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MEDIA FOCUS
  • 人民日报:我国地震工程领域首个大科学装置落户天津

    近日,我国地震工程领域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由国家发改委批复立项。建成后,将成为目前世界最大、功能最强的重大工程抗震模拟研究设施,这对于保障土木、水利、海洋、交通等重大工程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从减少地震灾害损失向减轻地震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该设施由天津大学牵头在天津建设,也是迄今为止在天津建设的首个国...

  • 香港经济日报:“天津大学星”获永久命名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正式向国际社会发布公告,编号为8917号的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天津大学星(Tianjindaxue)”。官方公告显示,这颗小行星是1996年3月9日由北京施密特小行星研究计划在兴隆观测发现。其位于太阳系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小行星主带中,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中位列8917号,绝对亮度11.3星等,直径为37.122公里,距离地球约3.033AU,近日点3.1AU,远日点3.8AU...

  • 中国新闻社:中国地震工程领域首个大科学装置落户天津

    记者9日从天津大学获悉,中国地震工程领域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近日由国家发改委批复立项。该设施由天津大学牵头,将建设在崭新的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内,总建筑面积7.7万平方米,建设周期为5年。据项目首席科学家、天津大学校长钟登华院士介绍,该设施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三大系统:地震工程模拟试验系统、高性能计算与智能仿真系统、试验配套与共享系统;该系统...

  • 中国教育报:天津大学校友为母校送“星星”

    近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正式向国际社会发布公告,编号为8917号的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天津大学星”。官方公告显示,这颗小行星是1996年3月9日由北京施密特小行星研究计划在兴隆观测发现的。它位于太阳系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小行星主带中,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中位列8917号,直径为37.122公里,轨道周期6.28年。2017年,天津大学一批1977级、197...

  • 中国教育报头版:天津大学:建世界最大工程抗震研究设施

    记者今天从天津大学获悉,我国地震工程领域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由国家发改委批复立项。该设施由天津大学牵头在天津建设,建成后将成为目前世界最大、功能最强的重大工程抗震模拟研究设施,对保障土木、水利、海洋、交通等领域重大工程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如今,高层建筑、跨海大桥、大...

  • 天津日报头条:世界最大地震工程模拟台落户天津

    昨天从天津大学获悉,我国地震工程领域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近日由国家发改委批复立项,该大科学装置建成后,将成为目前世界最大、功能最强的重大工程抗震模拟研究设施,这对于保障土木、水利、海洋、交通等重大工程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从减少地震灾害损失向减轻...

  • 每日新报:地震工程领域首个大科学装置落户津城 天大牵头建设世界最大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

    近日,我国地震工程领域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由国家发改委批复立项。该大科学装置建成后,将成为目前世界最大、功能最强的重大工程抗震模拟研究设施,这对于保障土木、水利、海洋、交通等重大工程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该设施由天津大学牵头在天津建设,也是迄今为止在天津建设的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昨天,记者从天...

  • 科技日报:星空中有颗“天津大学星”

    《科技日报》(2018年8月9日 08版)编号8917号的小行星有名字啦!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日前正式发布公告,该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了“天津大学星”。小行星命名是世界公认的崇高荣誉,一般只授予对国家经济、社会、天文等事业作过重大贡献的单位或个人,而以大学校名命名小行星在我国并不多见。据了解,这颗小行星是1996年3月9日由北京施密特小行星研究计划在兴隆观测发现。其位于太阳系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小行星主带中...

  • 光明日报:为青年的人生出彩搭建“天大”舞台

    光明日报(2018年8月9日 05版:红船初心特刊)【基层实践】(本报记者 陈建强 刘茜)对天津大学来说,不负“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是她矢志不渝的初心。不久前,天津大学新一届党委班子成员,集体参观共产主义战士张太雷校友纪念室,站在烈士塑像前,立下誓言:我们要践行“红船精神”,不忘育人初心,在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哪里有党员 哪里就有党支部如果说嘉兴南湖红...

  • 科技日报头版:世界最大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落户天津

    记者9日从天津大学获悉,我国地震工程领域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由国家发改委批复立项。该大科学装置建成后,将成为目前世界最大、功能最强的重大工程抗震模拟研究设施,这对保障土木、水利、海洋、交通等重大工程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高层建筑、跨海大桥、超长隧道、海上风电、海上平台、大型核电等重大工程越来越多,其...

  • 新华社: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将落户天津

    新华社天津8月9日电(记者张建新)天津大学牵头建设的一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近日由国家发改委批复立项,该设施将建设在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内,总建筑面积7.7万平方米,建设周期5年。其建成后将有利于从减少地震灾害损失向减轻地震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伴随着人类科技进步和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高层建筑、跨海大桥、大型水利水电工程、超长隧道、海底管线、海上风电、海上平台、大型...

  • 天津科教频道:海燕正青春

    王延辉是“海燕”团队项目负责人,现在也是天津大学的明星教授,他所教授的水下机器人是天大学生追捧的热门课程。这个长着娃娃脸的70后青年教授,带领天津大学深海智能装备团队艰辛奋斗,为中国海洋科研增添利器。海燕的成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团队的每个人都有需要攻克的难关。现在,除了王延辉这个70后带头人,团队的中坚力量就是这些80后们。杨绍琼海燕团队水动力系统专家牛文栋主要负责水下滑翔机控制系统的程序编制兰世泉...

  • 深度|天上那颗叫作“天津大学”的小行星,为什么会被这样命名!?

    地球所属的太阳系广袤而深邃。在火星与木星之间聚集着至少50万颗小行星。迄今为止被人类观测发现并编号的12万颗小行星中的绝大多数出自于此。最近,其中一颗编号为8917号的小行星闪出了别样的光辉,它拥有了自己的名字:天津大学……​ 天津北方网讯:地球所属的太阳系广袤而深邃。在火星与木星之间聚集着至少50万颗小行星。迄今为止被人类观测发现并编号的12万颗小行星中的绝大多数出自于此。最近,其中一颗编号为8917号的小行...

  • 经济日报:世界首套基于超声技术 水下两相湿气流量计问世

    本报讯 记者武自然、通讯员刘晓艳报道:近日,由天津大学徐英教授课题组主持研发的世界首套基于超声技术的水下两相湿气流量测量装置通过中国船级社CCS的型式认可,并正式发布。该装置在设计压力、温度、水深、含气率范围、测量精度等关键技术指标方面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水下两相湿气流量测量装置是深海油气田开发中的关键设备,它的研制成功对于我国深海装备关键设备国产化具有重大意义。在天然气采集过程中,管道内常伴有...

  • 澎湃新闻:天津大学3位教授入选2018国家杰青

    日前,科技日报正式公布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公布2018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名单的通告。天津大学入选3人。

共10980条 首页上页1...655656657658659...732下页尾页 到第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