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版:

兴学强国 百卅荣光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百卅年前,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北洋大学高举“兴学强国”大旗开中国高等教育之先河;百卅年间,初心不改弦歌浩荡为中华民族作育英才。2025年10月2日,天津大学(北洋大学)将迎来130周年华诞。借此时机,诚邀海内外校友、高等教育和社会各界人士莅临天津大学,共商大学发展之新举措,共绘教育强国之美好蓝图!
兴学强国,肇基北洋。1895年,正值甲午战败家国危难之际,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提出“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肇基。新中国成立以后,1951年院系调整定名为天津大学。跨越3个世纪,奋斗百卅春秋,虽历经战火、数易校址,仍弦歌不辍、薪火相传,谱写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不朽篇章。
初心不改,奋楫笃行。天津大学始终与国家共兴衰、与民族共荣辱,从支撑国家工业体系建设到服务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从率先实行高校党委制到推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从探索卓越工程人才培养到引领“新工科”建设,天津大学始终秉承“兴学强国”的使命、“实事求是”的校训、“严谨治学”的校风、“爱国奉献”的传统和“矢志创新”的追求,穷理振工、上下求索,成风化人、塑造未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三十余万高层次人才。
踔厉奋发,再展新猷。新时代新征程,天津大学将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站在“后天”培养党和国家“明天”需要的栋梁之材,奋力书写教育强国建设的“天大行动”,向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的目标昂扬奋进、勇毅前行。“望前驱之英华卓荦,应后起之努力追踪”,天大人将坚守“天大品格”,接续奋斗、敢为人先,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天大力量。
百卅校庆将至,值此之际谨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天津大学的海内外校友、社会各界人士和朋友们致以最诚挚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诚邀四海友朋群贤同聚天大,共襄盛典。
校庆期间部分重要活动
10月2日天津大学(北洋大学)建校130周年高质量发展大会
主会场:北洋园校区求实会堂 分会场:双校区智慧教室、深圳校区、福州校区
9月30日至10月1日 天津大学-全国知名中学校长论坛
地点:卫津路校区科学图书馆二层
9月30日 天津大学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大会暨校友企业联合会成立大会
地点:北洋园校区郑东图书馆报告厅
9月至10月底 天津大学科技成果展
地点:北洋园校区图书馆北馆一层
10月1日晚 无人机展演
地点:北洋园校区国家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广场
10月1日 第七届“海棠杯” 校友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
地点:北洋园校区郑东图书馆报告厅
10月1日校友总会第八届常务理事会、 会员代表大会
地点:卫津路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
10月1日至2日 壁球馆校庆开放日活动
地点:北洋园校区壁球馆
10月2日 分享校庆蛋糕
地点:卫津路与北洋园校区食堂(午餐时间)
10月2日至4日 首届全国校友足球交流赛
地点:卫津路校区体育场
10月17日至19日 庆祝天津大学建校13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16U科技联盟2025秋季高峰论坛
地点:北洋园校区 郑东图书馆南馆,地震大装置,若干全国重点实验室等
二、三版:

历史节点 永恒记忆
——天津大学(北洋大学)130年大事记
时光荏苒,光阴如梭。百卅年前,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北洋大学高举“兴学强国”大旗开中国高等教育之先河;百卅年间,初心不改弦歌浩荡为中华民族作育英才。
从北洋到天大,在130年的漫漫历史长河中,承载了太多的难忘瞬间。那无数铭刻在史碑上的重要年轮,萦回脑际成为永恒。在这里,我们撷取了其中重要历史节点,以飨读者。回首往昔,硕果累累;憧憬未来,任重道远。“百卅荣光,强国担当”,奋斗的脚步永不停歇,让我们踔厉奋发,携手共进,再创新辉煌!
1895年- 2014年大事记
◆1895年,津海关道盛宣怀草拟学堂创立章程,北洋大臣王文韶上书,禀请光绪皇帝朱批设立北洋大学堂,10月2日,光绪皇帝下旨钦准。我国近代自己创办的第一所现代大学诞生。
◆1899年,北洋大学第一届学生毕业。1900年,由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裕禄颁发“钦字第壹号”即中国第一张大学毕业文凭,获得者是北洋大学法科学生王宠惠。

我国第一张大学毕业文凭
◆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天津,北洋大学堂校舍被德军占据,学堂被迫停办。
◆1901年,北洋大学堂选派第一批毕业生留学美国。
◆1903年4月,北洋大学堂在西沽武库新校址复校。
◆1910年,宣统皇帝御批殿试北洋大学堂毕业生,北洋大学土木工程学门学生冯熙敏,获会考第一名获嘉奖。

1911年的北洋大学堂旁门
◆1912年,北洋大学堂依据国民政府教育部令改称北洋大学校。
◆1913年,北洋大学校奉令改称国立北洋大学。
◆1915年,赵天麟校长颁布校训:“实事求是”。
◆1920年,北洋大学法科停办(法科调入北京大学),改为专办工科。
◆1928年,学校建立了“天津第一水工试验所”,1935年改为“中国第一水工试验所”。
◆1929年7月,国民政府颁布了《大学组织法》,北洋大学改为国立北洋工学院。学校教学大楼遭火灾焚毁。
◆1934年,北洋工学院教授邓曰谟仿制成功我国第一台飞机发动机。
◆1935年,北洋工学院开始招收研究生。
◆1937年,第一届研究生毕业,日军侵占天津,北洋工学院被迫西迁入陕,合组西安临时大学。
◆1938年,西安临时大学迁校汉中,改称西北联合大学,后工学院单独建院,四校合组为西北工学院,校址在陕西省城固县古路坝。
◆1942年12月,民国行政院将浙江国立英士大学工学院划出,独立为“国立北洋工学院”。
◆1944年春,教育部拨款建立“北洋工学院西京分院”,12月开学,校址在西安市。
◆1946年1月,北洋大学在天津西沽原校址复校。西北工学院、泰顺国立北洋工学院、北洋工学院西京分院等校师生大部分返回西沽。北洋大学下设工学院和理学院及北平部。

1946年复校后的北洋大学校门
◆1951年,北洋大学与河北工学院合并,定名为天津大学。1958年,河北工学院从天津大学分离,单独复校。
◆1952 ~ 1958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期,天津大学调出18个系和学科进入其他院校或组建新的大学,支持了新中国的高等教育建设。同时期,南开大学等8校的工学院调入天津大学。天津大学成为多科性工业大学。
◆1957年4月10日和1959年5月28日,周恩来总理两次来天津大学视察。
◆1958年8月13日,毛泽东主席视察天津大学,发表了三点指示:“一是党委领导;二是群众路线;三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对天津大学的办学经验给予充分肯定。
◆1958年10月9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视察天津大学并作了“教学、科研、生产要三结合,它们是互相帮助、互相配合、互相促进的”及“大学校要办大事”的指示。
◆1959年,中央指定16所高校为国家重点大学,天津大学成为国家首批重点大学之一。
◆1978年,教育部颁布了《全国重点学校暂行工作条例》,天津大学再次被列为重点院校。同年,天大招收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学生。
◆1981年,天津大学经国务院批准,获得首批博士学位授予权。
◆1984年12月,学校成立了研究生院,成为全国高校首批建立研究生院的单位。

天津大学研究生院1984年成立
◆1986年12月,学校首次提出了将“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作为天津大学的办学方向。
◆1994年11月,国家教委与天津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共建天津大学协议,天大在建制上仍为国家教委直属高校,领导体制上由国家教委和天津市双重领导。
◆1995年10月2日,学校隆重庆祝百年华诞,时任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为百年校庆题词。李瑞环、李岚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庆典。

学校于1995年隆重庆祝百年华诞
◆1995年,天津大学被列为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院校。
◆1997年,天津大学在全校普遍推行了学院制,建成了11个学院,集中体现了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经、管、文、法协调发展的办学思路。
◆1999年,学校以优异成绩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评估,评估结论为“优秀”。
◆2000年,学校提出了新世纪学校的发展方向是“上水平、出精品、办特色”。
◆2000年12月,天津大学被列入了国家“985工程”一期重点建设院校,开始了建设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历程。
◆2003年,学校提出了实施“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和到本世纪中叶前后,把天津大学建设成为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
◆2006年12月,学校在第六次教学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把教学工作定位于学校各项工作的优先位置。
◆2007年,学校被列入中国工程院和教育部10所工程教育改革试点学校。
◆2009年,天津市通过了天津大学、南开大学新校区选址津南区海河中游南岸地区的方案。
◆2010年3月,教育部和天津市政府签署了共建天津大学新校区框架协议。
◆2010年12月,天津大学与同济大学等9所高校签署了《卓越人才培训合作框架协议》,组建“卓越人才培养合作高校联盟”,推动创新人才培养。
◆2011年12月,天大、南开新校区建设开工仪式举行,天大新校区正式开工建设。
◆2013年4月,由天津大学作为牵头单位的全国首个协同创新中心——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通过了“2011计划”认定,成为全国首批14个“2011计划”建设单位之一。
◆2013年12月,天津大学第七次教学工作会议提出了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卓越人才培养目标,并在2014年7月教育部核准的《天津大学章程》中确定下来。
2015年
▲ 天津大学召开第二次人才工作会议,出台了《天津大学关于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正式启动人事制度改革,推行全员聘用制度,实施教师分类管理,构建终身教职体系。
▲ 校庆前夕,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宣告启用,刻着“实事求是”四个大字的校训石也在北洋园校区行政服务中心南广场揭幕。至年底,12个学院基本以学科组群的形式完成了整体搬迁,2万余名师生员工入驻新校区。
▲ 天津大学迎来主题为“圆梦新校区 启航新甲子”的120年周年华诞,学校隆重召开庆祝大会和文艺晚会,5万余校友返校参加庆祝活动。
▲ 天津大学正式复建法学院,表层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微电子学院、外国语言与文学学院等相继成立,进一步优化了学科布局。
2016年
▲ 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学院教授陈予恕在中央电视台《寻找最美教师》中,荣膺“最美教师”称号。时任药学院党委书记冯翠玲获评“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机械学院教授黄田获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 “天宫二号”搭载着由我校神经工程团队研发的世界首套在轨脑机交互等神经工效测试系统成功发射,开启人类历史上首次太空脑机交互实验。由我校快速成型中心研制的宇航员专用“赋型缓冲减振坐垫”也随着“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升空,在太空中完成了使命。
▲ 天津大学首次举办了北洋青年科学家论坛,特邀世界各地百余位优秀青年学者围绕国际前沿科学及技术热点问题开展交流。
2017年
▲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我校时任药学院党委书记冯翠玲作为十九大代表参会,时任党委书记李家俊、时任校长钟登华列席了大会。学校通过各种形式推进党的十九大精神“三进”工作。
▲ 5位诺贝尔奖得主:Fraser Stoddart(弗雷泽·斯托达特),Bruce A. Beutler(布鲁斯·博伊特勒),Ada E. Yonath( 阿达·约纳特),Robert H. Grubbs(罗伯特·格拉布),K. Barry Sharpless(巴里·夏普莱斯)作客北洋大讲堂,带来一场科学盛宴。
▲ 天津大学举办了全国“工科优势高校新工科建设研讨会”,教育部推出《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划定新时代工程教育改革的新路径。同年,我校举办了全国首个“新工科建设专题培训班”。
▲ 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工学院教授王静康当选“2017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公布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天津大学入选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且为36所A类高校之一。
▲ 天津大学召开主题是:坚持立德树人、坚持通专融合、坚持贯通培养,立足新时代,培养一流卓越人才的第八次教学工作会议。会议印发了《天津大学一流本科教育2030行动计划》,正式启动本科教育综合改革。
▲ 天津大学获评首届“全国文明校园”称号。我校举办了文明校园建设工作会议,部署全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 中国共产党天津大学第十次党员代表大会在北洋园校区召开。大会回顾了学校5年发展历程,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天大品格”社会主义大学的奋斗目标和“新三步走”发展战略,提出了落实立德树人、坚持“五个始终”、深化“五项改革”、建设“五个一流”的主要任务,选举产生了中共天津大学第十届委员会和中共天津大学新一届纪律检查委员会。
2018年
▲ 元英进教授带领的合成生物学团队完成的“酵母长染色体的精准定制合成”研究成果入选2017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这是天津市和我校首次入选。
▲ 天津大学研制的长航程“海燕”水下滑翔机创造了国产水下滑翔机连续工作时间最长、测量剖面最多、续航里程最远等多项新纪录。
▲ 天津大学获批成为20所全国首批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之一,组织开展并完成了2018年新增学位授权点自主审核工作。
▲ 天津大学召开第三次科技工作会议,提出谋划“三个布局”,实施“三个计划”,实现“三个提升”的工作理念。
2019年
▲ 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在天津大学召开,依托天津大学成立了“全国新工科教育创新中心”,支撑推动全国新工科建设持续深入开展。

“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
▲ 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项目正式开始土建施工。这是天津市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是我国打造的又一“国之重器”。

大型地震模拟研究设施项目土建施工
▲ 天津大学党委入选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天津大学仁爱学院化工系党总支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经管学部硕士生第二党支部、机械学院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党支部、求是学部茅以升第一党支部、仁爱学院机械工程系学生第一党支部获评“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
2020年
▲ 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政府与天津大学依托泰达医院、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新城医院共建天津大学滨海直属医院体系,天津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正式揭牌,3院1所打造医教协同、医工融合的高水平三级甲等医院集成示范区。
▲ 天津大学召开第四次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开展了历时三个多月的大讨论,研究制定了《天津大学一流研究生教育行动计划》。
▲ 天津大学迎来125周年华诞,学校举办一系列纪念活动。校庆当日万千校友通过“全景天大虚拟校园展示平台”云游美丽校园。
▲ 天津大学自2013年起定点扶贫甘肃陇南宕昌县。7年来,众多天大人以各种形式奋战在扶贫攻坚一线。这一年,甘肃省宕昌县脱贫摘帽。
2021年
▲ 天津大学开展各种活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7月1日,全校师生集中收听收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直播,并在全校范围内掀起学习热潮。
▲ 天津大学杰出校友林松华捐赠3.13亿元人民币支持母校发展,成为我校历史上最大额度公益捐赠。
▲ 自2012年首次举办“天大·海棠季”活动以来,连续十年累计吸引师生校友和社会各界20余万人走进校园。
▲ 国际科学院组织发布声明,核可中国天津大学和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牵头、多国科学家共同研讨达成《科学家生物安全行为准则天津指南》。该指南是第一个以中国地名命名、内容以中国倡议为主的联合国生物安全国际倡议。
▲ 化工学院教授元英进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机械学院教授王树新、自动化学院教授王成山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学院兼职教授赵华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2022年
▲ 天津大学全校师生热切关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时间收看收听开幕会盛况,热议党的二十大报告。

全校师生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 天津大学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5个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17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5个专业获批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天津大学第三次人才工作会议开幕。会议主题是: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快推进一流大学建设。会议提出了新时代人才工作的理念、原则、目标和十条关键举措。
▲ 学校成立储能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新增了储能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点,并入选实施储能技术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高校名单。
▲ 天津大学召开学科交叉中心揭牌仪式暨学科交叉中心建设研讨会。学科交叉中心先行建设“储能技术”“智能建设与安全”“医工融合”“智能+”“文化遗产保护”“应用数学”6个分中心。

天大储能化工平台
▲ 9月,天津大学福州国际校区一期工程——天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福州联合学院落成。
▲ 作为国家首批12家未来技术学院建设单位之一,天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举行揭牌仪式,当天还举行了该学院2022级新生开学典礼。
▲ 天津大学合成生物学团队创新DNA存储算法,将十幅敦煌壁画存入DNA中,通过加速老化实验验证壁画信息在实验室常温下可保存千年。胡文平教授团队与斯坦福大学鲍哲南教授团队合作,在可拉伸电子与显示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论文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自然》刊发。
2023年
▲ 中国共产党天津大学第十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召开。校党委书记杨贤金作题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奋力开创中国特色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局面》的报告。时任天津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王旭代表中共天津市委对大会召开表示祝贺,教育部人事司副司长朱保江受教育部党组向大会发表视频讲话。
▲ 根据党中央的统一部署,天大作为第一批参加单位,于3 - 8月集中开展了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校党委紧扣凝心铸魂筑牢根本等5个方面目标,聚焦理论学习等6个问题,努力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方面取得成效。
▲ 天津大学第十二届世界校友代表大会于4月在江苏常州举行。海内外61个地方校友会校友及在校师生代表近600人共襄盛会。
▲ 5月18日,天开园开园,天津大学首批遴选了28个硬核项目入驻,募集了3600万元创新创业奖金,用一系列“第一”推进天开园建设:开出天开园第一笔发票,提请天开园第一个知识产权申请,签订天开园第一个技术开发合同、第一个科技成果转化合同等。
▲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由教育部等12个中央部门会同天津市人民政府主办,天津大学承办。国内外151个国家和地区5296所学校的421万个项目、1709万人次报名参赛。
▲ 我校持续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入选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高校。我校实施“师友导师”计划以来,为本科新生配备“师友导师”;培养学生骨干,激发学生参与社区治理积极性。
▲ 7月24日,天大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项目“新工科教育”获得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2024年
▲ 5月3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马来西亚最高元首易卜拉欣互致贺电,庆祝中马建交50周年。习近平主席在贺电中指出:“中马友好深入人心,为两国关系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前不久,我收到在中国天津大学留学的马来西亚学生写来的联名信,他们立志做中马友谊的传播者和推动者,期待用所学知识服务中马命运共同体建设。两国友好事业后继有人,我对此感到欣慰。”
▲ 我校获批中央网信办、教育部新一期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天津大学网络安全学院调整为行政独立建制的二级学院,推进天大关基网安1.0建设,探索一流网安学院最佳实践路径。
▲ 3月29日,我校召开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会议指出,学校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把我校宣传思想文化领域各项工作推向更高水平,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 11月4-5日,教育部审核评估专家组对我校开展入校评估工作,为学校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努力方向。
▲ 11月5日,我国地震工程领域首个“国之重器”——由天津大学牵头建设的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通过国家验收,投入运行。胡文平教授牵头的“高迁移率有机半导体晶体材料与器件”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天津大学牵头的“复杂条件高坝工程智能建设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12月4日,天津市卫生健康委与天津大学签署共建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协议,明确将其作为天津大学直属附属医院。我校学科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化学工程学科位列2024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第2名,化学新晋全球前万分之一,环境生态学新晋全球千分之一 。
2025年
▲ 4月29日,合成生物与生物制造学院揭牌成立大会举行。该学院是我国“世界一流建设高校”中首个合成生物学院,并在国际上率先创建了合成生物学专业,建立了首个“本科-硕士-博士”完整人才培养体系。
▲ 5月8日,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中央第八指导组指导督导天津大学见面会召开,会议传达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部署要求,通报指导工作任务、总体安排。9月6日,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总结会召开。会议反馈中央第八指导组对学校学习教育的评估意见,就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巩固拓展学习教育成果提出指导意见。
▲ 6月10日,天津大学召开未来战略领军人才培养政策发布会,提出了“从未来到未来”的人才培养理念,从战略思考、实施路径等方面对人才培养政策进行了解读。

学校发布未来战略领军人才培养新政
▲ 9月21日,2025国际工程教育发展会议在我校举行。全球五大洲90余所高校代表近千人齐聚天津,探讨工程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未来机遇。“国际化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中心”与“国际化新工科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成立,《国际工程教育发展报告》发布。
▲ 10月2日,天津大学(北洋大学)迎来建校130周年华诞。10月2日上午,学校举办天津大学(北洋大学)建校130周年高质量发展大会,各学院(部)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庆活动,校友重归母校,师生校友共庆华诞。
四版:

兴学强国 中国高等教育的百卅初心
□张世轶 王杰
1895年,甲午战败的硝烟未散,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墨迹犹新。就在这民族危亡的时刻,津海关道盛宣怀上奏,力主创办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前身)。“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的时代呐喊,不仅催生了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更奠定了中国大学“兴学强国”的办学初心,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百卅发展的精神起点。从那时起,中国高等教育便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以敢为人先的勇气突破桎梏,在救亡图存与强国富民的征程中书写了不朽篇章。
民族觉醒 “兴学强国” 的逻辑起点
近代中国的觉醒,始于一次次战败的刺痛。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不仅击碎了“天朝上国”的幻梦,更让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仅靠模仿西方技术、创办军事工业,无法实现真正的自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虽开启了学习西方的先河,却未能触及根本;洋务派创办的20余所军事工业局厂、数十所洋务学堂,因囿于“技艺之末”,始终未能构建完整的教育体系,培养出的人才远不能满足国家现代化需求。
甲午战争的惨败,成为思想转折的关键。亲身参与战时后勤保障的盛宣怀,目睹了清军因缺乏懂技术、善管理的人才而屡屡失利,也看清了日本通过普及现代教育实现强国的路径。他在奏折中痛陈:“日本维新以来,广开学堂,十余年灿然大备;中国则选将才于众人之中,拔使才于诗文之内,制造工艺取材于不通文理之匠徒,欲与各国絜长较短,断乎不能。”这番话,道破了近代中国与列强的核心差距——人才的差距,教育的差距。
盛宣怀对现代人才的渴求,早于甲午战败便已萌生。在经营湖北煤铁、轮船招商局、中国电报局等洋务企业时,他深切体会到“开矿不难在筹资本,而难在得洋师”“实业与人才相表里,非此不足以致富强”。缺乏懂数学、物理、外语的专业人才,让洋务事业举步维艰。这种来自实业一线的迫切需求,让他坚定了创办新式大学的决心。1895年,北洋大学堂正式创办,其核心宗旨便是通过系统教育,培养“造乎有用”的人才,为国家自强筑牢根基。
这一理念迅速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1898年,管学大臣张百熙在筹建京师大学堂时强调“富强致治之规,本之学校”;1901年,山东巡抚袁世凯奏办山东大学堂,提出“国势之强弱视乎人才,人才之盛衰源于学校”;浙江求是大学堂的创办奏折亦写道“方今急务,莫先于兴学培才”。尽管表述各异,但“兴学强国”的内核高度一致,成为中国现代大学与生俱来、融入血脉的使命。
制度创新 敢为人先的北洋探索
创办一所前所未有的现代大学,没有先例可循。北洋大学堂的开拓者们以敢为人先的勇气,构建了兼具国际视野与本土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为中国高等教育制度奠定了基石。
其创新首先体现在学制与学科的突破性设计。北洋大学堂在国内首创“头等学堂、二等学堂”分级学制:头等学堂为本科,学制四年;二等学堂为预科,学制四年。这种“预科——本科”的分段模式,突破了传统书院的教学方式,也超越了洋务学堂的短期培训性质,成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分层培养的雏形。同时,学堂在头等学堂内分设律例、工程、矿务、机械四科,这是中国高等教育首次设立专业学科,打破了“四书五经”的单一教学框架,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化的开端。
通过制度创新的实践,北洋大学堂切实践行了知识转型与精神塑造的双重使命。北洋大学堂的制度创新不仅体现在学制学科设计上,更在于其运行机制的制度化,形成了“宁缺毋滥”的精英化教育机制,突破了当时“中体西用”的教育模式,体现出制度层面的“西学体用”的实践逻辑。
课程设置上,北洋大学堂凸显了鲜明的“实用”导向,紧密对接国家需求。头等学堂四年课程涵盖几何学、微分学、化学、工程学、万国公法等,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二等学堂则侧重英文、数学、史地等基础学科,为本科阶段打牢根基。学堂建立了严格的考核制度,“每年考试两次,定其优劣,或留或黜”,秉持 “宁缺毋滥”的精英教育理念。这种制度设计,既回应了国家对法律、工程、矿冶等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也为后续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模板”——1896年,两江总督刘坤一专门致电盛宣怀,索要学堂章程“以便仿办”;使此后建立的国立及省立大学堂在形式和制度上有据可依——因此被称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建制之源。
师资延聘与管理的国际化,是北洋大学堂的又一重要创新。学堂聘请美国教育家丁家立担任总教习,组建“中西合璧”的师资队伍,用英文开展教学,这在当时的中国堪称创举。据北洋校友回忆,“答题、考卷、报告、论文均用英语”,这种严格的语言与专业训练,让学生能直接对接国际先进知识。同时,学堂制定了详细的《头等学堂章程》《二等学堂章程》,对学制、招生、经费、管理等作出明确规定,实现“依章程办学”。更具前瞻性的是,学堂还制定了选派优秀毕业生游学深造的计划,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开辟了新路径。
北洋大学堂的课程设置涵盖了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人文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随后陆续开设师范班、铁路班、铁路学堂、俄语班、法语班。大学堂强调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在当时是先进的,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在办学模式上,北洋大学堂开创了国家主导办学的先河。在清政府支持下,学堂获得开平煤矿税款、天津米麦进口捐交、电报局与招商局捐款等稳定经费;同时,盛宣怀积极调动社会力量,鼓励“官绅商富仿照集资开办”二等学堂,推动教育普及。这种模式既保证了办学的权威性与稳定性,又调动了社会资源,为后续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实学致用 “兴学强国”的实践传承
“兴学强国”不是一句空言,而是融入办学实践的行动指南。北洋大学堂自创办之日起,秉持所学即所用的理念,培养了一批批服务国家的实干人才,其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传承与升华。
早期的北洋学子,直接投身国家现代化建设。学堂首届毕业生中,多数进入法律、铁路、矿山、电信等领域。民国初年的司法部、外交部官员中,北洋校友占据重要席位。这些人才,成为近代中国工业化、法治化的“开拓者”,用行动践行了“兴学强国”的初心,为国家早期现代化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
抗日战争时期,北洋大学展现出“教育救国”的担当。1937年,日军占领天津,学校被迫西迁,与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等组建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后改称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师生们坚持办学,将“实事求是”的精神带到西部,不仅培养了大批抗战急需的工科人才,更将现代教育的火种播撒到中国腹地。这一时期,北洋学者还积极开展应用研究,研制出适应战时需求的机械、材料,用科学技术支援抗战,诠释了教育人的使命担当。
新中国成立后,北洋大学(1951年定名为天津大学)以“兴学强国”为使命,为国家工业化贡献力量。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中,天津大学调出数学系、物理系、航空系、冶金系等18个系或专业,参与组建北京航空学院、北京钢铁学院、中国矿业学院等院校,为新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完善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学校聚焦国家急需的重工业领域,培养了大批机械、化工、建筑等专业人才,成为国家工业化建设的“人才摇篮”。
改革开放后,天津大学以“科教兴国”为己任,开启了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转型。面对市场经济需求,学校突破“单办工科”的局限,提出“以工为主、多学科综合发展”的理念,增设文科、理科、医科专业,逐步建成综合性大学。
学校逐步确立“强工、厚理、振文、兴医、交叉(融合)”的学科发展思路。作为全国新工科建设工作组组长单位,天津大学始终以突破传统工程教育范式为目标,推进新工科教育改革创新发展;倡导树立“从未来到未来”的理念,以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牵引,超前研判未来对人才素养的新要求,精准把握未来对学科专业的新需求,提高人才供给适配性,加快培养国家战略急需人才,让“兴学强国”的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薪火相传 从历史起点到未来征程
从北洋大学堂到今天的中国高等教育体系,“兴学强国”的大学精神已传承百卅年,成为贯穿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线。这一精神,不仅塑造了中国高等教育的独特品格,更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
百卅年来,中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从1895年北洋大学堂的数十名学生,到2023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在学人数突破4000万、接受高等教育总人口超2.41亿,中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实现了从精英化到普及化的历史性跨越。这一成就的背后,正是“兴学强国”理念的指引——始终将教育与国家需求相结合,以人才培养支撑社会发展。
百卅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使命不断拓展。从抗战时期的“教育救国”,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建国”,再到改革开放后的“科教兴国”,以及新时代的“教育强国”,中国高等教育始终与国家同频共振。党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等教育再次被赋予重要使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智力支持。天津大学积极响应,在脑科学、碳中和等前沿领域布局,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让“兴学强国”的内涵不断丰富。
百卅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模式不断创新。北洋大学堂开创的“中西融合”“实学致用”传统,在今天演变为“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理念——既吸收国际先进教育经验,又立足中国国情,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的人才。从“双一流”建设到“新工科、新理科、新文科、新医科”建设,中国高等教育正以敢为人先的勇气,探索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教育模式,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回望1895年,北洋大学堂的创办,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时刻的一次勇敢突围;展望未来,中国高等教育正以“兴学强国”为初心,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续写新的篇章。正如原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所言:“兴学强国是中国大学的特色,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之路,是对世界高等教育的贡献。”这一从历史深处走来的精神,必将指引中国高等教育在新时代勇担使命,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培养更多栋梁之材,让“教育强国”的梦想照进现实。
五版:

从北洋大学到天津大学,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2025年10月2日迎来了建校130周年校庆。
从1895到2025,从“兴学强国,救亡图存”的危局中诞生,在“向科学进军”的号角声中成长,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追求中奋进。一百三十载岁月,一百三十载荣光。天津大学始终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与民族复兴同向而行。
家国长歌,实事求是,百卅天大历久常青。求新求变,求是求索,百卅天大向新而行。
百卅向新 天大何为
兴学强国 初心使命
1894年,甲午战败,山河破碎,盛宣怀呈递奏折《拟设天津中西学堂章程禀》,疾呼:“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这份创建北洋大学堂的奏折被“硃批王折报四百里马递发回”。急令飞驰,肩负国之渴望、民之渴望。开创中国高等教育之先河,1895年北洋大学堂肩负兴学强国之使命,诞生于中华民族积贫积弱之时。中国高等教育步入现代篇章,“兴学强国”也成为中国大学的精神元始。
在民族救亡图存的关头,北洋大学堂为中国现代大学建设提供了蓝本和范式。抗战时期,北洋大学在烽火中西迁办学,彻夜不息的“七星灯火”于茫茫黑夜中发出凛凛微光,延续教育火种。新中国成立之初,为支持国家建设需要,北洋大学定名为天津大学,并贡献出18个学科系组,哺育了蹒跚起步的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开放后,李曙森校长等教育家提出的“努力办好一批重点大学”的建议转化为国家战略,天津大学首批进入“211 工程”和“985 工程”。在中国高等教育由弱图强的蜕变征程中,天大北洋秉承兴学强国的初心使命,勇毅求索,一直走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最前沿。
“不从纸上逞空谈,要实地把中华改造”,弦歌不断,天津大学校歌已经传唱经年。为了在河患泛滥的旧社会造福苍生,北洋大学创立了中国第一水工试验所,中西合璧研发水利科技治理水患。如今天大人研发的无人智能碾压机,引领中国水利工程进入“无人智造”时代。上世纪,我国钾肥严重依赖进口。1979年起,天大勇担攻关重任,从青海盐湖光卤石中提取出了中国稀缺的钾肥,国际钾肥价格应声下跌,“中国饭碗”在自己手中端牢。
国之所需,吾之所向。从建设亚洲首座纯碱厂,到试制中国第一台飞机发动机;从设计建设钱塘江大桥,到修建黔滇公路“24道拐”;从发现攀枝花巨型磁铁矿,到为中国摘掉贫油帽子……天大为我国近代工业体系的创立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历史贡献。
兴学强国,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起点与缩影,天津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探索者,也是国家改革发展的探路者、先行者、建设者。
求是求索 敢为人先
上合峰会期间,我国地震工程领域首个科学大装置——由天津大学牵头建设的国家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成为各国政要的“打卡点”。在这里,地动山摇、惊涛拍岸的“人造地震”“人工海啸”运动能达到毫米级精确,近千台传感器可以同步进行每秒百万级数据的采集。这个工程试验的巨无霸,不仅可以提供极限研究手段,为防震减灾筑牢坚实屏障;还是间没有围墙的教室,引导学生“实地把中华改造”。
在超净工作台前,合成生物团队的师生手持移液器,将基因片段等“零部件”有机组合在一起,进行生物的工程化改造。今年7月,他们实现了大尺度人类DNA的精准合成组装与跨物种递送,不仅为染色体疾病治疗开辟了新路径,更有望为解决器官移植供体短缺这一世界性难题提供中国方案。从一门课开始,天津大学在国内率先开展合成生物学研究,经过十几年培育已经成为一个前沿学科,近5年,天大在该领域研究论文发表量居全球第一,“天大的努力”让中国在合成生物学这片全球竞逐的新质生产力高地上赢得了至关重要的话语权。
探索“三磅宇宙“——在脑机接口这个新质生产力的代表领域,天大人摸索建立人脑神经信号与外部机器之间的连接。这支平均年龄仅35岁的团队是“天大新势力”,从无创脑机接口核心技术突破,到自主研制国际首套空间站在轨脑机交互系统,一步步让中国在该领域拥有了强大话语权。
让创新人才在重大科研攻关任务中加速成长,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案例培养时代新人。天津大学坚定走好人才自主培养和科技自立自强之路。
全球首个合成生物学专业,全国首个“智能医学工程”专业,全国首个非遗学交叉学科、全国首个全球南方研究院……百卅天大向新而行,敢为人先,用一个又一个“第一”回答“强国建设,天大何为”的时代之问。
向新而行 善作善成
2025年,天大百卅之年,国家启动“双一流”建设已十年。
十年,天津大学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人才自主培养体系不断健全。新工科建设吹响了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号角,天津大学勇当新工科教育改革的 “领头雁”,首倡“新工科建设路线图”,推动新工科“天大方案”持续迭代跃升,为世界工程教育改革贡献“中国范式”,并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十年,天大校园有“大楼”,更有“大师”,天大讲台是人人尊重的“杏坛”,一批又一批好老师竞相从教,尽展其才。连续4届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师友计划”构建师生良好生态,重点遴选并支持一批35岁左右的青年教师开展高水平自由探索、非共识创新研究,一大批教师自觉践行“四有”好老师标准,潜心教学、探索真理,立身为旗、传承师道。
十年,天津大学完善学科布局,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紧扣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需求,超前布局合成生物、新型储能、脑机接口等未来新兴学科,将学科链精准嵌入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以及全球价值链,在支撑高质量发展方面勇争先。工程、化学两个学科进入ESI 全球前万分之一,5个学科进入全球前千分之一,全球前百分之一学科总数实现倍增突破。十年间,天津大学“强工、厚理、振文、兴医、交叉(融合)”学科发展布局更加完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机制更加健全。
十年,天津大学以创新助力国家科技自立自强。首次实现人工合成酵母染色体,助力我国跻身合成生物学研究国际第一梯队;在脑机接口领域,学校研制出国际首枚自主可控的脑机编解码芯片,拥有全球最多的脑机交互自主知识产权;面向“人工光合作用”,建立新型光/电催化反应体系,“人工树叶”能量转化效率跻身国际第一梯队;聚焦储能技术,首创锂金属电池电解液“离域化”设计理念,将锂电池续航能力提升2至3倍;“海燕”谱系化水下滑翔机创造下潜最深、续航最长的世界纪录;1000kV特高压线路差动保护技术守护西电东送大动脉的安全;智能配电系统在我国80%以上地级城市成功应用……这些成果不仅是天大的骄傲,更是中国高等教育实力的体现,是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缩影。
天津大学扎根中国融通世界。用科技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符号,天大建筑学院坚持古建测绘70年,长城测绘30年,为长城保护、首都都市圈高质量建设、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北京中轴线申遗等重大工程提供智力支持;助力美丽乡村建设,梦想教室点亮扶贫地图;深入参与全球生物安全治理,牵头推动21个国家的科学家共同制定《科学家生物安全行为准则天津指南》,得到国际科学院组织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牵头建设“中国—东盟工科大学联盟”,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大标志性项目建设;大力培养知华友华爱华国际学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服务天津,以科技创新与人才支撑服务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空客A320等30 余个大型项目,直接服务3000多家本土企业……
以国家战略需求和科技发展为牵引,向新而生,向新而行,百卅天大一直在路上。
凝心聚力 奋楫扬帆
未来已来,大学当立于未来之前,引领未来之变,服务未来之需。作为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天津大学必当奋楫扬帆——我们要预见未来,适应未来,更要定义未来。
天津大学要以“预见未来”之智,锚定高等教育变革的方向。高等教育正经历从“知识传播”向“智慧创造”的范式转变,未来的大学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创新的策源地、文明的推动者。要以全球视野,紧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前沿方向,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脉搏,构建面向未来的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
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把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素养,深入推进 “新工科建设”迭代创新,打造“项目制”“问题导向”“实践驱动”的教学模式,培养更多能够驾驭智能技术、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引领产业变革的卓越工程人才,让学生们不仅能够适应未来,更能在未来中创造价值、引领方向。
天津大学以“定义未来”之志,勇担中国高等教育的全球使命。在全球高等教育格局深刻变革的时代,中国大学正在从“学习者”走向“贡献者”,从“参与者”走向“引领者”。天津大学要为世界教育贡献天大智慧、天大方案,努力成为引领世界高等教育变革的“先锋力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
今天的中国已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如何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中起到引领作用,强力支撑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建设,天津大学凝心聚力,砥砺奋进。
进入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的大门,一方巨石庄严矗立,老校长茅以升手书的校训“实事求是”四个大字,笔力遒劲、厚重雄浑,成为这座学府跨越三个世纪迎来130周年的奋进脚注。
十年前,北洋园校区正式启用之际,也曾立起校训巨石,刻有赵天麟校长题写的校训“实事求是”。该石纹理犹如林木亘贯、树大根深、枝繁叶茂,意寓巍巍学府,历久沧桑,厚积薄发。
两石遥相呼应,一如精神穿越时空,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一代又一代天大人以奋进之姿接续书写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壮丽篇章。踩着百卅年的土壤,守着百卅年的风气,学府巨擘继续抽根发芽。
校训石的前方,是强国建设的辽阔新域!
六、七版:

高质量党建 引领一流大学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学校于2019年入选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并在2023年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
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办学治校全过程各方面,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学校落地生根。近年来,学校党委不断强化在吃透中央精神前提下开展工作的习惯,持续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优化准确领会、传达部署、责任落实、督查督办工作闭环,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一贯到底、落地见效。召开第十一次党代会,把党的二十大对高等教育的新部署新要求细化为学校的工作思路、现实举措、具体行动,明确“五个坚定不移”工作部署,更好履行高校“四个服务”的职责使命。围绕“教育强国、天大何为”谋篇布局,制定实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三年行动方案,为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打下坚实基础。
聚焦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需要,持续不断优化科学选、精准育、严格管、合理用的干部“选育管用”全链条机制。突出政治标准,坚持正确导向,注重从教学科研一线选任优秀年轻干部。近年来,共选拔130多名业务骨干进入院级领导班子。强化政治训练,注重教育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把政治训练贯穿干部成长全周期,全面提升干部能力素质。近年来组织200余名干部教师参与校内实岗锻炼,选派60多名干部教师到对口支援和乡村振兴一线培养锻炼。统筹严管厚爱,把“管思想、管工作、管作风、管纪律”贯彻落实到干部教育培养、选拔任用、日常监督全过程各方面。强化干部考核的激励导向和结果运用,着力锻造一支适应新时代新要求、对党忠诚、堪当重任、作风优良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持续完善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工作体系,推动党组织和党员更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探索依托国家重大平台、重要科研团队、重要研究机构等设置教师党支部11个,依托课题组、学科方向设置研究生党支部170个。完善党建督导制度,构建“三位一体”联系指导机制,推动基层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建强党务工作队伍,举办13期“三强工程”教工党支部书记研讨班,“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100%覆盖教师党支部。注重在优秀青年教师和优秀学生中发展党员,获批教育部首批教师“领航工作站”试点建设单位。持续完善“党支部+”和师生党支部互融共建机制,着力构建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助力人才自主培养、服务科技自立自强的融合机制。获批全国、天津市党建工作示范建设项目61项,培育校级示范创建项目百余项。全面实施“师友导师”计划,开展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服务师生“联心行动”,不断强化基层党支部和党员作用发挥。
站在建校130周年的历史坐标,天津大学将坚持以党建促发展、以发展强党建,加快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努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应有贡献。
科研成果璀璨夺目
学校立足“两个大局”,坚持“四个面向”,持续强化有组织的科研,加强创新平台体系建设,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成效显著,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实现跃升。
布局引导高质量科研,不断强化“顶天立地”的科研价值导向。2018年,第三次科技工作会议召开,提出了谋划“三个布局”,实施“三个计划”,实现“三个提升”的工作理念。
坚持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布局建设创新平台。获批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天津环渤海滨海地球关键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天津市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合成生物学前沿科学中心等重大科研平台;实现全国重点实验室数量由4个到11个的跃升。
以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为牵引,积极拓展区域合作。2015年以来,新建校企联合研发机构158个;累计与企业开展项目合作16000余项,其中千万级以上项目60项。积极落实《天津大学科技创新服务天津经济社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直接服务3000多家本土企业。
重大科研项目不断突破,累计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91项,在合成生物学、煤炭清洁利用、生物和信息融合、新型显示与战略性电子材料、绿色建筑和水资源、智能机器人、深海关键技术等领域形成集群优势。累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873项,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形成了酵母长染色体合成、光量子显示技术、高比能量二次锂金属电池技术、“海燕”混合驱动水下滑翔机、高性能脑-机交互技术、内燃机复合循环理论与方法、水利工程智能仿真与智能建设等一系列成果。

“一成果一策”为技术匹配应用场景,推动成果转化。推动千万级以上成果转化大项目7项。近10年,学校累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32项。
基因组设计合成及应用
合成生物学团队针对真核生物基因组合成的挑战,建立了基因组缺陷靶点快速定位和精准修复方法,化学全合成出两条酵母长染色体,首次实现了真核长染色体合成序列与设计序列完全一致,实现了Mb级人类基因组DNA的从头合成与跨物种转移,并系统建立了人工合成DNA进行数字信息存储的创新应用。

高能效丙烷脱氢关键技术
新能源化工团队自主研发高能效丙烷脱氢催化剂与工艺关键技术,建立高分散催化剂筛选方法与化学链氧化脱氢新工艺,显著提升丙烯收率和能量利用效率,降低能耗。该成果推动丙烷脱氢技术自主化、绿色低碳发展,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对提升我国烯烃生产核心竞争力和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高比能量二次锂金属电池技术
项目团队聚焦锂金属电池实现高比能与长寿命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首创离域化电解质设计理念,打破了传统设计对主导溶剂化结构的依赖,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能量密度超过600Wh/kg的软包电芯和480Wh/kg的模组电池,比现有锂离子电池续航能力提升2~3倍。
晶型药物精准创制
项目组通过精准创制原料药优势晶型、精准分离晶型药物关键杂质、精准控制原料药和制剂生产,确保了药品全生命周期质量,保障了人民健康,推动了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需求,为我国化工制药产业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核心共性关键技术支撑与引领示范。
智能电网技术
首创大电网安全域防控技术理论与方法,攻克超/特高压交直流输电线路新型保护技术,自主研发大电网安全防御系统及保护控制装置;系统建立配电系统结构优化与可靠供电技术方法体系,应用于我国80%以上地级城市;率先开展微电网定制化能源供应关键技术研究,创新分布式能源应用模式,研发成套技术与装备,成果应用遍布国内外。

数字化整体测量场技术
围绕超大尺度装备制造过程全空间、全流程、多要素信息获取需求,团队首次将地球GPS概念系统引入工业制造精密测量领域,系统发明了一种由多类型、分布式测量站构建一体化整体测量场的空间测量定位方法,拥有统一的空间坐标基准和时间基准,具备多目标点并行同步测量能力。研制了全套高性能测量仪器,保障国家重大工程建设。

“海燕”谱系化水下滑翔机
团队持续深化对无人潜航器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聚焦长航程、大深度与协同组网等核心技术攻关,突破了一系列“卡脖子”难题,成功开发出包括不同续航等级、不同下潜深度的水下滑翔机等。同时还研制出双模式滑翔机、空投型/便携式水下滑翔机、风-光混合驱动无人航行器及波浪能滑翔机等多类产品,形成谱系化。

水利工程智能建设
团队面向水利工程建设智能化重大工程科技前沿,开展了水利工程智能建设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创建、研发了复杂条件高坝与地下洞室群工程建设智能仿真及全要素智能监控理论与技术,提出了水利工程复杂地质三维精细建模与基础处理智能分析方法,创建了大规模、谱系化智能无人施工装备及集群协同作业技术,研发了高坝与地下洞室群智能建设数字孪生平台,开创了人工智能与水利工程建设深度交叉、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新范式。

非侵入式脑-机交互技术
团队探索非侵入脑-机交互过程中的脑电动态信息演进机制、同步振荡响应规律和空间激活映射模型,发展高分辨脑-机编码解码和调节控制关键技术,开发集成化脑-机接口软硬件平台;研制高性能脑-机交互系统,实现载人航天及医疗临床领域示范应用;提出片上脑-机接口新概念,体外开发片上脑智能交互系统,形成了“原理机制-关键技术-器件开发-应用系统”的非侵入脑-机交互创新成果体系。

大跨建筑钢结构抗灾韧性技术
项目研究团队立足国家防灾减灾和韧性安全城市建设重大战略需求,以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与运维需求为牵引,以服役安全和韧性提升为目标,历经20余年的产、学、研协同攻关和工程示范,聚焦大跨建筑钢结构“极端作用效应演变复杂”“灾变控制技术适应性差”“韧性功能提升技术低效”等难题,形成了大跨建筑钢结构极端作用灾变控制及韧性功能提升的成套技术。

长城体系研究和数字化
团队基于“科技赋能文保”理念,集成无人机、人工智能、三维建模、时空大数据四大核心技术,建成国内首个针对超大型线性文化遗产的“空天地一体化”信息技术平台,实现明长城“精准测绘-智能监测-数字复原-公众服务”全链条应用。团队拥有全国最全的长城三维数据,已完成90%明长城墙体约7000千米的三维数据获取,共40TB,270万张照片。

世界记忆遗产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
中国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遗产是全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建筑设计图像资源。团队对上万件样式雷建筑图档及档案进行系统整合与梳理,建立起图文并茂的数据库;对样式雷世家八代传人的生平事迹、建筑成就以及设计理念与方法做出了迄今为止最为翔实的论证;完成样式雷国际比较与世界建筑史定位。系统研究成为建筑史学领域的一项开创性成果。

传承人口述史方法论研究
传承人口述史方法论研究,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提供了宝贵的中国经验与智慧,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创新性。成果凝聚了中国学者近二十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其突破性贡献在于开辟了新的研究对象,抓住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

聚力人才战略 铸就强校脊梁
近年来,学校深入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学校第三次人才工作会议部署,以提升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为先导,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为抓手,全力推进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人事人才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持续完善师德师风建设体系。2019 年发布《天津大学师德公约》,为教师职业行为提供根本遵循。严格执行教师招聘与准入 “入口关”,完善教师荣誉激励体系。健全组织保障机制,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党委教师工作部和教师思政工作小组,构建校院两级师资培训与教师思政工作体系,通过“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十佳杰出青年”“我心目中的好导师”等遴选推优,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师德氛围。
人事制度改革持续深化。2020年,推出《关于全面推进人事制度综合改革的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开启人事制度综合改革2.0版,建立以水平、业绩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畅通青年拔尖人才成长通道。2022年第三次人才工作会议召开以来,人才支持政策得到进一步系统优化:加大青年拔尖人才引进力度,实行顶尖人才“一人一策”、青年人才长周期支持机制;实施U35计划,遴选研究方向引领学科未来发展、具备较大潜力的优秀青年教师晋升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并配套跟进培养方案,破除论资排辈与“四唯”倾向;设立青年教师培优计划,制定个性化成长方案,助力青年人才快速成长。2020年以来,高层次人才数量实现倍增。
教师评价与薪酬制度不断完善。发布《关于深化新时代教师评价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为突破口,扎实推动人才评价制度改革落地见效。推进薪酬体系改革,优化绩效管理体系,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导向,完善岗位任务与绩效强相关联的分配机制,突出教育教学实绩与成果质量导向,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卓越人才培养启新篇
学校持续深化人才培养综合改革。2018年,以1号文件印发《天津大学一流本科教育2030行动计划》,开启一流本科教育“改革催新”新阶段。2025年,以1号文印发《天津大学一流本科教育跃升行动方案》,开启卓越人才培养的新篇章。
从“天大行动”到“天大方案”,以新工科教育引领形成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新教改。2019年,“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召开,系统推出“四新”建设,天大率先发布新工科建设“天大方案”,并持续迭代创新,系统集成为新工科教育“中国方案”。坚持“与未来合作”,实践“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理念。研制并领衔发布《新工科教育质量宣言》,打造未来智能机器与系统引导性平台样板间,新建智能建筑与建造等4个校级10个院级6个专业级平台,覆盖理工类学院76.5%。以项目培养跨学科设计与开发能力,创建10个项目式教学改革建设点74门项目式课程。
基本教学要素不断夯实,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一体三翼五融合”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日趋完善,入选全国首批15所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启动“领航计划”,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形成特色“金专”群,十年先后新增智能医学工程等21个战略新兴相关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4个。5个专业入选“拔尖计划2.0”基地、8个专业入选“强基计划”。“金课”“金教材”建设成效显著,高质量实施各领域“101计划”,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106门,天津市级一流课程169门。涌现大批“金师”,获评国家级教学名师6名、国家级“万人计划”教学名师4名、天津市“教学名师奖”48名、宝钢优秀教师奖127名、国家级教学团队9个、天津市教学团队40个。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取得历史性突破,在2022年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15项成果获奖,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
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持续优化,入选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打造“科学家+投资家+创业家”的创新创业生态模式。设立本科生自主科研创新项目,十年立项“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6521项。
研究生培养数质跃升
过去十年,学校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优化招生选拔机制、培养模式创新、学位授予改革、导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天大经验”。
研究生招生规模与质量实现“双跃升”。博士生招生规模从2016年的883人跃升至2025年的2379人,增长2.7倍。其中工程博士从22人增长到810人,位列全国第一梯队。构建了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生招生计划管理办法,落实20余项国家人才培养专项招生任务,博士生计划每年动态调整超过50%。
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丰硕。以第一完成单位获评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研究生)二等奖11项,获奖数量位列全国高校第一,实现历史性突破。2023年入选“国优计划”首批试点建设高校,着力探索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新赛道”。
聚焦卓越工程师培养,全面推动培养要素质量升级。重塑培养模式,强化“工学交替”培养,完成研究生分类培养方案修订,引导评价模式从“学术卓越”到“产业贡献”转变;重构课程体系,打造工程基础、工程实践、产业前沿“三三制”课程结构;建设《工程素养与工程实践》通识课程,提升工程硕博士素养;2023年推动成立天津大学(天津市)卓越工程师学院,同年9月获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2024年入选全国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优秀案例。
率先探索以“实践成果”替代传统学位论文的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新途径。2025年,首批10名工程硕士凭借实践成果获得学位。
学位点建设成效显著。近十年来,新增1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8个博士专业学位点。严格落实学位论文抽查盲审等制度,在教育部组织的自主审核评估中获评“成效显著”。
深化导师评聘改革,彻底打破导师资格终身制,建立动态化、常态化的岗位选拔与招生资格年审制。全面推行“双导师或导师团队”制度,实现100%为专业型研究生配齐选优来自行业一线的企业导师,打通校企协同育人通道。
扎根中国融通世界
我们扎根中国融通世界,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更加坚定。
一是全球合作网络不断优化。学校已与50个国家和地区的260所高校、研究机构、公司机构签订合作协议。深化“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夯实“中国-东盟工科大学联盟”建设,推进联盟8国26校成员高校开展务实合作。积极服务上合峰会组织筹办,落实多位国家元首、重要嘉宾来访工作。
二是学生国际视野持续拓展。累计派出8800余名学生赴境外交流,CSC公派留学研究生项目录取1649人,去往QS世界排名前100高校深造比例逐年攀升。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依托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微学历”项目,开展“领军班”“新青年班”等特色项目;拓展渠道,累计派出110名学生赴联合国日内瓦办公室等国际组织实习实训。因公出国(境)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全流程无纸化办理,提升学生出国(境)业务办理效率。
三是推动留学天大提质增效。持续优化留学生生源结构,加强全英文授课项目建设,深化国情教育和国际中文教育,系统打造留学天大品牌,累计为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留学生4万余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留学生在学期间发表高水平论文500余篇,荣获各类荣誉奖项近千项。习近平主席在中马建交50周年与马来西亚最高元首互致贺电时,称赞我校马来西亚留学生是中马友谊的传播者和推动者。留学天大品牌影响力持续增强。建强孔子学院对外窗口,大力培养知华友华爱华国际学生。
四是学校国际影响显著提升。建立生物安全领域亚洲首家联合国非政府组织“天津大学生物安全战略研究中心”,牵头推动21个国家的科学家共同制定《科学家生物安全行为准则天津指南》,得到国际科学院组织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建设亚太经合组织可持续能源中心,为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成立全国首家全球南方研究院,牵头成立全球南方学术研究共同体,发布共同体倡议,提升中国在全球南方议题中的话语权。
学科发展布局更加成熟定型
十年来,学校“强工、厚理、振文、兴医、交叉(融合)”学科发展布局成熟定型。工程、化学两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万分之一,5个学科进入全球前千分之一,全球前百分之一学科总数实现倍增突破。5个学科入选教育部一流建设学科,合成生物学入选教育部“一流学科培优行动计划”,“双一流”建设深入推进。
大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超前布局“储能科学与工程”“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低空技术与工程”等未来新兴学科;创新推动组织形态、学科生态、培养模式、运行机制变革,实现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全要素融合,打造了一系列“一流学科方向+学科带头人+重大标志性成果”“三位一体”的天大学科名片。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天津大学构建了与战略发展同频共振的世界一流学科体系。
一是锚定战略需求,构建动态响应学科布局机制。推进合成生物学、脑机接口、未来能源与储能技术、半导体石墨烯、新型显示材料等“大健康”“大能源”“大信息”重点领域学科建设;主动对接国家区域战略,推动学科研究成果向产业转化与服务。合成生物、盐湖产业、新型能源、智能建造、城乡规划、遗产保护等领域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区域发展实践。
二是强化资源效能,倍增学科发展动能。累计申报17项“两重”项目和3项“两新”项目;20项新兴学科培育方向交叉专项;储能科学与工程主动对接行业企业需求,破解储能安全、系统集成等“卡脖子”技术10余项。
三是深化交叉融合,催生学科创新“化学反应”。学校加快构建“理工融合、医工结合、文工交叉、工工贯通”的交叉类智能赋能学科生态;创新学科交叉运行架构,设立学科交叉中心,着力实施学科交叉“1+X+N”建设方案。
当前,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速演进,天津大学将持续推进学科设置调整优化机制,集中优势资源支持合成生物学、脑机接口、半导体石墨烯、新型显示、地震工程科学、未来能源与储能技术、原子级制造等成为世界顶尖学科方向。
学科建设十年大事记
2015-2016年,加强综合性学科布局,围绕新兴学科发展需要布局建设了一批学院和平台。2015年相继成立表层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法学院、微电子学院、外国语言与文学学院。自主设置1个交叉学科,启动2个校级学科交叉平台建设。2016年成立数学学院,组建电气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独立运行微电子学院。

2017年,入选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材料科学、化学领域进入ESI全球前千分之一。全面布局建设医学类学科,挂牌天津大学天津医院,与天津医大共建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8年,获批学位授权自主审核高校。当年自主新增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中国语言文学及网络空间安全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月,成立人工智能学院,加快人工智能学科建设。
2019-2021年,理科学科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人文社会科学快速发展。《自然》杂志正刊以“聚焦材料中国”为主题专栏介绍了天津大学分子聚集态科学研究院。应用数学中心成为首批建设的13个国家应用数学中心之一。地球科学领域进入ESI世界排名前百分之一。获批7家天津市首批社会科学实验室,3家智库入选中国智库索引,1篇咨政报告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批示。获批全国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一级交叉学科。
2022年,推动实施一流学科行动计划。提出“5+X+Y”一流学科行动计划。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新增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入选一流建设学科。揭牌成立天津大学学科交叉中心,全面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成立未来技术学院,成为国家首批12个未来技术学院建设单位之一,探索新时代的新工科“天大范式”。工程领域首次进入ESI排名全球前万分之一,计算机科学领域首次进入ESI排名全球前千分之一。
2023-2024年,学科总体实力持续增强。正式获批教育部学科交叉中心试点建设高校,增设储能科学与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交叉学科,持续探索学科交叉融合机制。医科事业高质量发展,医学院、药学院、生命学院组建新“医学部”。化学工程学科位列2024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第2名,化学领域新晋全球前万分之一。
八版:

天津大学赋
□王杰
津门故地,海河新曲。九河襟带,五津吞吐。星分箕尾之宿,地接燕赵之墟。有黉宫巍巍,名曰北洋,实乃华夏工法之渊薮,神州庠序之先驱。戊戌惊雷犹在耳,甲午烽烟未沉沙。盛公宣怀,肇基津沽;花堤霭霭,开启大学。此诚千秋变局之际,万方辐辏之时,兴新学以济时艰,育英才而图国强。
观其黉宇,枕漕运而望京华,襟渤海而带幽燕。博文旧址,开宗立派:桃花堤畔,立德树人。铭德道旁,桃李成蹊;青年湖畔,书声遏云。北洋亭前,曾驻马公之履;三问桥下,长萦张氏之音。双亭映月,犹记张太雷振衣之影;海棠堆雪,时见徐志摩拈花之痕。更闻王学仲椽笔写意,冯骥才探骊存遗。此间风物,非独亭台楼阁之美,实乃精神气象所钟。
若夫治学之道,贵在专精。熔工理文医于一炉,合经管法艺于同器。机械探赜,敢问天宫对接之巧;化工索隐,能解深海采冰之秘。水利疏瀹,九曲安澜;建筑营构,千仞凌霄。智算通玄,可驭量子于方寸;生科穷奥,能窥基因于毫芒。昔者参与三峡截流,今朝助力大鹰翔宇。此皆实事求是之训所化,严谨治学之风所成。
至若兴学报国,百卅弦歌。自洋务运动启其端,至民族复兴承其志。茅以升钱塘飞虹,侯德榜制碱破壁,师昌绪巧铸合金,叶培大遥指星河。三万里攻关路,写满家国情怀;九千仞摘星手,托举华夏脊梁。看今日渤海之滨,格物穷理以鼎新革故;望未来银河之上,精工强器而经天纬地。
赞曰:花堤霭霭,北运滔滔。巍巍学府,灼灼其华。承古津之浩气,开未来之先河。熔铸中西学术,涵养家国情怀。立天大志,成天大事,此之谓与天同大;究物之理,通人之情,斯所以同大无疆。
遥望母校前似锦
□夏英彪
峥嵘岁月创先河,相逢津海乐九天;
应谢先人导师恩,母校情谊双增添。
综观千古气吞虹,深凝求是思路清;
遥看母校前似锦,争创一流与时兴!

岁月如歌
□王明时 司婉春
男:当年我们曾并肩在晨光中走过
那时的我们风华正茂 朝气蓬勃
我们携着手 跨过了那流年的坎坷
梦想始终在我们心中奔腾着
青春的故事 记录了我们奋斗的脚步
那时的书香那时的梦想
激励着我们不断地在科学激流中探索
女:你站在讲台上为学子们上课
引导他们在知识中探索
那时的辛苦 那时的梦
期望着学子们茁壮成长
你说 教育是心灵的天窗
教师是打开天窗的工匠
而我 始终伴随在你的身旁
男:多少个清晨 书声朗朗
多少个夜晚 在实验室里奔忙
我曾轻轻撩起三磅宇宙的面纱
又曾为解析那神秘的脑电波而彷徨
那段时间 我们总是在失败和成功之间徘徊
我们的心也在痛苦和成功的喜悦中振荡
女:岁月如河 在静静地流淌
时光悄悄地染白了我们的黑发
内心的激情依旧不曾淡忘
对未来 我们依然无限期待
时刻准备着 沐浴那五彩缤纷的科技曙光
男:科技劲风 席卷着时代的风帆
人工智能的晨曦 给未来带来了无限的希望
无限的梦想无限的奢望
如今的学子们 像那天际中的新星
在探索大脑的奥秘中尽情闯荡
女:沐浴在晚霞中的我们
仍在关注着你们的进步和成长
感谢那段曾经拼搏的岁月
感谢那段追求梦想的时光
你们的脚步声仍在拍打着我们的心房
我们仍然站在一起 追求着共同的梦想
男:岁月如歌 我们在旋律里生活
总以为自己还年轻 却忽略了岁月的脚步
当身边的一道道风景变成了回忆
发现风景依然在 人已非少年
女:我们在晚年中享受着美好的时光
有了你们 才使得我们如此健康
有了你们 才实现了如今的辉煌
当我们步履蹒跚时 有你们的搀扶
当我们寂寞时 掼蛋帮我们度过快乐时光
合:重担已经移到你们的肩上
你们在担负着未来和希望
孩子们 让我们携手共进
在三磅宇宙中奋力翱翔
把那颗最璀璨耀眼的星星摘下来
戴在天大的头上
海棠之笺
□吴优
于春的扉页,海棠以绯红落款
一百三十圈年轮,晕染成花的笑靥
天大,你是时光长河的守望者
于岁月洪流,矗立成精神的碑碣
九楼沉默,似一位沉思者
海棠簇拥中,聆听历史的足音
它的砖石,镶嵌着先辈的执着
那窗口透出的光,曾点亮多少人的星辰
敬业湖水,清波曼舞,轻柔地摇曳
海棠花影,如旧梦的碎片在波心倘佯
往昔学子的倒影,与花交织
在湖畔的长椅,憧憬未来的模样
三问桥横跨,连接着少时的懵懂和遥远的星辰
海棠花瓣,轻吻过一枚枚叶的沉思
“懂吗?会吗?敢吗?”
声声叩问在风中回响
为无数北洋人指引着梦想的方向
校庆的钟声,撞响在海棠的枝桠
往昔的欢笑与汗水,此刻交织
球场狂奔,课堂热烈,社团欢畅
尽在海棠芬芳中,发酵成回忆的佳酿
北洋人,背负着家国的重量
时代的洪流中,以梦为马以笔为桨
在黑暗中寻找光明,于困境中坚守信仰
用热血和智慧,重塑山河的模样
天大,我愿你是那永恒的海棠
在风雨中屹立,岁岁繁花永不落幕
于铁肩担道义,塑造代代栋梁
于岁月的书页,续写绚烂海棠诗行
来自100年前的祝福北洋母校卅周年纪念祝词
距今整整100年前,1925年10月2日,北洋大学在建校30周年之际,举办了自成立以来的首次纪念活动。师生校友敬颂祝词:“洋洋学海,万派朝宗”。《天津大学报》特刊发100年前的先贤祝词,携今日之天大才俊,“祝吾母校,万寿无疆”。
瀛寰一贯 道艺兼赅 宏开炉冶 镕铸良材 厥有春风 远来布濩 自西徂东 彼挹兹注
迁乔中道 迺勉续貂 隆规罔替 雅幸随萧 学子莘莘 一堂讲贯 星物如流 几经移换
到今回首 余味醰醰 日新月异 青胜于蓝 载瞻佳气 郁郁葱葱 百川汇海 肆外閎中
——王劭廉谨祝
形上形下 聚精会神 人文渊薮 日新又新
猥长其曹 改制伊始 一得之愚 实事求是
忆当髫稚 蛾术于斯 归自海外 乃辱皋比
教学相承 渊源接续 从事此间 厥情最笃
别来数稔 时复念兹 达材成德 与有荣施
云霞蒸蔚 盛会欣逢 洋洋学海 万派朝宗
——赵天麟谨祝
赫赫北洋 鲁殿灵光 实事求是 永矢不忘
多士济济 隆誉皇皇 卅年纪念 恭祝无疆
——冯熙运谨祝
大哉北洋 为天下倡 甲午而后 名锡上庠
宏规肇启 朴学斯昌 士风陶铸 严谨孔彰
同学少年 砥砺一堂 长风万里 负笈相将
学成归来 造此新邦 法天行健 不息自强
析津之上 黉舍恢张 回首卅年 其乐无疆
——王正廷谨祝
洪隆禹甸 莽荡中邦 斯文之盛 端赖序庠
维兹大学 厥名北洋 历年卅稔 成绩昭彰
忆予髫年 亦列门墙 千里负笈 晨夕相将
迨至毕业 幸获寸长 缅维教法 教法实良
循循善诱 济济盈堂 心严考核 步慎闲防
莘莘学子 中西贯详 分阴寸晷 脱颖出囊
为大川之舟楫 作济世之津梁 垂史乘千
年而不朽 历民国万岁以无疆 猗欤纪念
敬祝词章
——王宠佑敬祝
人畴臻灵 其成在教 教胡妙施 其制曰校
政教更世 学术异时 学为世用 术贵时宜
忆昔髫龄 鼓箧横经 佉卢旁习 津沽扬舲
其时学府 厥惟北洋 东西学术 陶冶一堂
大师春风 道群称隆 益友丽泽 告必相忠
负笈美邦 道阻且长 回首母校 我实心藏
沧海帆归 鸿都改观 菁莪棫朴 益盛衣冠
维兹育才 众哲鸿猷 绳绳继继 世阅春秋
士承嘉惠 我惭无补 会开纪念 只陈吉语
济济群贤 不断薪传 持体神用 亿万斯年
——温宗禹敬祝
国家教育 根本所关 臻富跻强 雅化作焉
斯校成立 于兹卅年 莘莘学子 荟萃绵延
大学权舆 冀北推先 英才乐育 文化薮渊
材堪宏济 器尽瑚琏 东渐西被 绝后空前
下风晋祝 允符颂言
——钟世铭敬颂
巍巍大学 创于析津 中西一贯 化洽作人
回忆曩岁 身受陶甄 春风入座 善诱循循
人才蔚起 雅彦彬纶 时经卅稔 历久弥新
用刊崖略 事迹披陈 以垂不朽 永寿贞珉
——马寅初敬祝
立学明伦 厥惟古制 科举之害 陷溺文艺
欧化东渐 始鉴斯弊 黉舍新建 多士济济
同文方言 船政水师 京沪宁闽 次第设施
我校崛起 遭际斯时 武进盛公 此焉首基
矿人所掌 金工所事 秋曹所司 冬官所记
专科以攻 分程以治 宏材蔚兴 崭然各异
亦越于今 誉望日隆 远游负笈 遍海西东
析木之津 众水朝宗 我校万年 颂声佥同
——秦汾敬祝
文明首创 惟吾北洋 卅载教育 名播四方
法界工界 宏造俊良 莘莘学子 联袂升堂
为世模范 锡我津梁 牛津哈佛 同此光昌
峨峨黉舍 河水泱泱 祝吾母校 万寿无疆
——徐谟敬祝
四面湖光
□殷红春
苇草漫过石阶,风在波心写诗行,晨光里书声荡起,青春在碧浪里藏。白杨垂首听年少,长椅刻着谁的愿望?一湖星子沉入夜,照亮归途的远方。
柳枝钓起斜阳,求是亭畔墨生香,石桥牵着南北岸,锦鲤衔走旧时光。谁曾踏雪填土堤,脚印种成桃李行?四时烟雨凝成训,静守百年的回响。
啊——芦苇摇碎金晖,荷瓣托住月光,柳丝缠住流云,波痕吻着船舷唱。慢取湖水酿成酒,醉倒岁月的长廊,待雁衔来海棠信,重逢水畔是故乡。
留园窗棂积了霜,大活楼船又启航,老柳倒伏向湖心,倔强长出春的新妆。友谊湖水深千尺,浪花卷着五洲腔,留学生的吉他声,撞碎在芦苇荡……
若问思念多重?四湖水盛满沧桑,若问归期何处?浪纹叠成阶梯向上。一百三十年潮声未眠,托起星斗的翅膀。“游子啊莫徘徊,此间永远是心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