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报

Campus Journal

【校报特稿】没有围墙的教室:记我校新媒体学院交叉融合发展实践

作者:校报编辑:赵晖,朱宝琳,彭莉,刘嘉惠,丁怡丹来源:校报

我们把天大作为了新的起点

——记我校新媒体学院交叉融合发展实践

□文/李晋馥 图/田昕枚

每一段旅程的开始,都会有一个起点。

每一个新的起点,都是对一段新旅程的畅想。

来到天大,我们就天然拥有了一个新的起点,一个学习的起点、文化的起点、研究的起点、创新的起点。

2024年新媒体学院新生开学典礼合影

现在,天津大学每一年入学的研究生人数超过了同年入学的本科生。开启研究生阶段学习的起点有很多:接到录取通知的时间、报到的时间、和导师见面的时间……但是,每一年,隆重举行开学典礼,是新媒体学院要给学生上的第一课,也作为全体研究生新的起点。

新的起点 要有新的愿望

“从这里开始,我们一起创造未来”“让正在到来的未来,看到从今天开始我们的共同努力”。这是在2023年天津大学新媒体学院开学典礼上,院长陆小华教授向全院师生发出的“愿景”。这一年,也是天津大学建立128年来,首次有新闻与传播学的学生入学。2024年9月,天津大学首批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陆小华再次提出希望,“我们开始共同成长,一起开启未来。”

2019年成立的天津大学新媒体学院,是目前国内唯一将“新媒体”写在院名首位的新闻传播学院,在陆小华看来,这体现了在继承传统、遵循规律、发挥优势基础上积极适应新时代要求的追求。从培养研究生开始,将学科交叉作为培养特色、研究特色、教师队伍建设特色,是新媒体学院在新媒体领域教学和研究的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著作多语种版本展”走进天大

区别于国内外的新闻传播学院,早在2020年天津大学新媒体学院就将数字新闻学、网络国际传播和智能传播与算法治理作为三个特色、主要研究方向。这对于学校的学科建设、学院的战略发展、教师的主攻方向、学生的教育培养来说,都是新的起点。

新的起点 开启新的征程

张凯歌是天津大学首批新闻传播学研究生之一。在学院的研究生工作室中,他的“室友”全部是电子信息方向的博士。他喜欢这种“工科”的氛围,能帮他解决研究中遇到的难题,“一扭头就能获得答案”。这种便利、高效的沟通方式,让他对“学科交叉”有了切实的感知。

每周二下午,是学院固定的全体教师交流时间。午饭后,每间办公室的门都敞开着,老师们三三两两聚集在一起,围绕各自关心的话题、最新的研究方向开始讨论。“人工智能技术是否已经足够成熟能参与人类工作?”“不成熟的思维颠覆社会,成熟的技术塑造社会。”“GhatGPT出现了,我们是不是应该把提问能力作为课程教育的一部分?”在2023年2月份开学的第一次全体教师会上,两个不同学科方向的老师们,同时将讨论话题集中在人工智能内容生成上。关于技术发展趋势的预判、技术伦理的思考、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等一系列问题,都反映到了后续的科研与教学中。

在2023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和青年项目立项名单中,学院青年教师肖毅副研究员主持的《突发公共事件中深度伪造技术的舆论催化机制与对策研究》获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类青年项目立项。肖毅认为,这得益于学院这种良好的学科交叉研讨氛围,大家在每次讨论中碰撞思维,既能激发个人潜能,也能借鉴他人优势。

新的起点 构建新的课程

在首批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入学前,学院足足用了一年的时间完善课程体系与内容。每一名教师都必须向全体教师做一次主讲课程大纲讲解,讲一次示范课,将全员育人的理念体现在教学、科研的全部环节。在示范课的环节,由每名教师参与模拟最真实的课堂讨论场景,每一次都是好课“严选”,就是为了适应当前媒体行业的快速变革。

新媒体学院智能媒体动作捕捉系统

2025年春节期间,世界领先的人工智能基座模型DeepSeek爆火,在推理、图像和高质量文本生成、语音合成等方面突出表现,让大家看到了其与数字新闻生产多点结合的可能性。青年教师郑岩、张洋在寒假就开始研发课程,探索如何利用AI赋能国际传播内容生产以推进创新。他们的研究领域分别是智能传播科技和新闻传播,希望通过一门课程将AI技术应用与新闻生产结合起来,面向国际传播的应用场景,提升学生的国际传播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融入形势教育、紧扣中国实践、着重提升学生认知运用水平”,这是陆小华对主讲课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中国实践”的定位。有近40年的业界工作经验、20年的教学经验,但他依然要请每一位教师提出改进意见。每一次课程,用20分钟左右时间选取中央最新精神、重要政策、重要文献等做简明解析、解读,是陆小华将形势政策教育融入课程的具体举措。事实上,他撰写了中宣部组织编写的《习近平新闻思想讲义(2018)》一书六章中的第四章,还参与了中宣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报道经典案例评析》撰写工作。每一次课程,用30分钟左右时间让学生提问,由教师回答,借此提升学生的提问水平、思辨能力,是这门课的“难点”,也是对全体教师集中讨论时提出如何提升学生“提问能力”的回答。这样的师生问答方式,在学生主动思考的同时,更要求教师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体系,真正把每一门课都“讲到学生的心中”。

王赞是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教授,为了给文科生上好编程课,他在课程内容中融合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等基本数学知识,主动请新闻传播学科的教师提出改进建议,调整授课章节。打磨课程大纲时,王赞没有想到在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基础课,要换一种授课模式了,甚至是重新构建这门课程的内容体系,感觉“讲了这么多年课,突然不会讲了”。他仔细记录每位老师的意见,推翻自己讲了很多年的课件逻辑,在讲示范课时换成了全新的思路。他主持的教改项目《面向复合型新文科人才的智能计算思维提升及能力培养体系优化研究》获批2023年天津市教改立项支持。

新的起点 寻求新的未来

“依托天大的工科优势,探索以新媒体传播为主体、以数字技术为支撑、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道路”这一理念深深吸引了金晓仪。2022年9月,金晓仪以专业第二名的成绩获得了保研资格,她选择了第一次接收新闻传播学保送研究生的天津大学。“新闻传播学不再只是单纯的文字理论,我们还要学习理工科严谨的思维模式,了解媒介技术。”她相信一定能在“未来的交流与合作中碰撞出更多学术的火花”。

新媒体学院研究生实践队赴宕昌开展实践

文工交叉融合是一场“双向奔赴”。2022级硕士研究生邓腾跃的研究方向是语音识别。他是标准的工科生,但同时在学院这种交叉研究的氛围浸润下,他的研究需要更加贴合语音识别与传播需求。他发现很多少数民族语言因为其独特的语言特性,使各人工智能模型不能很好地与其适配,识别准确率并不高。凭借对语言适配器的探索,他建立的语音识别模型成功将藏语三种方言的字符识别平均错误率减少了14.9%,使用藏语方言的人们能更便利使用最新智能工具。来到天大一年,他不仅在研究领域有了新的进展,还掌握了多种摄影器材的使用,承担了2023年天津大学开学典礼的航拍任务。他为天大对口支援的宕昌县5A级景区官鹅沟拍摄的短视频,在多个平台公开发布。他创建了名叫“纸外工坊”的网络文化工作室,已经汇聚了学院十几个有共同爱好的学生,用2000多张照片记录了天津大学助力宕昌县大寨村脱贫攻坚的成果。

走学科交叉的研究道路并不是容易的事情,不论是对学院建设,还是对教师发展。学院青年教师张洋走的就是文工融合发展之路。她本科就读于天津大学,是典型的工科生,学的是信息工程,研究生期间在北京大学学习传播学,获得博士学位,2022年底回到母校天津大学任教,此前在清华还从事了两年博士后研究工作。她说:“我不知道自己是在什么时候做到了融合,天大给我理工科思维,北大将我引向文科殿堂,清华让我通过项目实践融会贯通。等我再回到天大的时候,恰好有新媒体与传播学院这样一个平台,让我觉得找到了归属。”2023年9月,学院建设的算力平台正式投入使用,张洋很兴奋,感觉学院很懂得文工交叉的研究需要投入什么。

新的起点 解出新的答案

学科交叉是没有固定答案的。学院里还有三分之一的教师在从事智能计算的研究,他们的研究方向既在智能计算领域是前沿,也与传播媒介、传播算法、网络治理相关。不仅如此,学院的平台还汇聚了全校从事相关研究方向的教师,管理科学、心理学等也在这里融合发展。英才副教授卢嘉辉博士毕业于社会心理学专业,博士后转向新闻传播学。他在天大指导的研究生包含了新闻传播、管理学、心理学等专业,还与计算机科学专业的老师联合指导电子信息方向的研究生,共同对虚假信息治理开展多维度研究工作。

不同学科导师联合指导研究生,也是学院的一个特色。在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学院青年教师郑岩指导的2支队伍进入了全国总决赛,这2支参赛队伍正是靠学科交叉激发出的创新创业热情所汇聚、形成创意和成果的。他与天津中医药大学刘海峰教授,联合在健康传播方面开展合作,将中国传统的太极功法通过最新的VR技术应用到改善亚健康状态、骨关节康复等领域。这方面的研究,也吸引了国际留学生的关注。就读于爱丁堡大学的Fazl Barez看到郑岩实验室研究项目简介后,主动报名参与这项研究。在此之前,郑岩已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到了天津市中医药监督执法培训中,这也是国内首次将先进新媒体交互技术应用于中医药监督执法培训。这项研究成果利用 VR 技术,以同仁堂中医诊所为模板搭建标准化中医诊所虚拟场景,以《中医药服务监督工作指南》为蓝本,将21部法律法规、133项条款进行执法点位拆分,在线上实现虚拟场景实训、学习效果考核、执法文书规范使用、法律法规查询、模拟执法演练五大项功能,可提升学习趣味性、重复性和实效性。

新的起点 融合新的力量

“汇聚”“融合”是学院师生经常挂在嘴边的词汇,每个人都在努力突破自己。作为2023年开学典礼新生发言代表的秦怡说:“好奇心是一切的开始,我们应该带着好奇心和探索欲,带着一颗执着的心去投入地做一件事情。”青年教师张洋希望尝试申请成为电子信息学科方向的导师,而郑岩则在考虑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在社会领域的知识背景可能会促进研究领域的针对性。正如陆小华所说,“开学典礼是一个出发信号,是为了确认出发地和起跑时刻,是起跑时刻而不是散步时刻”“对我们师生员工所有人,也是一个全力投入、奋发努力的承诺”。

2023年的开学典礼上,中央电视台播音指导、著名主持人敬一丹说:“传播是人类文明得以互通互鉴的重要途径,没有文化传播,就没有人类文明的发展,融媒体时代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周勇教授表示:“以新媒体技术理念来重塑我们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体系,我觉得这是特别具有战略前瞻性的安排,只有造就这样一批人,未来主流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才有主力军、先锋队。”来自业界、学界的肯定,是对全院师生坚定地走好学科交叉融合道路的鼓励,而18教学楼一楼短短的走廊,每天忙碌的脚步声是全院师生奋力奔跑的印证。

“新”在新媒体与传播学院体现在很多方面。除了由卢嘉辉主讲的课程“智能传播”,可能是国内首门开设的,这门课程自然得益于学院多领域的交叉研究;郑岩主讲的“智能媒体实践前沿”,同样也是首次开设的。互联网对于传播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而人工智能技术对于新闻行业的影响更是巨大的。两个专业的老师联手讲好智能传播这一交叉领域的课程,对学生则是获得远大于两门课的收益。

新的起点 面对新的挑战

以ChatGPT、Deepseek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已经开始全面进入人们的生活、学习、娱乐。如何拥抱新技术?对于每一名师生而言,都需要重新思考。

陆小华编著的“智能传播变革丛书”首发

2024年12月26日,由陆小华编著的“智能传播变革丛书”正式发布。这套丛书包括《智能认知》《数字变革》《内容竞争》《驱动传播》《重塑融合》,共约127万字。这套丛书从五方面论述了如何趋势把握、战略设计、对策选择、案例解剖,又构成一个整体,体现以推动多方面变革来适应智能传播变革。同一天,“数字新闻学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学术会议在天津大学召开。正在主持与数字新闻学研究相关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首席专家和部分从事数字新闻学、新闻传播学体系创新等方面研究的专家齐聚一堂,他们对问题的思考,也在激荡现场青年学生的思想。

入选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青年创新人才的青年教师张守信认为,选择来天津大学工作是挑战自己的开始。他讲的公选课“影响力从语言开始”是“秒没”的课程,他在课上带领全体学生朗诵《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片段,声音逐渐变大,气势逐渐恢宏,结束后教室里短时间的安静,能够让学生真正思考这段誓词的意义。他说,来到天大第一次给这么多理工科学生上课,没想到能够如此受欢迎,但同时也是一种挑战。

新的起点 寻找新的价值

一个人的价值,是要靠真实的场景去构建的。

天津、宕昌、天大,是《视听传播与内容制作》学生结课作品中经常呈现的画面。走进宕昌,是学生课堂的延展。当宕昌五彩斑斓的秋出现在镜头里时,2024级的研究生姚茜有些感动,能够记录中国之美、乡村之兴,让她第一次如此真切触摸到了新闻传播学的意义。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

2024年的暑假,杨攀作为实习生去往天津城投集团资管公司实习,他把天津的City Walk具象化成为新媒体作品,得到了实习单位的肯定。2024年12月18日,天津大学新媒体学院同天津城投集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正式签署合作协议,揭牌成立了“我游我求学的城市”产学研基地。

一个人的影响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

新闻的价值,就在于传递价值。一所新闻学院的课堂,在教室,却远不止于教室。

如果,天大成为了你的新起点,请记得认真思考:如何努力成为适应未来又能够引领未来的人才。

本版责任编辑:彭莉

学生编辑:丁怡丹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