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Comprehensive news

天作之合 当上合组织峰会遇见天津大学

作者:梁绍楠编辑:梁绍楠来源:宣传部、国际处

津门大地喜迎上合盛会,海河之滨汇聚世界目光。

迎来高光时刻的天津,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向世界展示中国城市魅力与活力。扎根于津沽大地的天津大学,早已将国际合作融入基因,以教育为桥、科技为舟,为上合组织国家间的深度合作注入了蓬勃生机。


天大青年志愿者服务上合组织峰会

天大留学生参与录制的创意短视频《合鸣》


深耕上合,合作交流结硕果

高质量教育对外开放,是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引擎。天津大学作为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与上合组织国家的合作由来已久,基础扎实。从北方的俄罗斯到南亚的巴基斯坦,从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到东南亚的柬埔寨,天大合作的足迹已覆盖十余个上合组织国家,建立起一批高水平联合研究平台和人才联合培养机制。

天津大学是中俄工科大学联盟的首批成员院校。今年5月,天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李斌率代表团赴俄罗斯开展教育合作交流。在阿斯图联盟第六届年会暨中俄大学校长论坛上,李斌发表主旨报告《新工科教育的“天大方案”与实践路径》,分享世界工程教育前沿趋势和学校新工科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并邀请联盟高校参加9月于天津举办的国际工程教育发展会议。


天津大学代表团访问俄罗斯推进科教合作


截至目前,学校与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天然气资源公司等高校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与哈萨克斯坦萨特巴耶夫大学等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与巴基斯坦“一带一路”国际医疗合作中心开展专项合作等。这些合作不仅覆盖工程、能源、医学等关键领域,还涉及师生交流、联合科研等多个维度,为持续深度合作奠定了制度基础。

“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要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师生学者之间的交流是逐渐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主线。

“从工地一线到企业座谈,我们看到国际工程承载的国家形象与责任,也激励我们更主动地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 天津大学“砼心筑梦·丝路领航”实践队队长施雅馨说。今年暑期,该实践队联合天津市建筑业协会,赴阿联酋和沙特开展了为期14天的深度调研。师生们深入中铁十八局、中建六局承建的迪拜跨海桥、沙特吉达机场等重大项目一线,实地感受“中国建造”在智能化和绿色施工方面的硬实力,并与当地商会、投资部及高校广泛交流,系统学习中资企业在智能建造本地化、跨文化融合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实践经验。


“砼心筑梦·丝路领航”实践队赴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与沙特阿拉伯开展实地调研


“让我们跨越学科与文化的界限,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搭建两国之间的桥梁,共同书写巴中关系的新篇章。” 今年3月,巴基斯坦驻华大使哈什米到访天津大学并发表题为“巴中关系:深化关系、拓新领域、共谋未来”的演讲。他的睿智与幽默赢得了阵阵掌声,这场思想碰撞也让更多的师生对两国友谊有了深刻认识。


留学生穆帅参加中国日报活动


近年来,天大与上合国家间的人员往来日益频繁,形式也更加多样。洽谈设备采购、科研合作、社会实践、学术报告与研讨……这些互动不仅是学术资源的交换,更是文化理念的碰撞与融合,为跨国产学研合作注入持续动能。


天津城市宣传片——《天作之合》中天大科研成果亮相

纪录片《海河》讲述天津大学长城科研团队故事


携手东盟,多维互动显特色

2024年,中马建交50周年之际,在习近平主席致马来西亚最高元首易卜拉欣的贺电中,对在天津大学留学的马来西亚同学立志做中马友谊的传播者和推动者表示肯定并表示“两国友好事业后继有人,我对此感到欣慰”。 这是天津大学与东盟国家教育合作日益深化的生动缩影。

2014年9月,由天津大学牵头,中国卓越大学联盟与东盟4国8所高校达成合作共识,正式成立中国—东盟工科大学联盟。10年前,联盟第一届工作会议、秘书处揭牌仪式在天津大学举行,“中国—东盟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节”也同时启幕。


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论坛


作为联盟中方常设秘书处单位,天津大学坚持开放办学,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经过十载耕耘,硕果累累,如今联盟成员单位已拓展至8国26所高校,成为推动中国与东盟工程教育合作的重要平台,成员国之间还通过特色项目促成学者交流和学生流动。

“通过参加中国—东盟大学生赛艇嘉年华,我结识了来自泰国、印尼等多个国家的朋友,这种跨越文化的交流让我们真正理解了命运共同体的含义。”曾获2023中国-东盟大学生赛艇嘉年华铜奖的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冯展宇说。


2023中国—东盟大学生赛艇嘉年华


2018年以来,天津大学通过开展学生寒暑假项目、培训课程和大学生竞赛等,促成两千余名学生线上线下双向交流。2023年7月举办的"2023中国-东盟大学生赛艇嘉年华",吸引了来自中国、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等9所中外高校的170余名运动员参赛。

“得知习近平主席提到我们在信中表达的愿望时,我的内心既激动又感慨。那一刻,所有参与写信的留学生都感到荣幸和自豪,也深感我们的努力得到了认可。”天津大学海洋技术东盟本科生专班学生林展永动情地说。

林展永所在的东盟专班于2023年由天津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牵头设立,首届共招收了15名来自马来西亚的留学生。天津大学依托优势培养国际化人才,获批国别区域研究人才支持计划项目,中国—东盟智慧海洋新工科教育共同体入选第二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项目。连续7年举办的“中国—东盟学者项目”已邀请到近百名东盟专家参加;自2014年起,天津大学8次举办的“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开幕期主题活动,汇聚中国—东盟高校领导和专家近400人。天大的国际“朋友圈”不断扩大,也为中国与上合组织及东盟国家间的教育合作提供了稳定的交流平台。


中国-东盟海洋教育研讨会暨首届海洋技术东盟本科生专班开班仪式


留学天大,文明互鉴育英才

今年5月,以“上合之约 津彩国际”为主题的天津市外国留学生文艺展演暨天津大学第十五届国际文化节成功举办。来自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及全球近50个国家的千余名留学生在天津大学欢聚一堂,以文化交流和青春友谊为笔墨,热情书写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篇章。


天津市外国留学生文艺展演暨天津大学第十五届国际文化节


国际文化节已经成为天津大学留学生工作的一张品牌名片。2024年,天津大学接收的上合组织成员国留学生规模已扩大至636人,生源国覆盖多个成员国。在专业分布上,学生主要集中在土木工程、化学工程、环境科学、建筑学等学校特色优势学科领域。

近年来,天津大学实施“线上+线下”双轨制招生模式,通过定期举办线上招生宣讲会、积极参与国际教育展览等多元化渠道,精准对接上合组织国家教育需求,有效扩大了留学生规模。

学校立足巴基斯坦在工程科技领域的优势,推进与旁遮普大学、巴基斯坦工程技术大学等知名高校的科研合作与人才交流,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吸引更多优秀硕士、博士研究生来校学习;面向俄罗斯等国家的人才需求,充分发挥“汉语言+跨境电商微专业”的特色优势,着力培养精通语言文化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针对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等上合组织国家在工程和化工领域的发展需求,学校服务央企、国企出海需求,共同开设特色定向培养项目,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实践教学等方式,为当地培养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

在这里,巴基斯坦籍博士生穆罕默德·沙拉尔致力于利用AI技术优化能源系统,助力绿色智慧城市建设;塔吉克斯坦青年谭阿木从跨境电商起步,立志推动中塔经贸合作;俄罗斯姑娘苏丽媛在津创办两家外贸公司,深耕中俄农业与医药设备贸易,成为两国合作的实践者;吉尔吉斯斯坦学生戴安娜自幼成长于中吉双文化环境,学习软件工程并积极促进中吉技术交流;伊朗姐妹花阿托莎与纳扎宁在药学院潜心科研,以医学为志业搭建文明互鉴之桥。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个人成长的缩影,更是天津大学国际教育践行“上合初心”的生动体现。


新华社英文视频报道:天津大学留学生索菲雅分享中俄文化交流故事


双学位联合培养、定制化短期研修……“留学天大”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为促进上合组织国家间的人文交流与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天津大学青年志愿者在夏季达沃斯论坛向世界展示中国风采

天津大学教授许谨参加CGTN直播节目《津侃上合》


当上合组织峰会的旗帜在天津飘扬,这座百卅学府正在用实实在在的合作成果,向世界展示中国教育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随着上合组织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天津大学将继续深耕国际合作,为构建更加紧密的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贡献“天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