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加强新时代校园廉洁文化建设,进一步传承弘扬“天大人”的家国情怀与优良家风,在迎接建校一百三十周年之际,天津大学开展“百卅荣光·我的家风故事”主题征文活动,得到广大师生校友踊跃投稿。学校新闻网将陆续刊登一等奖获奖作品。愿这些真挚的故事激励师生校友在新征程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弘扬优良家风、传承天大品格,共同书写无愧于时代的新篇章。
吾家的教育根基
“务以清白纯正为本,以睦宗族和乡里为先”。“成立之难如登天,復坠之易如燎毛,此言当为猛省”——这是我们卢氏家族的家规家训。卢氏一族谨尊祖训,安守本分,诗书传家长。父亲于1942年国立中央大学建筑工程系毕业之时,不畏艰辛前往由于战乱而迁往四川李庄的中国营造学社,追随梁思成、刘敦桢诸位先生学习和研究中国建筑。父亲到学社后,刘敦桢和梁思成两位大师都很欣赏他,认为我父亲是科班出身,又很年轻,就让父亲给他们做助手。跟随梁刘两位大师,父亲参与了很多研究工作。当时梁思成先生正在撰写《中国建筑史》,他让父亲独立编写一部分内容。刘敦桢先生是中央大学的教师,在学社负责文献工作,梁思成先生则是搞实地测绘的,父亲两边都跟着做,受益匪浅。父亲在中国营造学社时期的主要学术活动是协助梁思成编写《中国建筑史》、主持明代建筑旋螺殿、宜宾地区古建筑、前蜀王建墓的测绘发掘,并且于1943年整理相关资料完成《旋螺殿》一文,发表于《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44年10月第七卷第1期。父亲实习结束后便返校参加毕业典礼,留校做了刘敦桢先生的助教。他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积极响应梁思成先生“为国家培养建筑人才”的号召,投身于建筑教育事业,并且在教育岗位上继续从事建筑历史的研究工作。1949年新中国建立,父亲心向北京,举家北上。最先接到的是北京市文化局局长的聘书,父亲不喜欢从政,愿意继续从事教育,于是应梁思成先生之邀到北京大学建筑工程系任教,同时在唐山铁道学院兼职。在北京时期父亲交游甚广,和建筑界的巨擘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等都有着亦师亦友的关系,和同辈的才俊们更是有着学术上的广泛交流。他的才华经过在李庄师从梁林二公打下基础,在北京的这段时间更是得到了无拘无束的展现。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他所在的北京大学工学院建筑系拟合并到清华大学。而他却由梁思成先生举荐,毅然决然应徐中先生的邀请来到天津创建天津大学土建系。数年以后,每当梁思成先生提起此事,都为父亲的创业精神所钦佩。作为建筑教育家,父亲先后在中央大学、重庆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交通大学等院校为新中国建筑教育做了大量工作,对于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诞生和学科建设更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父亲在建筑教育方面,再三强调“博”与“精”的重要性。由于建筑学的综合性,他要求学生既要有宏观方面即建筑外围多方面的修养,又要有严格精深的训练。因为自己是“科班”出身,他极其重视建筑技术运用与艺术手法的推敲。父亲的学术造诣通晓古今,理工与人文,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他在课堂讲学时经常结合文献稗史,即使在讲述枯燥的古建筑结构时,学生也很少产生倦意。他讲课涉及的知识面很广,从绘画到戏曲表演艺术,从诗歌到小说……凡是认为有助于学生理解的东西他都会讲,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从全方位的学习知识,而且常常喜欢采用类比的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他所讲授的建筑概念。父亲的语言表达也很独特,因为他对各种事物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独到的观点,而且往往评论尖锐,一针见血,经常一两句话使得学生哄堂大笑,使建筑史教学显示出特有的生机和活力。最重要的是父亲性格开朗活跃,为人十分大度随和,因此师生关系十分融洽,他的学生遍布全国并担负起重要的责任,但是每当遇到问题的时候,仍然愿意向他请教。他视学生如子弟,严寓教,亲寓行,而这些正是他受到敬重和爱戴的人格魅力。关于父亲的才情,可谓是人口皆碑,他的诗、文、画、建筑无所不精,被众人称为“文艺复兴色彩”的人物。父亲幼承家学,雅擅诗词,中国传统文化底蕴非常深厚。从学生时代开始,他就不断有诗文和绘画作品问世并发表。自从选择建筑为自己的终身职业后,他始终是以艺术家与诗人的视角去观察与认识建筑的。他总是比别人更敏锐地去感受美,并且用诗的语言去描绘出美妙的感受。父亲广博的知识和独特见解对学生产生的深刻影响不仅在学术上,在其它方面也有很多表现,比如他的文学造诣对很多他当年的学生都产生不小的影响。父亲为了把每次勘察测绘的所见所感记录下来,非常喜欢记笔记,尤其喜欢以诗词的形式来表现,他每到一处都会有很多的新诗作诞生,这一特点深深地影响了当时的学生。很多老师对父亲都十分钦佩,觉得他很有学者风范,谈吐之中引用很多古代典籍,而且对戏剧有着很深入的了解,不仅熟知流派知识,而且能从更大的范围将它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进行剖析,真可谓融会贯通。他的才学至今仍给一些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父亲担任天津大学建筑系历史教研室主任,负责中国建筑史专业的筹建,此后他毕生都在从事中国古建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母亲先后在建筑系资料室和学校图书馆做资料管理工作。天津大学是父亲花了许多心血的所在,也是他有许多建树的地方,更是我们从小长大的家园。母亲对我们子女的家教很严,从进入幼儿园开始就培养我们懂礼貌,讲卫生,争当好孩子的意识。小时候家里卧室门上贴着子女表现的评比表,其中包括学习成绩、学校表现、家务劳动表现以及衣服的整洁程度等指标,每周都揭晓评比结果,年终还有总评奖励。母亲煞费苦心的育儿方法,不仅使我们从小就颇受周围大人们的喜爱夸奖,而且长大成人后都具备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较强的工作生活能力。父亲毕生研究建筑学,他更为注重的是培养我们的文史知识、绘画能力和数学概念。小时候,家里无论哪个子女过生日都要画一幅画,记得我四岁的生日画是父亲把着手画的,当时看到姐姐哥哥能独立作画,心里好生羡慕。父亲经常利用假期带学生外出测绘古建筑,每次回来都会把手绘图贴在墙上,耐心地结合沿途拍摄的照片和赋诗讲解给我们听,使我们从小就受到建筑艺术的熏陶。1977年夏天,爸爸再也没有力量抵挡心脏病的再次发作,离我们而去了。当时家里的经济状况相当拮据,若是别的家长,都希望子女能赶紧出来工作。但是母亲坚定不移地秉承书香门第家风,节衣缩食维持家用,鼓励我们兄妹努力求学,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和哥哥妹妹先后成为改革高考后的前三届大学生,终于能以我们的成绩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了。历史还在继续,我们家以母亲为中心又继续了四十年,现在我们都事业有成,都有了各自的家庭,下一代也都学业有成。我们的母亲安然地经历了这一切,让我们终于有了尽孝的可能,让我们不再有送走父亲时那无尽的遗憾。母亲健在时,我们无论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喜怒哀乐,都会用不同方式向母亲倾诉,而她老人家总是能帮你化解烦恼,共享欢乐。多年来,我们养成了习惯,每天工作之余都会去探望母亲,除了为老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实际上更多的是进行倾诉和交流,日积月累,获得了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母亲的心态永远是积极健康的。一生中她秉承儒家之风,严于律己,宽厚待人,尽管在人生道路上遇到多次坎坷和磨难,都能保持一颗平常心。老人家爱憎分明,坚信邪不压正。母亲的人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形成,也是我们直面人生的楷模。感恩拥有如此优秀的父母,是他们优秀的遗传基因造就了我们睿智的头脑和丰富的情感世界,是他们的身教言传潜移默化地指引我们的成长之路,是他们的殷殷期盼激励着我们朝着人生目标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