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实施学校“人才强校”战略,推动学院青年人才队伍高质量建设,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于2025年11月12日至11月14日举办“2025年度机械工程学院青年人才发展论坛”。学院党委书记孙涛、院长柯燎亮、副院长邓帅,学科资深专家黄田、亢一澜、尧命发及80余名中青年专家、青年教师参与论坛,聚焦学术前沿,深入研讨交流,共话青年人才成长,共谋青年人才发展。

论坛于2025年11月12日上午9:00正式开始,机械学科专场作为本次系列论坛的首场活动,共邀请五位青年学者进行汇报交流。王福军围绕“压电作动柔顺机构创新设计理论与控制方法”展开报告,系统介绍了在精密驱动与机构设计方面的理论突破与技术路径。梁存满以“复杂MEMS器件制造关键技术研究”为题,探讨了微机电系统在制造工艺与集成化方面的前沿问题与发展趋势。翁凌韬聚焦“精密机床热平衡设计与热主动控制研究”,从热管理角度提出了提升机床精度与稳定性的新方法。孙通帅汇报的“无人潜航器多航态演生理论与性能调控方法”,展现了在海洋装备与智能控制方向的交叉研究进展。周泽洋以“智能导航与机器人辅助微创手术”为题,介绍了机器人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创新应用与系统开发。每位报告人汇报结束后,与会专家进行了深入点评与交流,从研究方向、技术路径与成果转化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在随后于11月13日举办的力学学科分论坛中,六位青年教师展示了各自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刘洋以“软材料大变形与失稳力学”为题,探讨了软物质材料在极端载荷下的力学行为。马志赛聚焦“航天结构动力学反问题”,为航天器结构设计与安全保障提供了新思路。许超宸围绕“微纳界面实验力学”,介绍了微观尺度下界面力学性能的测试与分析方法。方维紧扣“生物材料表界面力学与仿生”主题,揭示了自然材料中蕴含的力学智慧与仿生潜力。谢海妹汇报的“实验固体力学”,展示了先进实验方法在固体力学研究中的应用创新。赵磊则从“流动稳定性理论与高超声速边界层转捩”出发,探讨了高速流动中的基础力学问题。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报告人在基础理论与力学方法方面取得的成绩,并从报告的逻辑性、完整性和创新性等维度逐一进行了针对性点评。

能动学科专场论坛于11月14日举行,五位青年学者分别汇报了最新科研进展。王伟光紧扣“液流电池高效储能和能量转换”主题,系统解读了液流电池能量转换领域的关键技术、当前工作进展与未来发展方向。毛兴谦围绕“等离子体辅助燃烧与能源转化”,展示了解决能源高效利用与环境污染问题的全新技术路径。宋康聚焦“车辆动力系统智能控制”,阐述了动力系统智能控制的核心技术、关键创新与广泛应用。王潜龙的报告“纳微颗粒物的诊断、生成和调控”,则深入剖析了从精准诊断到精细调控的完整技术链条。张帆以“动力装置中的高精度湍流燃烧数值仿真”为题,介绍了湍流燃烧数值计算领域的前沿技术与当前进展,为动力装置性能提升提供可靠路径。与会专家结合每位报告人的具体情况,提出了突出个人特色、弥补应用短板、加强总结凝练等指导性意见。

在青年人才发展各学科分论坛环节后,学院还精心组织了三场“青年教师谈发展午餐会”,为青年教师与学院领导搭建一个高效、畅通、有温度的沟通桥梁。活动由学校“青椒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长潘立志主持。会上,青年教师们畅所欲言,围绕科研启动、学生培养、职称评聘等主题分享了工作感悟、困难挑战和未来规划。柯燎亮鼓励青年教师明确成长目标,找准发展赛道,积极投身产业发展,以“啃硬骨头”的韧劲勇蹚科研“深水区”,产出更多高水平科技成果,并推进成果落地转化。孙涛指出,青年教师提出的意见建议务实中肯,切合学院工作实际,学院领导班子将认真研究,并在大家普遍关心的研究生招生、博士后发展、学科交叉融合等方面制定支持性举措,打造人才成长与学院发展的双螺旋上升格局。
此次青年人才发展论坛的成功举办,是机械工程学院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未来,学院将严格遵循“大力培养、积极引进、持续支持、有效激励、跟进服务”的人才工作方针,在人才引育两端扎实发力,既深耕内部人才培育,也拓宽引才渠道,以全链条人才工作体系为青年人才成长保驾护航,为学院人才梯队建设和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