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报

Campus Journal

【校报特稿】创建“双一流”:天津大学召开学科建设系列专场座谈会

作者:编辑:校报学生7来源:

天津大学召开学科建设系列专场座谈会

为深入调研“强工、厚理、振文、兴医、交叉(融合)”学科发展思路,高水平研制学科战略行动方案,系统提升学科适应、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天津大学于4月9日、16日、23日,集中召开传统优势工科组等六场学科建设专场座谈会。校长柴立元全程参与研讨,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胡文平,副校长明东,党委常委、人文社科处处长张俊艳分别参加部分场次活动。

系列座谈会由发展规划处(学科建设办公室)统筹组织,覆盖传统优势工科、战略新兴工科、文科、理科、医科及交叉学科。部分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相关院级单位主要负责同志等进行了专题汇报和研讨。两办、人事处、教务处、研究生院、科研院、国际处、资产处、人文社科处、医院管理处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共约170人次参与研讨。各专场均聚焦学科组的发展现状(特点),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提出发展举措路径和工作建议。

强工 厚理 振文 兴医 交叉融合

擘画学科发展新篇章

文/戴喜娜 宋旸 张立迁 摄影/宋旸 刘晓

传统优势工科组:

锚定国家战略需求 以创新驱动迭代升级

传统优势工科组座谈会上,部分学术委员会专家指出,传统工科面临着转型升级压力、产学研融合不足、成果转化效率亟需提升等共性问题,一致认为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倒逼”压力,传统工科必须加快学科内涵更新与模式创新。机械学院提出将系统推动人工智能与传统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借势借力重塑传统工科核心竞争力;建工学院提出要打出“守正固本、创新发展、融合聚焦、软硬一体、虚实结合、校院齐心”的“组合拳”;建筑学院借鉴国际高校经验提出“两正”“两新”的重点改革举措;化工学院围绕强化有组织科研、设立“国家奖”及“院士”专项、优化评价机制等方面提出发展举措;材料学院提出传统工科的未来发展应围绕智能化、绿色化、交叉融合、应用创新展开;环境学院认为面向未来要挖掘学科潜力、引育学科领军人才、打造标志性科研平台、加强区域合作。

战略新兴工科组:

瞄准前沿交叉融合 构建大信息学科发展新机制

战略新兴工科组座谈会上,相关学术委员会专家共同认为,战略新兴工科面临着特色方向不拔尖、学科交叉不充分、协同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一致认为在全球科技革命加速演进、国家战略需求升级、国际竞争格局深刻调整的宏观背景下,战略新兴工科肩负着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崇高使命。精仪学院提出应充分挖掘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构建目标导向的多学科深度融合机制,以及覆盖从理论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自动化学院认为应紧抓国际合作和国家“两重”“两新”机遇,以“双碳+智能”双引擎驱动革新,主动对接科技领军企业,推动人工智能与行业深度融合;微电子学院提出应基于学校在“通、感、存、算、侦、控”六方面的优势特色,构建学科群平台,推动学科群机制建设;智算学部也提出应建立“顶天立地”的学科群协同机制,构建“需求牵引-能力支撑”攻关体系等创新举措。

文科组:

服务国家利益弘扬民族精神 书写“顶天立地”人文篇章

文科组座谈会现场,部分学术委员会专家指出,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建设中存在师资队伍有高峰无高原的结构性矛盾、学科互动交流与协同不足、在校内外重大决策安排中影响力不够等问题,认为应以“服务国家战略”为主线,提出高质量、特色化的发展路径。经管学部主张通过院内微循环、校内小循环、校外大循环等三循环协同机制,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外国语学院提出学校文科应着力发挥“小而强、精而优”的独特优势,构建“创新文科支持方式、激发师资队伍活力、拓宽资源供给能力”的“三轮驱动”文科发展体系;人文艺术学院建议要打造最懂工程师的人文社科、最会技术叙事的文化学派、最贴近产业变革的社会科学;法学院提出要从“为国家利益和民族精神办文科”的高度谋划推动文科发展,并最终超越学科本身构建国家技术主动防御体系、提升国际规则博弈能力、保障意识形态安全;马克思主义学院提出建好校内交叉协同攻关机制,谋划好人工智能时代下新文科发展,着力增强文科国际传播影响力;教育学院提出应打造战略目标导向的学科亮点发展新的学科方向,从单一发展的“小文科”向综合交叉的“大文科”转变;心理中心提出要平衡好技术赋能与人文精神的关系,以应对全球性挑战、聚焦人的交叉学科研究为突破点,系统布局人文社会科学;新传学院提出文科应紧扣国家战略需求作为突破口,努力入主流、强特色、显特色,甚至主导特色;体育部建议强化提升与优势学科的交叉融合,加快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

理科组:

夯实基础前沿研究“底座” 锻造工科创新突破“引擎”

理科组座谈会上,针对理科建设中,学科方向前瞻性布局不足、高层次人才引育力度不足、学科交叉协同创新不足等问题,学术委员会专家以数据为支撑,亮出理科“家底”与突破方向,谋求夯实基础前沿研究“底座”,建成理工高度协同发展的世界一流大学。理学院主张理科发展应以“理工医融合”为突破点,打造全链条学科集群和前沿科技高地,以AI驱动多维协同大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数学学院深刻剖析了理学学科“轻资产、重人力、长周期”特点,强调不以论文、引用率或经费额度为指标,而是重在成果产出的学术贡献和同行认可;生命学院则强调工科强校背景下的理科发展应独具特色,需要实施个性化人才托举机制、布局基础学科交叉中心等;海洋学院建议应面向大学科、大场景、大变革,坚持面向未来、理工结合、突出特色、整合资源;地科院指出应改革理学学科及相关学院的评价体系,合力建设重点科研-教学平台,推动理学从“支撑型”向“引领型”转变。

医学组:

以医工交叉聚势谋新 以临床需求引领创新突破

医科组专场座谈会上,学术委员会专家达成高度共识,指出要“面向健康中国战略,以‘医工交叉’为核心引擎,深化临床需求导向的学科融合与协同创新,加速构建‘基础研究-临床转化-产业应用’全链条发展生态”,推动医学学科跨越式发展,助力医科新质生产力培育。医学院提出以“医工融合”为突破口,构建长周期、“医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校企、校医联聘双聘等形式的医工交叉人才特区,探索医校协同的有组织科研体系建设;药学院则强调校-企、校-医协同创新,完善“AI+药学”跨学科课程体系,打造国际化药学人才培养高地;生命学院倡议布局AI与生物医学深度融合的前沿方向,通过建设基础医学交叉中心、创新医院双聘机制,推动精准医学与个性化治疗发展;卫生应急学院提出加强基础医学学科建设、加强临床科研协同、强化品牌建设等,提升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响应能力。

交叉学科组:

破除学科壁垒协同改革 创新学科交叉融合体制机制

交叉学科组座谈会上,学术委员会专家均提出要聚焦学科交叉痛点与创新实践,深化校、院两级体制机制改革,实施特色化、系统化的“融合”方案。微电子学院提出交叉学科建设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引擎,通过管理重构、平台再造、科研升级、师资活化,打造学科交叉融合新生态;人工智能学院提出应推行全校性学科交叉赋能计划,改革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人工智能驱动的交叉创新枢纽,打造人工智能技术辐射平台;建筑学院主张要以创新设计为纽带,推动“新工科+新文科”双核驱动,重构产学研培养体系;外国语学院认为应聚焦“全球南方”议题,构建知识融合、组织创新、资源赋能、价值辐射的“四维共生”交叉学科发展体系;卫生应急学院提出构建“医学+”交叉学科融合机制,强化医工交叉课程体系,构建应急场景驱动的交叉研究体系等工作建议;地科院提出强化学科融合政策导向、引育领军人才建强交叉学科、项目引领解决重大问题等工作建议;储能研究院提出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多能融合科技攻关、校企联合协同创新等,探索打造以资源共享为基础的制度建设、以交叉考核为目标的激励机制和以项目成果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冯研院则直指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在学科目录外运行的现实困境,提出加强交叉学科建设宣传、建立学科交叉融合的激励机制等。

学校战略部署

使命驱动 共生融合 构建学科高质量发展

校长柴立元、常务副校长胡文平代表学校系统部署学科高质量发展路径,强调要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以学科交叉为重点,以标志性成果贡献为导向,分层分类、一体推进学科高质量发展,奋力实现“双一流”建设迈向前列目标。

柴立元强调,学校学科建设应立足国家使命,重构学科发展的基本逻辑;厚植创新根基,激活学科融合的内生动力;深化协同改革,构建标志性成果的贡献导向;汇聚资源力量,书写强国建设的有为担当。学科建设将“是否解决国家重大需求”作为核心评价标尺,对照“学科战略行动方案”“一学科一策”,切实把学校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图、路线图,有效转化为学科建设的实景图、施工图。

针对传统优势工科,柴立元主张“老树发新芽”,要求化工、材料、建筑等优势学科深度对接万亿级产业,联合头部企业打造“校企创新联合体”,建立“学科-产业”贡献度对标机制,通过组建跨学科攻关团队、设立专职科研转化队伍,推动传统学科与智能制造、绿色低碳等新赛道深度融合。

关于战略新兴工科,柴立元提出要坚持好“三个重大”建设原则,即聚焦重大前沿技术突破、服务重大发展需求、形成重大引领带动效应,推行围绕“三个重大”的“任务清单制”,在人工智能、深海探测等国家战略急需领域形成“杀手锏”级技术优势,抢占未来战略竞争制高点。

面对理科“体量较小、引领较弱”的现实瓶颈问题,柴立元强调“理科是一流大学发展的根基”,建议实施“双轨制”发展路径,对数学等前沿探索领域实行“一人一策”长效培育机制,设立长周期评估体系;对海洋等产业应用领域须依托京津冀、环渤海等区位优势,打造“大科学装置+产业转化”的生态链。

柴立元对文科建设提出工作建议,指出要瞄准学术话语权和中国特色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战略定位,部署振文三年行动计划,打造环境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智能传播等优势特色学科名片,建立“顶尖专家领军+青年专家引领”师资队伍培育体系,融合学校130年学科文化积淀,以强烈的使命感激发学校、学院、教师等多层面的奋进斗志。

针对近年来医科建设的快速发展,柴立元提出“稳打快上”的总体要求,从发展战略规划上把相关学科做大、做精、做强。强化医院力量补短板,与直属附属医院紧密融合,强化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组建交叉团队,塑造医学相关学科方向亮丽名片。

关于交叉学科建设,柴立元主张学校要依托专家组织围绕学科交叉领域开展战略分析、战略指导、战略谋划,全面推动学科交叉工作和交叉学科建设。以交叉项目为纽带,以“揭榜挂帅”方式由首席科学家牵头组建团队、提出项目。设立人才引育专项基金引进、培育交叉人才,构建“项目-团队-成果-贡献-平台”的学科交叉建设闭环,涌现更多跨团队、跨学科、跨学院、跨学校、跨行业、跨国家的“真交叉”高水平成果、贡献和平台。

下一步,学校将在充分的学科建设大讨论基础上,对照“一学科一策”“专场座谈会成果”等材料,与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等资源投入统筹联动,推动形成学校学科建设战略三年行动方案,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综合改革,奋力谱写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篇章,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天大智慧和力量。

胡文平强调学科定位精准性决定发展高度,以传统优势工科为例,传统优势工科是学校学科发展的根基,与战略新兴工科、理、文、医、交叉学科关联紧密,须协同回归领先领军地位。他指出,各学科应明确“一学科一策”,清晰定位战略目标,以及3年、5年、10年分步达成目标路线图,制定明确到人、任务到位、评价有利的详细方案。

本版责任编辑:赵晖

学生编辑:丁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