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加强新时代校园廉洁文化建设,进一步传承弘扬“天大人”的家国情怀与优良家风,在迎接建校一百三十周年之际,天津大学开展“百卅荣光·我的家风故事”主题征文活动,得到广大师生校友踊跃投稿。学校新闻网将陆续刊登一等奖获奖作品。愿这些真挚的故事激励师生校友在新征程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弘扬优良家风、传承天大品格,共同书写无愧于时代的新篇章。
实事求是校训知书达理家风
我和妻子褚淑荣,是天大“电化三甲”同班同学。“电化三甲”,是我们天津大学化学工程系电化学工学专业(甲班),一九六六年被定格的班名。现在是我们班的微信群名。二零二零年一月二十日,我们结婚五十周年纪念,我送给爱妻词作《蝶恋花·金婚》:“如梦高交结发汝。十筑芳巢,渐第花金簇。勤俭持家前展步,知书达理登高处。你是我佛歌唱汝。恋侣相拥,共话‘长征’路。老态童蒙殷切护。蹒跚执手亲亲故。”

作者夫妻合照
我是班里最矮的男生。她是班里最高的女生(之一)。我俩身高一样。但我就是“高交”啦。不是高攀哦!就她这么一位又高冷又端庄的淑女,人家不主动,我做梦都不会想到,我们会成为终身伴侣。但这,就是爱情!爱情,是不需要理由的。爱情,是感性的、非理性的,甚至无脑的。五十年里,我们的小家住过十个地方。从最初的农家小院,到如今的高档社区,我都称之为“芳巢”。因为这里住着我们。我们相濡以沫。我们生儿育女。我们家兴业旺。这些,就足够了。而且我们最后的两个住处,都是高性价比的优质商品房,都是她张罗的。她的前瞻眼光,令我折服。我们在天铁集团,乃至后来调回市里,都是物资匮乏的年代。艰苦奋斗、精打细算、勤俭持家、量入为出,是那个年代每个家庭必须的处家之道。这在我们家,她的功劳最大。人家褚淑荣,也算是大家闺秀啊。可为了这个家,她从头学起,手拿剪子裁衣,脚踩缝纫机做活。我们一双儿女的小衣小裤,都是她亲手制作的,美观合身,像模像样。在我心中,她就是那天上的七仙女。在天铁集团技校,她去上课,就让刚满半岁的儿子,睡在教研室的报纸堆里。儿子醒来,不哭不闹,津津有味地撕扯着报纸玩。不知情的李老师,还以为里面有个大耗子呢。进里间一看,哇,是一个又白又胖、咧嘴爱笑的小男孩!立即抱起,爱不释手。我呢,也挺有意思。我家的第一炉“香火”,是在更乐村的农家小院生起的。那是一九七一年十一月底的一个徬晚,我们下了班,小院里飘着雪花。我现找土、现和泥、现套炉子、现生火,做好了我们成家的第一顿饭菜。我们吃得津津有味。她夸奖我做的饭菜好吃。我们都高兴极了。我主持炼铁分厂化验室。为了高炉投产铁水矿渣各项化验指标准确无误,我坚守在化验室里,五天五夜没有回家。其实回家的路只需十几分钟。那时我们还没有孩子。她在中心试验室工作。她下班来看我,有点生气的样子。我说,你来得正好,帮我把矿渣硫的化验规程改进一下吧,原来的方法不太稳定。她二话不说,投入工作,问题解决了才回家。还是一个人走的哦。在天铁集团,人们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夸奖我们天大的学生肯干、能干、实干,干什么像什么。我们告诉大家,因为我们天大的校训是“实事求是”。我们的母校,是培养工程师的摇篮。我们用母校学到的知识,在工作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正如母校校歌所唱:“穷学理,振科工,重实验,薄雕虫,望前驱之英华卓荦,应后起之努力追踪,念过去之艰难缔造,愿一心一德共扬校誉于无穷。”说实话,母校实事求是的校训,也滋润着我们知书达理的家风。我们对孩子最大的期许,就是身心健康、知书达理。很庆幸,我俩优秀的基因和善良的品行,成为了我们精华儿女和优异孙辈身心健康的基础;我俩爱读书肯动脑的生活习惯,成就了晚辈们学习优秀事业有成的格局。我们的女儿,西方会计留学、国家注册会计师、曾就职日企“电装”;儿子曾是北电网络高工、亚马逊高管,现为某AI高管;孙子加属哥伦比亚大学在读,孙女康奈尔大学在读,外孙帝国理工大学学士硕士、现耶鲁大学博士在读。在我们家,没有人抽烟酗酒,没有人赌钱打牌,没有人喧哗打闹;有的是手不释卷,琴棋书画,画廊雅居。我俩为人父母,以身作则,是孩子们的榜样。我们家挂着四幅字画:毛主席的《沁园春·雪》,袁瑞华书法木刻;王羲之的《兰亭序》,褚淑荣书法;我用PS制作打印的《蝶恋花·闽水行》,赠南孚电池公司我的徒弟江荣松;还有就是上述《蝶恋花·金婚》。我高中语文老师王朋的励志楹联:“学贵培根,根深方可叶茂,文须养气,气劲才能言高。”由她毛笔书写,裱成条幅,送给了儿子,挂在了孙子的卧室。爱妻喜欢兰花。二零一三年九月,她培育多年的一盆兰花终于开花了。我写了一首五绝诗《兰》送她:“剑叶横斜久,幽香淡郁今。问君培育女,怎比汝将欣。”她则在《兰花赞·答彭捷诗》写道:“没有牡丹华貴。她的花茎一枝独秀,窜出叶丛,开出淡绿的小花,每朵花六个花瓣,一个蕊柱,它半遮着那羞答答的花蕊,多么清纯秀丽,超凡脱俗。没有松竹繁茂。她的叶片从根部滋生,墨绿修长,自然伸展,細而不折,挺也有弯,微风吹拂,轻轻摆动,多么刚毅高洁,风度翩翩。没有栀子花馥郁。她幽香清新,近浓远淡,时有时无,闻其香,知其在,多么淡雅恬静,令人遐思。不像昙花一現。她绽放多日,晶莹剔透,芬芳悠长,多么执着大方,善解人意,让观賞者,不留遗憾。如今她那淡淡的幽香,撒在我家客厅。你和我,静坐花前灯下,赏花,听香,品茶,感言,享受着《和兰花在一起》的诗情画意。”我们的这组诗文,编入了“电化三甲”班级纪念相册。二零一六年中秋,我们“电化三甲”部分同学与家人在西安聚会。我现场朗诵了我俩共同的词作《水调歌头·丙申中秋》:“皓魄与谁共,窗友古希人。跟花来聚华镐,美景怎销魂。闲品茗茶三盏,漫话家国一世。乐事水成纹。但信有遗憾,追梦返青春。借光速,超玉兔,再逢君。莫须运动,五岁籍学万足金。击水西湖泳道。博览海棠书社。合影印黉门。挥手从兹去,尺素乱纷纷。”词是我俩在家提前创作的,由她毛笔书写,赠送给全体同学,答谢聚会组织者赞助者,李淑花同学及其丈夫王跟东君。如今,爱妻褚淑荣同学已去世离开我两周年。我们面对老死,是从容淡定的。我们共同的遗嘱是:重病不插管,不过度治疗;死后我俩的骨灰,将合葬于大海。爱妻啊,请等着我。等我看到母校跻身于世界名校之列,祖国雄踞于全球民族之巅,我一定一五一十,向你报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