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天津大学京津冀三地传统技艺类非遗产品设计和品牌营销培训班开班仪式,在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举行。
8月15日,天津大学京津冀三地传统技艺类非遗产品设计和品牌营销培训班在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举行开班仪式。此次研培班主要面对京津冀地区有一定基础、渴望进修的传统技艺类非遗传承人,目的是提升他们对非遗的产品设计能力以及相应的品牌营销和推广能力,同时注重非遗与旅游的融合,通过产品设计和品牌营销,突出非遗作为旅游资源的特点,并将其打造为具有文化内涵和旅游特色的产品。
2021年7月16日,全国强制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称“全国碳市场”)正式上线,覆盖2162家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共计约45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至此,全球规模最大的强制性碳市场在我国建成。经过3年发展,到了第二个履约期我国已经有2257家发电行业的重点排放单位纳入其中,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50亿吨,约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40%以上。图/IC在“双碳”战略的指引下,持续扩大碳市场的绿色引
人类大脑,数百亿个神经元彼此相连,复杂且精密,与宇宙一样,大脑也是人类至今仍无法征服的未知世界,因为重量只有1000多克,大约3磅,人类大脑被科学家们形象地称为“三磅宇宙”。如今,正在快速发展的脑机接口技术为人类了解自己的大脑打开了一扇小小的窗口,透过这扇窗,巨大的潜力已经展现在我们眼前。
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时来到天津古文化街,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天津是一座很有特色和韵味的城市,要保护和利用好历史文化街区,使其在现代化大都市建设中绽放异彩”。
天津大学法学院“基层治理”社会调研实践队师生近日在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通过实地走访当地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局、信访局、司法局和村社,深入基层感受基层司法实践和治理状况,了解基层工作特点和情况,并通过社会调研形式,进行学术与实务交流,增强法科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践中发现“真问题”,把实践经验做法和法学理论结合起来,“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近日,天津大学法学院“基层治理”社会调研实践队师生一行赴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通过实地走访当地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局、信访局、司法局和村社,深入基层感受基层司法实践和治理状况,了解基层工作特点和情况,并通过社会调研形式,进行学术与实务交流,增强法科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践中发现“真问题”,把实践经验做法和法学理论结合起来,“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7月28日,天津社科联主办的“天津社科界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座谈会”在津举行。
国电南自——天津大学智能电网保护控制联合创新实验室成立
文化学者冯骥才担任冯研院院长已有23年。他是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的倡导者、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保护的推动者、中国高等教育非遗学学科体系的创立者。如今,作为“80后”的他,依然耕耘在非遗研究保护的广袤“田野”中。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作出部署,更加激发天津科技工作者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进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决心。
“国优计划”工作交流会在天津召开
日前,天津大学无忧暑期社会实践队来到福建漳平,结合当地高山茶产业,与台湾青年谋合作、促发展,共同推出了“无忧×台湾高山茶”联名产品,打响“大陆阿里山”城市品牌,以茶为媒为校地联合、两岸交流搭起桥梁。
天津大学无忧实践队近日在福建漳平举办“两岸青年话发展 校地联合助振兴”人才交流论坛与实践交流营系列活动,来自全国25所高校的170余名青年学子和两岸青年企业家、创新创业青年代表汇聚一堂。
8月1日,天津市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工作动员会召开,深入学习领会全会精神,落实中央和市委关于宣讲工作的部署要求,对我市宣讲工作进行动员部署。会上,静海区、津云新媒体集团和基层宣讲员田源、王博文、成卫东作交流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