。他是3D空间感知与人工智能领域的实践者,怀揣家国情怀,始终以国家的需求为导向,推动科技与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他始终把国家的利益与人民的福祉放在首位,深知科技创新不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更是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曾获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
科研中,作为主要负责人,他主持并参与了多项研发项目,涵盖智慧城市、数字经济、智能农业等多个重大领域。他带领团队开发的室内定位与夜间识别算法,已成功应用于天津地铁的无人机管道侦测项目,大幅提高了地铁沿线的安全检查效能。作为一名中国台湾学者,他始终秉持“两岸同根,共同发展”的信念,以两岸科技合作与交流为己任,不断推动两岸在高科技领域的深度融合与协作创新。在教学中,他深入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科研人才。至今,他已培养了多位硕士、博士研究生,他们在国内外知名企业和科研机构中担任重要职务,为国家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第115个“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之际,我校人文艺术学院何慧俐老师获评2024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何芳老师获评2023-2024年度天津市“三八红旗手”。
何慧俐:愿为两岸心灵契合的使者

何慧俐,台胞教师,中国文学博士,现任教于人文艺术学院,并担任台湾研究所副所长、海峡同文书院副院长、校级教学督导、国家民委一带一路人文与人才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南开大学国家安全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为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心灵契合,何慧俐积极投身两岸问题研究,为推进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与融合发展建言献策。她还积极参加国家统一与民族复兴、两岸融合发展等各类主题研讨会并发表论文,在两岸文化学术领域获得高度赞誉和认同。
何慧俐坚持以专业优势推动中华文化传承和教育发展,牵头与天津市妇联成立“天津大学研究学习实践基地”,开展传承家庭美德相关主题研究训练。她致力于推动两岸同胞的文化认同,参与教育部对台交流项目“台湾菁英师生增进两岸认同计划”“讲好两岸故事推动两岸交流”;牵头与滨海妈祖园共建“天津大学两岸交流研究基地”;召集两岸菁英成立“海峡同文书院”,持续推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开启文化新篇章。
她重视阐发古代经典的现代意义,为立德树人打好中国底色。她主讲《中国古代文学史》《国学经典导读》《文学专题研究》等课程,引导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滋养熏陶中树牢家国情怀。她在授课中进行演绎式教学,鼓励学生以创意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
她是中华文化的坚定传播者,是两岸融合的热心推动者,是时代新人的精心培育者。她以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弘扬者为己任,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作出贡献。
何芳:教学、科研、管理的多面手

何芳,中共党员,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获得者,天津大学讲席教授、教务处处长,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曾获宝钢优秀教师奖、天津大学优秀共产党员、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十余项课题,是多个国内外顶级期刊审稿人。
从教十九年来,她始终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融入血脉,作为负责人或骨干成员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部级特等奖及一等奖4项。她主讲的《固态相变》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编写的《合金固态相变》等教材融入工程案例与数字资源,被全国40余所高校采用。
何芳以“四新”理念重构课程体系,在《固态相变》课程教学中引入前沿技术,创新“分解式+讨论式”教学方法,打造出兼具深度与活力的“金课”。她聚焦能源与信息领域关键材料研发,取得系列原创成果。开发了金属微纳结构精准制备与表界面调控技术;与企业合作开发了国内首条磁性碳纤维生产线,研制出轻质高强电磁防护复合材料,成功应用于高铁装备;创新单原子置换技术,将光阳极稳定性提升至100小时,为新能源开发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在管理岗位上,她始终牢记育人初心,积极推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综合改革;持续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体系,积极参与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和“国优计划”项目实施;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为推动我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贡献力量。
本版除署名文章外由校工会供稿
本版责任编辑:刘晓艳
学生编辑:刘艺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