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加强新时代校园廉洁文化建设,进一步传承弘扬“天大人”的家国情怀与优良家风,在迎接建校一百三十周年之际,天津大学开展“百卅荣光·我的家风故事”主题征文活动,得到广大师生校友踊跃投稿。学校新闻网将陆续刊登一等奖获奖作品。愿这些真挚的故事激励师生校友在新征程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弘扬优良家风、传承天大品格,共同书写无愧于时代的新篇章。
天大岁月,一生情缘
1978年9月,怀揣着那张薄薄的《新生入学报到单》,我从家乡启程,奔赴天津大学,开启了人生中一段无比珍贵的时光。那时的我,满心都是对未来的憧憬与忐忑,却不曾想到,在这所校园里,我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个充满爱与温暖的“大家庭”。初入校园,远离家乡和亲人的不安很快被学校这个“大家庭”的关怀驱散。我们机械系的后勤老师们,就像亲人一般,对我们嘘寒问暖。他们关心着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被褥是否充足、床垫是否厚实,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在他们眼中却无比重要。学校还根据家庭经济状况,为几乎每位同学发放了金额不等的助学金。助学金不仅缓解了经济压力,更抚平了寒门学子心中的“慌张”,让我们能安心地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学校的关怀,为我们解决了后顾之忧,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我们班35位同学来自祖国的大江南北,汇聚在一起,组成了一个温馨的“小家庭”。年龄最小的小弟才15岁多,最大的大哥已有32岁。年龄的差距并没有成为我们之间的隔阂,反而让我们彼此更加关爱。小弟主动把下铺床位让给大哥,这份体贴令人感动;大哥得知小弟来自农村,添置新衣困难,便利用多个星期日上街买布,还借助天津同学家的缝纫机,亲手为小弟制作新衣。这样的互帮互助,在我们这个“小家庭”中屡见不鲜,也让我们的感情愈发深厚。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虽然每日都遵循着“宿舍—食堂—教室”的轨迹,但却如同一幅斑斓的画卷,充满了色彩与惊喜。我们共商学业疑难,每当遇到难题,大家便围坐在一起,各抒己见,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中闪烁;我们分享生活趣事,来自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让彼此的生活充满了新鲜感;我们与志同道合者探索未知,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考试周时,我们更是相互激励、彼此督促,共同为了理想的成绩而努力。那些时光里的点点滴滴,都成为了我生命中最美好的回忆。
作者1982年1月在上海实习
1982年1月的上海机械工厂实习,是我们“小家庭”经历的一次考验,也让我们的情谊更加牢固。当时,全班同学寄宿在一所小学,晚上只能在教室拼凑桌子当床睡觉。一天半夜,隐约听到隔壁教室同学经过我们窗前的嗤嗤声。第二天早上才知道,原来是有位同学胃痛难忍,被紧急送往附近医院急诊治疗。在这个关键时刻,同学们纷纷伸出援手,给予生病同学无微不至的关怀。大家日夜轮换到病房做护理,白天去实习的同学认真做好笔记,回来后主动给缺课的同学补课。在医院的精心治疗和同学们热心护理下,生病的同学很快康复,也顺利完成了实习课程。这次坎坷的经历,让我们这个“小家庭”更加团结互助,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和温暖。时光匆匆流逝,转眼间,我已从天大毕业多年。2018年8月,我以广西校友会常务副会长的身份回访母校。当再次踏入那熟悉的校园,与校领导座谈时,那份身为天大人的自豪与归属感愈发强烈。我深知,无论离开多久,天大这个“大家庭”都没有忘记我,这里永远是我的精神家园。

作者2018年8月回访母校
如今,母校迎来了130周年校庆。回望那段在北洋岁月里度过的时光,心中满是感恩与怀念。天津大学不仅是我知识的摇篮,更教会了我以坚韧之心面对人生,以赤子之情报效家国。“实事求是”的校训,如同一座璀璨的灯塔,始终照亮着我前行的道路。在天大这个“大家庭”中感悟到的家国情怀,砥砺出的优良作风,以及赓续的师生之道,都已深深融入我的生命。愿这份天大情缘,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温暖着每一个天大人的心灵,照亮每一个天大人的前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