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MEDIA FOCUS

天津日报:高校专业“上新”,“产学研用”创新?

作者:杨建楠编辑:刘晓艳 田利群来源:天津日报

《天津日报》2025年11月05日第09版

天津日报讯 “神经信号织成网,意念欲把小球掌。”这不是哈利·波特在施展魔法,而是天津大学的学生们在上课。

在天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的脑控实验室,二十多名学生的“意念”穿过电路,让风洞中的小球稳定悬浮……这是全国首届脑机接口专业方向的首门项目式课程。课堂上,学生们“脑洞大开”,每个人都会自主设计搭建一个完整的闭环控制系统。

“脑机接口”的奇思妙想并非只停留于课堂和实验室,而是出现在城市的更多场景中,实实在在服务于人。“有信号在里面传导是吧?慢慢抬(胳膊),抬起来……”上个月,环湖医院的医生李志涛在指导脑卒中患者做康复训练时,用上了“神工—神机”系统。这一系统利用脑机接口技术,搭建了一条由患者主动意识驱动的康复模式。研发系统的是天开燧世(天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2023年天开高教科创园成立,天津大学医学院博士顾斌,带着最新的脑机接口成果成立了这家企业。

融合的背后还是融合

透过这两个场景,能发现什么?从宏观看,同一个学科串联起了高校、产业与城市;细品故事本身,对课堂上各种奇思妙想而言,在现实场景的应用才是最终归宿。因为一切科技成果,只有根植和服务于生产实践,才能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尽管分析问题的视角不同,背后的指向却殊途同归——校产城正越来越紧密地联动,不断走向融合。

融合之路如何走?翻看前不久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可以找到答案。《建议》提出,“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畅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人才交流通道,激发创新创造动力活力”。

本周,中科曙光与天津大学签署深化合作协议,共建“曙光—天津大学产教融合创新中心”,中心下设“人工智能产教平台”与“人工智能创新实验室”,旨在打通科研、教育与产业之间的协同壁垒,推动人工智能领域高水平人才培养与科技成果高效转化。

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化发展、“产学研用”的环环相扣,不仅是新技术从书架走向货架的关键,更能让高校、产业、城市之间更频繁地动起来、融起来。

“高校既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也是进行基础研发和应用转化的关键环节。高校与产业之间的关系本身就很紧密。产学研协同,校与产互动,是不同城市区位优化产业布局和推进产业升级的重要组成。譬如静海区团泊健康城,它周围就聚集着天津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等高校的教学科研资源。因此,校产城融合的内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就是要实现创新引领、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实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城市更新的良性互动。”天津市委党校副校长丛屹分析说。

拉长时间的镜头,高校与产业、城市之间的联动并非只存在于成果转化阶段,而是贯穿于整个创新链条。这种奇妙的“化学反应”在学科设置之初就已经开始。

从“上新”到“创新”

今年,不少大学的专业、学院“上新”。南开大学成立卓越工程师学院,聚焦新材料、生物制造等领域里的前沿技术,围绕企业需求设置研究课题。学校负责基础课程教学,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通过项目制,校企联合培养高端人才。天津大学于今年9月成立天津大学低空经济规划与应用研究院,承接了宁河低空经济产业园、天津港保税区飞行服务中心的基础设施规划。借助这些案例,将来研究院可以为全国各地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咨询……

专业“上新”不是赶时髦,哪一门新、哪一门热,就开哪门,而是源于深刻的现实需求。“科技发展到今天,成果转化的复杂度越来越高,我们已经走入了深水区,很多难题不再是找几个人,干几个月就能解决。往大处看,这需要学校、产业、城市之间有更密切的互动;往细处说,科学研究需要更多的学科交叉,高校需要从人才培养阶段就开始对接实际需求。譬如从研究生招生—培养方案制定—实践项目选题等方面对接企业之需,全链条、全要素提升人才质量。”南开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执行院长程明明说。

专业“上新”的表象里,藏着一场学科专业与城市产业链的“适配工程”,背后是“产学研用”的创新。如何才能成就校与产、校与城的双向奔赴?在天津大学发展规划处副处长张立迁看来,把握住“需求”这个关键词很重要。“天津大学增设新学院、学科等要遵循‘四问’。问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点;面向产教融合,问产业、行业、企业的需求;面向未来,问学生的发展需求;还要问学科专业能否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配。无论是新学院还是新专业,往往与城市当下、未来的产业创新发展密切相关,它们是对城市产业发展趋势的高映射、强对应。天津大学一级学科可有力映射支撑天津的12条重点产业链发展需要就是典型例证。”

从“上新”到创新,需求既像一条线,串起了“产学研用”,也像一味催化剂,将学校、产业与城市变成一个互为依托、相互促进的整体。从这个角度看,城市不仅仅能为学校提供办学空间、科研设施,还能为大学的学科设置、发展方向提供指引。反过来,高校又能反哺城市的产业链建设,乃至生产生活,在这样的共生与联动中,学校、产业与城市间的良性循环也就水到渠成。

每到填报志愿的时候,“选大学还是选城市”总能成为考生和家长们最纠结的问题。当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化更加深入,“产学研用”连接得更加紧密,或许这个问题也就不再是问题。

天津日报: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html/2025-11/05/content_143094_2788362.htm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