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润心田,砥砺奋进新征程。工厂车间、校园课堂、街道里巷、环保一线……冬日津沽大地处处涌动着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海洋强国战略思想,加快实现天津市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目标,2020年,天津海洋装备产业(人才)联盟在天津港保税区诞生。
12月12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科技日报、工人日报等中央媒体聚焦天津。报道了天津西青区政务:既“无事不扰” 又“无处不在”;天津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档案互联网查询系统在全市正式上线;天津出台数字人才培育实施方案等内容。
千百年生生不息流淌的河流总是与人类文明发展息息相关,纪录片《海河》摄制组遍访海河流域古遗迹,在第二集《大地华章》中解码万象包容的海河文明。
长城,垒砌着两千多年来,华夏民族碰撞,交往直至血脉相融的历史演变。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将原属燕、赵、秦三国防御城墙连为一体,此后的1800余年间,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者,都将这道特殊的城墙作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重要的军事屏障。
12月13日,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青年报、科技日报、中国妇女报等中央媒体聚焦天津。报道了张伯礼院士支招如何应对疫情;生态环境部推广天津“竣工自主验收”经验;天津出台《养老机构补贴管理办法(试行)》等内容。
近日,坐落于津南区双港镇的海棠科创园正式运营,首批30余家企业进驻园区。作为津南区大学科技园建设的重点项目,海棠科创园将依托高校科研实力,融合专业运营服务,打造高校成果转化“首站”和区域创新创业“核心孵化园”。
近日正在天津卫视频道播出的六集大型生态人文纪录片《海河》,适逢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之际,可谓恰逢其时。《海河》传递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思想切中时代脉搏,与党的二十大确立的生态文明发展战略一脉相承,这既是对党的二十大的礼赞,又为广大观众提供了一道视觉与思想的盛宴。
连日来,新华社记者在一线调研采访中了解到,各地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作为“上心事”,采取一系列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推动党的二十大决策部署在中华大地落地生根。
建设微电网,可以有效消纳新能源,解决各种分布式电源并网运行时的主要问题。微电网的规划设计主要是根据综合用能、资源分布和现有网络状况,确定最优的系统建设方案,满足用电的经济性、可靠性和环保性要求。
作家冯骥才:大树新枝 更发华滋
当地时间12月16日,联合国《禁止生物武器公约》第九次审议大会在瑞士日内瓦万国宫闭幕。本次审议大会期间,中国代表团的突出贡献之一,就是积极推动缔约国认可和支持《科学家生物安全行为准则天津指南》(以下简称《天津指南》)。
12月18日,天津市知识产权局、天津滨海高新区管委会指导,科创中国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天津中科先进技术产业有限公司联合举办专题论坛活动。
近日,由中建八局承建的国家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项目完成交付,进入实验装置安装阶段。这座“国之重器”投入使用后,将大幅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
近日,由中建八局承建的国家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项目完成交付,进入实验装置安装阶段。这座“国之重器”投入使用后,将大幅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