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科研

Academic research
  • 天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亚鑫、叶升团队在高致病性病毒纳米抗体研究中取得系列进展

    中东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病毒作为严重影响人类健康,致病率高、变异快的烈性病毒,广谱性防治手段的开发一直是该领域研究的难点。2024年8月13-14日,天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亚鑫、叶升团队与南京大学合作,在PLos Pathogens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连续发文,团队在开发靶向MERS-CoV和HIV病毒的超高效广谱性纳米抗

  • 天津大学地科院刘学炎教授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陆生植物氮素过程”研究新进展

    氮是生命必需元素,植物氮利用机制是评估其固碳能力和物种组成变化的关键信息。非固氮植物主要吸收土壤可提取硝态氮(NO3-)、铵态氮(NH4+)和有机氮(EON),同化分配于叶、茎和根,构成植物总氮(图1)。然而,量化土壤NO3-、NH4+和EON对植物所吸收的氮(PUN;图1)的贡献一直是个难题,导致其变化规律和主控因素并不清楚。图1. 陆生系统PUN来源与过程(SON: 土壤有机氮;TEN:土壤总

  • 天津大学地科院周浩然副教授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文:揭示气候变化对C4光合作用植被的全球分布的影响

    根据光合作用类型的不同,自然植被及农作物可主要划分为:C3植物(小麦、大豆、温带优势物种)、C4植物(玉米、甘蔗、高粱、热带亚热带草原优势物种等)。气候变化对于两种植被类型会产生不同的影响。采用C4光合作用途径的植物由于其独特的解剖学和生化特性,通常对气候变化的反应与更常见的C3型植物不同。这些不同的反应预计会推动全球C4和C3植被分布的变化。然而,当前的C4植被分布模型可能无法预测这种反应,因为

  • 我校8项成果获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

    本站讯 (通讯员 李君怡)日前,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获奖名单正式公布,该奖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最高奖项,代表了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顶尖水准。我校共有8项成果获奖,其中二等奖5项,三等奖2项,青年奖1项,获奖总数创我校历史新高。颜晓峰教授的论文《改革开放开辟了一条人间正道》、孙佑海教授的咨政报告《关于制定“反食品浪费法”的建议和论证》、徐苏斌教授的专著《中国城市近...

  • 微电子学院互联感知集成电路与系统团队论文入选RFIC 2024和IMS 2024

    本站讯(通讯员:王科平)美国华盛顿举行。IMS为国际微波领域的全球顶级会议,由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微波理论和技术分会(MTT-S)主办,至今已有71年历史,每年有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及公司的专家、学者、研究人员、研究生参与,涵盖了射频、微波、毫米波等领域从模块设计到系统应用的所有方向。学术界科研团队的最新研究、全球工业界巨头的最新产品均在该会议上争先亮相展示,为射频、微波

  • 环境学院金超副教授团队和机械学院刘海峰、尧命发教授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论文

    碳移除(Carbon Dioxide Removal,简称为CDR)在未来帮助实现全球净零目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CDR技术会对能源-土地-水系统产生潜在的负面影响。当前缺乏定量探究不同程度的CDR依赖对一个地区或国家的能源-土地-水系统的影响的研究,现有研究主要针对全球范围,且主要模拟基于陆地的CDR方法(如生物能源与碳捕集储存和造林/再造林)的影响。近期天津大学环境学院金超副教授,机械学院刘海

  • 环境学院刘宪华教授团队和新加坡国立大学Tan Swee Ching教授团队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论文

    淡水资源短缺和微塑料污染是两个令人担忧且相互交织的全球挑战。为解决上述问题,近期环境学院刘宪华教授团队与新加坡国立大学Tan Swee Ching教授团队联合提出了一种“一石二鸟”的设计,即采用微塑料吸附剂构建太阳能界面蒸发平台 (ISEP)。该设计旨在生产清洁水的同时修复水体微塑料污染。与传统蒸发结构不同,精心设计的ISEP产生的冷凝水中不含微塑料。此外,光热驱动的界面分离过程显着提高了微塑料吸

  • 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导热复合材料专委会换届大会圆满成功

    按照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章程与要求,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导热复合材料专业委员会(以下称为“专委会”)换届大会于2024年07月27日在新疆乌鲁木齐国际会展中心成功召开。

  • 天津大学封伟教授荣获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2024年7月27日,2023年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在新疆乌鲁木齐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 材料学院何芳教授、陈彪副教授在国际期刊发表研究成果

    近日,天津大学材料学院何芳教授、陈彪副教授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期刊发表题为“Highly Reversible Sodium-ion Storage in A Bifunctional Nanoreactor Based on Single-atom Mn Supported on N-doped Carbon over MoS2 N

  • 材料学院校友李红霞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近日,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京揭晓,共评选出250个项目。由中钢集团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牵头,中钢洛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钢洛耐”)、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科技大学、河南熔金高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武汉钢铁有限公司、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申报的“耐火材料功能化与绿色化设计、制备及其对钢铁绿色制造的支撑”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材料学院校友李红霞

  • 材料学院叶金花团队在碳空位上锚定Cs+离子实现膜电极组件中高电流密度CO2选择性电还原为CO

    背景介绍:利用太阳能驱动水做还原剂的二氧化碳转化到高附加值化学品是人工光合成的核心。其中粉体光催化最为直接,但目前效率偏低;基于可再生电力驱动的二氧化碳还原反应(CO2RR)是一项前景广阔但目前仍面临诸多挑战的技术。当前,为了提高CO或碳氢化合物的法拉第效率,通常利用溶剂化的碱金属阳离子来调控反应微环境。其中,不同阳离子对CO2RR催化活性的促进效果按以下顺序递增:Na+< K+< C

  • 张中祥出席美日智库联合会议,纵论能源消费大国合作新机制

    (马寅初经济学院供稿)张中祥出席美日智库联合会议,提议在上海或东京共建东亚天然气交易中心。日本能源经济研究院(IEEJ)联合美国能源政策研究基金会(EPRINC)、东盟和东亚经济研究所(ERIA)举办的“亚洲液化天然气未来的风险和机遇”研讨会(JointIEEJ/RPRINC/ERIA Workshop on Risks and Opportunities for LNG’sFuture in A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灾害事故现场危重症伤员伤情评估与快速诊治关键技术装备” 在北京凤凰岭举行“大型灾害救援应急演练示范应用”

    2024年7月16日,为促进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的顺利实施,由天津大学牵头,天津大学卫生应急学院院长樊毫军教授为项目首席科学家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灾害事故现场危重症伤员伤情评估与快速诊治关键技术装备”(2021YFC3002200)在北京凤凰岭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召开“大型灾害救援应急演练示范应用”。项目专家应急管理部大数据中心副主任房玉东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解放军总医院创新医学部李明

  •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颜晓峰教授在权威期刊 《马克思主义研究》发表封面论文

    本站讯(人文社科处、文科建设办公室供稿)近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权威期刊《马克思主义研究》(2024年第6期)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刊发了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颜晓峰教授的研究成果——《坚持问题导向是新时代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宝贵成果》。该论文着眼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学理化研究、体系化阐释,明确了坚持问题导向的深刻意涵,指出了其作为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宝贵成果的定位。 该论

共1348条 首页上页1...7891011...90下页尾页 到第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