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天津大学组织天大劳动周、劳动教育月活动,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让传统知识焕发生机活力。
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我市高校连日来举办了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以弘扬五四精神、展现青春风采、凝聚奋进力量、厚植爱国情怀。
最近,天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何春年团队研发出新型氧化物弥散强化铝合金,将铝合金的服役温度从350℃提高至500℃,攻克了铝合金难以在400℃以上高温环境应用的难题。
由政府、行业协会共建的天津高端医疗器械创新转化产业化公共平台日前正式启动运行,旨在搭建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高速通道,探索医疗器械领域科研成果加速孵化的又一路径。
第55个世界地球日到来之际,天津大学组织甘肃宕昌县大寨九年制学校、新疆布尔津县初级中学等多校联动,让千余名师生云端相会,共享一场生动的科普“云课堂”,用科教赋能乡村教育振兴,用清洁能源改善地球环境。
4月29日,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持的“陆海水域有害藻华与病原生物高效绿色防控的新技术装备与工程应用”项目鉴定会,天津大学环境与生态研究院主办的“天津市陆海水域污染防控与碳汇重点实验室”战略研讨会在天津大学召开。
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天津大学团委联合五大道街团工委举办“志愿青春,情暖津城”——“一站式”志愿服务进社区活动。
4月29日,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持的“陆海水域有害藻华与病原生物高效绿色防控的新技术装备与工程应用”项目鉴定会,天津大学环境与生态研究院主办的“天津市陆海水域污染防控与碳汇重点实验室”战略研讨会在天津大学召开。
4月29日,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持的项目鉴定会上,“陆海水域有害藻华与病原生物高效绿色防控的新技术装备与工程应用”项目科技成果,获得院士专家一致鉴定通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记者4月30日从天津大学获悉,该校材料学院何春年教授团队创新地提出了一种“界面置换”分散策略,成功实现了约5纳米的氧化物颗粒在铝合金中的单粒子级均匀分布,制备的氧化物弥散强化铝合金在高达500℃的温度下仍具有史无前例的抗拉强度(约200兆帕)与抗高温蠕变性能。该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材料》上。
4月29日,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持的“陆海水域有害藻华与病原生物高效绿色防控的新技术装备与工程应用”项目鉴定会,天津大学环境与生态研究院主办的“天津市陆海水域污染防控与碳汇重点实验室”战略研讨会在天津大学召开。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我市多所高校开展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劳动教育主题实践活动,让青年学生在“沉浸式”劳动教育中锤炼本领、增长才干,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厚植劳动情怀。
在天津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日前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天津市科技局局长朱玉兵表示,自2023年5月18日开园以来,天开高教科创园吸引企业已经超过1600家,将重点培育具有上市潜力的企业20家。
轻质高强耐热铝合金是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等领域需求日益迫切的重要基础材料。氧化物弥散强化(ODS)合金具有高的热稳定性和高温力学性能,如能在铝合金内引入细小弥散分布的氧化物纳米颗粒有望大幅提高其耐热性能。
天津大学材料学院何春年教授团队创新地提出了一种“界面置换”分散策略,成功实现了约5纳米的氧化物颗粒在铝合金中的单粒子级均匀分布,从而使所制备的氧化物弥散强化铝合金在高达500 ℃的温度下仍然具有史无前例的抗拉强度(约200 兆帕)与抗高温蠕变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