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讯 12月6日,以“工程技术促进可持续创新”为主题的第九届中俄工程技术论坛在北京、天津和俄罗斯莫斯科三地连线举办。
为深化高等学校美育教学改革,加强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教育部近日印发《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纲要》。
日前,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启动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简称“专项计划”)。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青海民族大学与天津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形成了“3+9”对口支援和合作交流体系,在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带来了新思维、新举措、新变化、新突破。
11月27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高端论坛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召开。
2022年11月25日,鲲鹏开发者创享日·杭州站成功举办。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党的十八大以来,包括教育部直属高校(简称“直属高校”)在内的中国高等院校开展定点帮扶、促进乡村振兴取得丰硕成果。
天津市基金会积极投身乡村振兴战略实践,积极认领并承接乡村振兴帮扶项目任务61个。
12月18日,由北京新阳光慈善基金会主办的慈善医疗救助中的卫生技术评估流程研发及试点实施项目启动会在沪成功举办。
具有中国风格的智库治理体系正稳步形成,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作用与潜能正持续释放。
12月9日,首届红色基因传承高端论坛在南昌举行。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王伟光,原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陈晋,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冯俊,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少将、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颜晓峰作视频发言。
吴自良在晚年的回忆录《“链条”人日记》中,自称“链条人”,在他看来,自己就是祖国的一根链条。
走在海棠街道上,偶遇老师的可能性极大。被各大院校环绕,就连街道社区名称都有着浓浓的“书卷气”。“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在这里照进现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连日来,新华社记者在一线调研采访中了解到,各地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作为“上心事”,采取一系列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推动党的二十大决策部署在中华大地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