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至15日,第17届国际绿色能源会议(IGEC 2025)、第6届国际能源与人工智能会议(ICEAI 2025)与第6届北极能源论坛(Arctic Energy Forum)联合会议在冰岛雷克雅未克成功举办。天津大学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常务副主任焦魁教授受邀担任大会共同主席,并在会议期间接受了CGTN Europe(中国国际电视台欧洲中心)专访,围绕绿色能源转型、氢能与储能技术发展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全球专家共议绿色能源转型
焦魁在采访中介绍,本次会议由三大系列国际会议联合举办,吸引了来自欧洲、中国、北美及世界多地的能源领域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可持续能源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与未来趋势。他指出,人工智能与能源技术的融合是本次大会的重要议题之一,“人工智能正深刻改变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将重塑能源的生产、储存与使用方式。”
燃料电池与氢能:构建清洁能源新格局
在谈及自身研究时,焦魁重点介绍了团队在燃料电池技术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团队通过重新设计电池结构,创新性地采用电纺碳纳米纤维膜替代传统厚碳纸,使电池更加轻薄、反应路径更短、功率密度显著提升,同时大幅降低成本。这项成果为清洁交通和能源系统提供了更加高效的解决方案。
针对全球能源转型中的氢能与燃料电池发展,焦魁指出,氢能作为一种高容量、长时储能技术,是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应用的重要支撑;燃料电池则在能源利用端具有高能量密度和快速补能等优势,尤其适用于大功率商用及重载交通领域。
多学科融合创新,引领储能技术发展
在储能领域,焦魁介绍,中国近年来在储能技术和应用方面取得显著进步,国家层面正在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与先进储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天津大学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方向涵盖电化学储能、清洁燃料、系统装备、安全运维以及储能经济与政策等多个方面,致力于打通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的桥梁,服务国家能源转型战略。
他表示,未来储能领域的重大突破将来自多学科交叉的融合创新——既包括材料科学的持续进步,也离不开数字化技术、系统集成以及政策和市场机制的协同发展。“只有把材料、数据、系统与政策紧密结合,才能真正把实验室的成果转化为现实世界的影响。”焦魁教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