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科研

Academic research
  • 药学院高文远教授参加九华黄精产业发展大会并做大会报告

    受安徽池州市人民政府邀请,药学院中药学学科带头人、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栽培与土肥研究室主任高文远教授于2023年5月24-25日赴安徽池州参加首届九华黄精产业发展大会,并受邀作关于“黄精属药用植物亲缘学研究”的大会报告。黄精是著名的中药材,具有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之功效。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曾以“扫除白发黄精在,君看他年冰雪容”的佳句来赞美它。常用于脾胃气虚,体倦乏力,胃阴不足,口

  • 天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叶升课题组与河北工业大学安海龙课题组合作揭示TMEM16A通道开放态构型并确证了一处重要的药物结合口袋

    TMEM16A是一种钙离子激活的氯离子通道,广泛表达于各种细胞。TMEM16A在多种生理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包括神经信号的传递、平滑肌收缩以及上皮细胞分泌的调节等。此外,TMEM16A已被证明在多种癌细胞中高表达,TMEM16A的上调被认为与乳腺癌、胰腺癌或胃癌患者的总生存率降低有关。并且,TMEM16A抑制剂对多种癌症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包括肺癌、结直肠癌、口腔鳞状细胞癌和乳腺癌。重要的是,TME

  • 聚焦科技前沿,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微电子学院优秀研发成果参展第七届世界智能大会

    本站讯(微电子学院供稿)5月18日-21日,第七届世界智能大会在天津国家会展中心召开。微电子学院研发的面向体征检测的射频传感系统、仿生智能相机系统、微光大动态范围图像传感芯片与系统等优秀科研成果成功亮相,吸引众多现场参观者驻足参观,受到津云等媒体关注。   1.面向体征检测的射频传感系统 心跳与呼吸的频率和强度很大程度上反映着我们的身体健康状态。非接触式健康监测系统(毫米波雷达

  • 化工学院举办重点研发计划青年项目申报经验分享会

    为助力青年教师成长成才,提升学院的整体科技创新与科技服务能力,5月19日下午,化工学院青年教师联谊会(以下简称“青椒会”)举办了重点研发计划青年项目申报经验分享会。会上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石家福教授、化工学院谢泽雄教授、王美岩副教授针对项目申报过程进行了经验分享,青椒会会长潘伦主持本次会议,学院20余名青年科研人员参加了本次活动。会上,石家福老师从专项介绍、申报流程、心得体会三个方面深入分享了申报过

  • 地科院王宝利课题组研究发现内陆水体微生物群落形成决定了其中溶解有机质的化学多样性

    溶解有机质(DOM)是碳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组分,对DOM化学多样性控制机制的认知将有助于完善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理论。水体微生物对颗粒有机物的生物降解及自身代谢产物的外排和对低分子DOM的利用,均可影响着DOM分子的化学多样性。另一方面,有报道发现水体中一些特定DOM组合也影响着浮游细菌的群落形成。因此,目前最新的观点是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使得对水体微生物驱动碳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理解变得

  • 微电学子在中国微波周获多个论文竞赛奖项

       2023年5月14 - 17日,中国微波周在青岛成功举办。中国微波周由2023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NCMMW2023)、微波毫米波科技成果及产品展(MWIE2023)、国际微波毫米波技术会议(ICMMT2023)和国际无线会议(IWS2023)四个会议组成,采用双语(汉语和英语)同地同期举行,是国内微波领域的顶级盛会。   天津大学微电子学院互联感知

  • 化工学院组织“绿色储能”专题报告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双碳”目标,能源生产和消费要稳步向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转变,新型储能是保障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的关键环节。5月12日,化工学院青年教师联谊会(以下简称“青椒会”)针对“绿色储能”举办专题讲座,邀请到化工学院黄振峰教授和“分子+”研究院于一夫教授带来专题报告。报告会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共有30余名师生参加。报告会由学院青椒理事会副会长王中利主

  • 天津大学地科院董建志教授团队为气候变化临界点研究提供新思路

    在全球升温的背景下,干旱及高温热浪等极端水文气象灾害事件频发,严重威胁全球生态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理论上,当局地微气候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时,气候变化对区域内的水、热及碳循环的影响较小。然而,一旦气候变化幅度超出某临界值,陆面与大气将形成复杂的反馈机制,导致区域水量与能量循环失衡,形成大范围的灾害事件。受限于大空间范围的观测技术与理论方法,目前对该气候变化的临界点研究仍然较为匮乏。天津大学地球系

  • 天津大学地科院同位素前沿科学中心与合作团队利用汞同位素揭示晚泥盆纪海洋透光带硫化及其对生物大灭绝的影响

    海洋氧化还原状态是生物演化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海洋缺氧/硫化往往是导致生物大灭绝的直接原因和灭绝之后海洋生态系统复苏的限制因素。而透光带是海洋光合作用和生物生存的关键地带,因此古海洋透光带硫化现象(Photic zone euxinia,PZE,即有毒的H2S在透光带富集的现象)被认为是导致显生宙多次生物大灭绝的直接原因之一。现代海洋也由于全球变暖和人为污染等问题出现溶解氧下降、硫化水体扩张的现象,

  • 天津大学海洋学院研究团队在全球中尺度涡旋时间变异性的特征和预测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近日,天津大学海洋学院研究团队在全球中尺度涡旋时间变异性的特征和预测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学术论文形式发表在物理海洋学领域权威期刊Journal of Physical Oceanography。题目为:Temporal variability of global surface eddy diffusivities: Estimates and machine learning predi

  • 药学院吴晶教授课题组获评“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22年主题案例”征集立项

    近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了2022年主题案例征集立项结果公示名单,天津大学药学院副院长吴晶教授课题组申报的“中国科创”主题案例《药物经济学评价中的健康效用测量工具——以SF-6Dv2量表健康效用积分体系构建为例》获批立项。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自2020年起开始主题案例征集活动。2022年第3期主题案例征集工作经单位审核推荐、专家分组评议、案例专家委审核确认三级评议,最终对

  • 天津市非线性动力学与控制重点实验室 2022-2023年度学术委员会年会顺利召开

    (通讯员:杨瑞) 2023年5月6日,天津市非线性动力学与控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2022-2023年度学术委员会年会在天津顺利召开。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杨绍普教授、重点实验室主任天津大学曹树谦教授、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彭志科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栋平教授、东北大学韩清凯教授、天津大学丁千教授出席会议或委托他人代为参会,天津大学张琪昌教授和吴志强教授等重点实验室骨

  • 天津大学理学院荣获天津市自然科学奖特等奖

    (理学院 供稿)近日,天津市委召开天津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暨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行动部署会,由天津大学理学院胡文平教授担任第一完成人的“高性能分子光电材料与器件”项目获得2022年度天津市自然科学奖特等奖。二十一世纪的三大主题是信息、能源和健康,分子光电材料是具有半导体、导体甚至超导体特征的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能实现高效光电转化和电光转化,其可分子裁剪和合成、可溶液加工、能带可调控以及本征柔性的优势

  • 化工学院韩优教授担任Energy Advances副主编

                  英国皇家化学会能源领域期刊 Energy Advances近日宣布天津大学韩优教授加入期刊编委会担任副主编。                个人简介:      &nbsp

  • 天津大学分子+研究院史艳梅副教授PNAS:揭示杂原子掺杂的碳材料在电催化析氢反应中的结构演化

    杂原子掺杂的碳材料是一类重要的非金属电催化材料及电催化剂载体材料,在研究中通常认为其在电催化过程中可以保持稳定。分子+研究院史艳梅副教授和理学院张兵教授在先前曾合作报道了杂原子掺杂的碳材料在催化电解水析氧反应时会发生杂原子的氧化溶出,揭示了原位生成的邻醌基团是真正的析氧活性位点(J. Am. Chem. Soc., 2022, 144, 3250; Chem, 2022, 8, 1415; Chi

共1348条 首页上页1...1920212223...90下页尾页 到第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