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5届天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有25名成员,他们来自不同的专业,以共同的使命在新疆布尔津县携手度过了一年的支教时光,留下了共同的青春印记。本期,来听一位支教团成员讲述他们的故事。
启程天大·心怀远疆:青春岁月,不止我一人独行
从这里,梦想扬帆,天大骄子跨越山海,誓以青春为笔,异乡为纸,书写文化交流的壮丽序章。在广袤无垠的新疆大地上,不仅仅是我一人奋斗的足迹,还有我和25届天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伙伴们的共同努力与收获。我们一同站在三尺讲台上,背靠着巍峨的天山,面对着孩子们纯真的眼神,携手走过的这一年时光,不仅仅是我们共同的青春印记,也是天大人携手书写的群体记忆。
我们25名支教团成员来自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背景,但共同的使命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一起。在布尔津的日子里,我们不仅是教学中的同事,更是生活中的伙伴。无论是策划活动,还是面对教学中的困难,我们始终互相支持,凝聚成一支坚不可摧的团队。
2023年,怀揣着对祖国西部的热爱与责任,我毅然休学,加入天津大学第25届研究生支教团,赴新疆布尔津县展开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这个决定不仅仅是个人的选择,也是我们25位支教团成员共同迈出的坚定步伐。作为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交叉学科硕士研究生,我结合专业优势,将文化与教育融为一体,带领团队在支教过程中探索跨文化交流的无限可能。
初到布尔津,陌生的环境、语言和生活方式给了我们不少挑战,但支教团成员们相互扶持、共同面对。在这片充满希望与淳朴风情的边疆大地上,我们逐渐融入当地的社会和教育生活,感受到这里孩子们对于知识的渴望与对未来的憧憬。我们的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汇聚成属于这个团队的青春群体记忆。
承续风华·经典回响:品牌活动映辉长
每一幕经典,皆是传承的印记。历届研支团以智慧与汗水,在北疆大地铸就品牌辉煌,让文化旋律悠扬回荡。布尔津的支教岁月,我们肩负不同教学学科的重任,我们迎难而上,优化教学,让每一堂课都高效生动。学生们不仅渴望课堂知识,更对外部世界充满向往。
在“红领巾小课堂”中,我们策划《大美中国》《编织爱心》等课程,让假期充满意义。智慧空间站云课堂,则汇聚优质资源,让线上教学焕发新活力,提升了我们的教学与管理能力。书信交流活动,更是搭建了天津大学志愿者与布尔津学生之间的知识与情感桥梁,每一封信都承载着梦想与关爱,成为我们共同的记忆。
2024年5月,我也有幸荣获布尔津县教师基本功大赛历史组二等奖,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整个支教团队。并肩作战的日子里,我们挥洒青春,关怀学生,铭刻着努力与坚持,见证着合作与成长。这段支教经历,将永远闪耀在我们的人生篇章中。
时空穿梭·创新引领:文化长廊展新姿
穿越时空的界限,我们以非遗为翼,创新为魂,构建文化时空长廊,让天大精神与北疆风情交织共舞,绽放异彩。
我们在此创新策划了“文化时空长廊”品牌活动,近10期课程活动不仅激发了当地孩子的文化自豪感,也促成了跨学科、跨民族的文化交流。我们一起为学生们准备了充满文化色彩的课程:浙江瑞安木活字、佛山木版年画等,这些来自遥远南国的非遗项目第一次走进了布尔津,实现了跨越4000多公里的文化交流。活动相关内容也有幸得到学习强国、南方日报、中青网、阿勒泰地区团委、天津大学团委、青春布尔津等媒体平台报道45余次,也获得领域专家、年轻学者、传承人等多方支持认可。
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之路上,我们始终坚持将所学付诸实践,用心把传统技艺带到西部,让文化的根脉深植在孩子们心中。教师节时,我们引入了国家级非遗项目——浙江瑞安木活字印刷技艺。全校师生沉浸在古老的印刷术中,那些承载着历史的木活字在他们指尖跃然纸上,散发着文化的韵味。课堂中不时传来的欢笑声和惊叹声,让我感受到,文化不仅是书本里的文字,更可以通过亲手实践深刻烙印在他们心中。
中秋将至,我们再次用跨越4000公里的旅程,将国家级非遗佛山木版年画带到了新疆的课堂上。在孩子们的笔尖下,这些饱含岭南风情的年画图案如梦幻般绽放。那一刻,我看到了传统文化穿越时空的力量,它在远离故土的西北边陲再次焕发了新的生命力,文化的纽带紧紧连接着天南地北。
国庆期间,我们带领学生代表走访阿勒泰的拉斯特乡诺拉特村,调研哈萨克族的毛皮滑雪板制作技艺。这个深藏于雪山间的技艺,是哈萨克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结晶。在这个过程中,文化的力量在不断延续和深化。我们也有幸邀请到文化学者曹保明老师与年轻学者林观星老师,为新疆的孩子们举办了一系列线上讲座。老师们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娓娓道来,孩子们也在屏幕另一端睁大了眼睛,沉浸于奔流不息的文化长河中。
元旦过后,我们为布尔津县的师生及家长带去了亲手印制的非遗年画礼物,送上新年的祝福。孩子们捧着手中的年画,笑容洋溢。这一刻,我深知,中华文化的火种已在他们心中悄悄点燃。
而在5月,我们又实地调研了哈萨克族花毡制作技艺。这种古老的手工技艺,散发着草原上游牧生活的独特气息,工艺精巧而充满民族智慧。带着这份收获,我们继续在教学中引入更多的文化体验。在读书节前夕,我们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中国书法课程,带领孩子们挥动毛笔,绘制出一把把精美的国画团扇。这不仅是技艺的传授,更是情感的交流,让孩子们在笔墨之间触碰到传统文化的温度。
为了让这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我们共同策划了天津花会高跷课程。孩子们踊跃参与,欢笑声充满了整个校园。通过这种活泼生动的方式,我们将传统民俗带入课堂,也为他们打开了通向更广阔文化世界的大门。
这一路,我们不仅在课堂内外推动文化传承,还通过更多形式的交流与互动,让非遗走入每一个孩子的生活。2024年5月20日,在布尔津县文旅局和布尔津县团委的支持帮助下,我们举办了“非遗集市”线下互动体验活动,整个县城弥漫着浓厚的文化氛围,市民朋友们通过亲身参与体验,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技艺的无穷魅力。文化在他们心中扎根生长,而我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了作为文化传播者的责任与骄傲。
通过“文化时空长廊”的系列活动,我与支教团伙伴们共同努力,推动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布尔津的这一年,我们不仅传播了传统文化,也用志愿精神努力铸牢民族团结的基石。
天大情深·使命在肩,华章再续谱新篇
天大情怀,深似海,广如天。我们肩负使命,不负韶华,以青春之名,誓将发展的华章继续书写,让天大精神在北疆大地熠熠生辉,永续传承。
一年支教生活如同一场长途跋涉,充满挑战与收获。这段旅程,不仅仅是我个人的成长历程,更是支教团每位成员共同奋斗、携手前行的故事。天大情怀在这片边疆热土上深深扎根,而我们所付出的每一分努力,最终将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为西部的教育事业与文化传承贡献绵薄之力。
在美丽的雪都阿勒泰,在童话边城布尔津,我们一边领略着这边热情淳朴的风土人情,一边用实践落实好文化润疆的工作要求,用“小行动”书写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诗篇”。同时,也用自己的行动感召着更多优秀青年学子加入西部计划,为新疆这片热土贡献一份属于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这段支教生活,不仅见证了我的个人的成长,也凝聚了整个支教团的集体力量。我们的青春在这里书写,而这些集体记忆,将成为我们人生中最为珍贵的篇章。
站在天津大学建校130周年的历史时刻回望,我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兴学强国”的天大精神。这段西部支教的经历,也成为了我对母校“天大情怀”的最好诠释。未来,我将继续秉持着奉献精神,将支教经验与志愿精神融入自己的职业发展中,力所能及为祖国繁荣发展添砖加瓦!
“百卅北洋 天大情怀”校庆征文活动持续进行中,欢迎师生校友及关心了解天大的社会各界人士投稿天大故事,辑录天大人共同的历史记忆。
请点击链接,了解征文活动详情:
https://mp.weixin.qq.com/s/0BIlXPKMjzRlT2uXpJSwpg
投稿邮箱:tianda13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