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难、科技成果转化难、基础科研能力弱是不少企业成长中的三大烦恼,但在天津市南开区科技型“店小二”的精准服务面前,这些难题正在加快化解。
近日,由中建八局承建的国家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项目完成交付,进入实验装置安装阶段。这座“国之重器”投入使用后,将大幅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
12月18日,第四届“桂北洋奖学金”颁奖在南宁举行,广西10位新考入天津大学的新生获得该奖项。
在即将过去的2022年,人类一直顽强地和新冠病毒作斗争。与此同时,抗原检测提取液含剧毒易炸物、核酸采样拭子含有致癌物、长期戴口罩可致肺结节增大……这些与新冠相关的谣言层出不穷,混淆着我们的认知,成了抗疫路上的绊脚石。
17日,全球大学校长论坛以“线上+线下”的形式在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举行,主题为“面向未来的高等教育:机遇与挑战”,吸引来自全球17所大学的校长及其他代表出席会议。各位校长围绕论坛主题,分享高校发展经验,畅谈高等教育未来。
长乐区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把人才作为创新发展的核心要素,持续优化‘引育留用’全链条人才生态,全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最强引擎。”日前,福州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长乐区委书记张帆在一次采访中表示。
利用钴磷合金研发仅用一步即可制成电池电极的电化学腐蚀制备技术。
春风化雨润心田,砥砺奋进新征程。工厂车间、校园课堂、街道里巷、环保一线……冬日津沽大地处处涌动着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海洋强国战略思想,加快实现天津市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目标,2020年,天津海洋装备产业(人才)联盟在天津港保税区诞生。
12月12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科技日报、工人日报等中央媒体聚焦天津。报道了天津西青区政务:既“无事不扰” 又“无处不在”;天津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档案互联网查询系统在全市正式上线;天津出台数字人才培育实施方案等内容。
千百年生生不息流淌的河流总是与人类文明发展息息相关,纪录片《海河》摄制组遍访海河流域古遗迹,在第二集《大地华章》中解码万象包容的海河文明。
长城,垒砌着两千多年来,华夏民族碰撞,交往直至血脉相融的历史演变。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将原属燕、赵、秦三国防御城墙连为一体,此后的1800余年间,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者,都将这道特殊的城墙作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重要的军事屏障。
12月13日,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青年报、科技日报、中国妇女报等中央媒体聚焦天津。报道了张伯礼院士支招如何应对疫情;生态环境部推广天津“竣工自主验收”经验;天津出台《养老机构补贴管理办法(试行)》等内容。
近日,坐落于津南区双港镇的海棠科创园正式运营,首批30余家企业进驻园区。作为津南区大学科技园建设的重点项目,海棠科创园将依托高校科研实力,融合专业运营服务,打造高校成果转化“首站”和区域创新创业“核心孵化园”。
近日正在天津卫视频道播出的六集大型生态人文纪录片《海河》,适逢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之际,可谓恰逢其时。《海河》传递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思想切中时代脉搏,与党的二十大确立的生态文明发展战略一脉相承,这既是对党的二十大的礼赞,又为广大观众提供了一道视觉与思想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