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寅初经济学院供稿)由英国迪奇利基金会组织的“气候柔道:如何将新冠疫情和随之而来的经济危机的影响转化为对气候变化的有效行动?”高端会议于2021年2月25-26日线上举行。美国总统气候特使、原国务卿约翰·克里应邀在第一场大会发言。天津大学马寅初经济学院创院院长、卓越教授, 国家能源、环境和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张中祥应邀在第二场大会(印太视角)发言(张中祥在大会上关于美国、欧盟、印度和中国气候政策的
上海市人大代表、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近期在上海“两会”上建议,降低在沪工作的高端紧缺人才个人所得税,超过15%的部分予以免征或财政补贴。建议从境外人才先行,逐步推广至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的国内高层次人才。焦扬代表的这个建议旨在有效降低高层次人才实际税负水平,进一步增强上海对境内外高端人才的吸引力集聚力。这个建议与包括笔者在内的学者多年的呼吁,出发点是一致的。的确,过高的个税降低了中国聚才吸引力和留才
马寅初经济学院院长张中祥出席中国公益节开幕式时强调,“任何个人或者企业努力提供更多更高质量的公共产品,都属于公益的范畴。”
(通讯员 王曌)为喜迎2021新春,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及打赢脱贫攻坚战,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进一步丰富教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在新年伊始,小幼医工会组织举办了“携手新时代,欢聚迎新春”猜灯谜,春联内容、诗歌文学、摄影作品征集等活动。此次活动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又结合主题予以创新,吸引了附小、幼儿园、校医院新老校区教职工积极参与,极大地增强了大家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归属感。为了
       2020年12月30日,中欧领导人共同宣布如期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 这是一场马拉松式的谈判。 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的倡议最早可以追溯到2012年2月中欧峰会,双方达成尽快开启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的共识。之后,欧盟于2012年5月23日正式向成员国提出与中国谈判投资协定的建议。中欧投资协定谈判从达成共识到完成谈判历时八年多。 欧盟肯定做了一定的让
       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2016年底印发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下图是“十三五”时期主要能源发展指标。按以往惯例,国家统计局会在今年3月公布2020年主要统计指标。       2020年12月11日,笔者以“新发展格局和碳中和目标下中国能源发展和商机”为题报告中,谈到对《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发展目
摘 要:从微观层面来看,企业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卡脖子”问题;从中观层面来看,竞争关系意味着并非所有外部成本都可以通过产业链的形式内部化,不可避免地存在“卡脖子”问题;从宏观层面来看,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和环境的不确定性,新型举国体制不是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的通用药方。因此,我们要用辩证和发展的观点看待“杀手锏”技术和“卡脖子”技术之间的关系,更好地锻造“杀手锏”技术,突破“卡脖子”技术。关键词
据新华社报道,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总结2020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1年经济工作。 会议确定,明年要抓好八项重点任务,其中之一就是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力争中国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接下来,国家会提出更有力度的约束性指标、编制"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规划、开展二氧化碳排放达峰
11月27日,“新发展格局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2020年度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广州智库论坛”在华南理工大学召开。论坛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社科联、华南理工大学联合主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广州智库与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联合承办。华南理工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高松,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广州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曾伟玉出席会议并致辞,会议开幕式由广州市社科联专职副主席郭德焱主持。华南理
编者按: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把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中央网信办与光明日报社共同组织“实践新论”网上理论传播专栏,陆续在光明网推出系列理论稿件和新媒体作品,解析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内在逻辑,敬请关注。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安吉县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新发展格局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2020年度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广州智库论坛”今日在广州举行。本次论坛由华南理工大学与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社科联联合主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广州智库、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承办,旨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探讨新形势下如何塑造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发挥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核心引擎作用。↑图为2020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广州智库论坛现场。(
无论产业链供应链按照市场规律自发“外溢”,还是中美经贸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导致被迫“外溢”,疫后加剧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本地化、区域化、数字化,这些对中国产业链提出了新挑战,也为产业链转型升级、供应链向上游攀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机遇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暴发、蔓延与防控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与安全至关重要。中美冲突、对关键技术的断供再一次提醒我们,在逆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国际竞争
惊奇不断、一波三折、频频反转的美国大选关注度不断升高,并连日被推上热搜。 11月8日,不少国外媒体报道了美国大选结果:78岁的美国总统候选人拜登获得了超过270张选举人票,以微弱优势领先。美国大选还面临哪些关键时间节点?拜登若当选其如何改弦更张,其主要经济举措会是什么?全球经济又将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对中国而言意味着什么,与中国的贸易战、科技战会否降温?美国资本市场和中国A股将如何演变?对此,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采访了多位业内知名专家,为你带来了满满的干货。
天津大学马寅初经济学院创院院长、卓越教授,国家能源、环境和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张中祥应邀出席第九届中国财经峰会开幕式,以“重塑增长下产业链稳定与新基建机遇”为题做大会发言。
7月29日,天津大学马寅初经济学院创院院长、卓越教授张中祥应邀在2020国际质造节开幕式上以“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与稳定事关中国企业的质造和竞争力”为题发表大会主旨演讲。下面是他部分演讲内容。疫情前,中国本来就面临制造业产业升级受阻和产业链向越南、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印度、墨西哥等外移的压力。这次疫情全球蔓延,全球经济供需收缩,无论原材料、关键零部件进口,还是外部市场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