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迎接130周年校庆,新闻网开设【百卅荣光】专栏,旨在展现天大130年来在办学探索、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光荣历程与历史贡献,将校史变迁和天大当下发展形成对照,传承兴学强国的校史文化血脉,振奋广大师生校友为实现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而奋斗的精神斗志。本期推出北洋大学时期“皇帝殿试和连中三元”的故事。
北洋大学堂在办学上不拘一格,从实际出发,随时根据社会需要设立学门。在数学安排上使理论讲授与实际相结合,着重实验、实习,鼓励学生养成劳动与合作观念。学校参照美国大学的标准,从美国购置理化、地质、矿冶、土木、机械等科所需图书、标本、仪器以及各种探测分析实验等器材,订阅世界权威理工学术期刊100余种,是全国工科设备最为完善的大学。全校师生不尚空谈,崇严求实,所培养的学生具有真才实学,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
当时,美国以及欧洲各国的大学研究院都有明文规定,免试接受北洋学生入学。北洋大学堂虽然采用“西学体用”的办学模式,但作为封建国家的第一所国立大学,也产生了极具时代特色的人才考核办法。
殿试,本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高级别的考试,又是皇帝为国家直接选拔人才的手段,也是朝廷给予知识分子的最高荣誉。据目前历史学者研究的成果,殿试起源于唐朝,而唐朝的第一次殿试又源自唐高宗。唐显庆四年,即公元659年,由唐高宗主持举行了第一次殿试,规模虽小,但是开启了皇帝亲选人才的先河。唐载初元年,即公元690年,即将称帝的武则天亲自主持殿试,这次殿试以其规模之大、影响之广,被载入史册。从此,历代皇帝“萧规曹随”,将殿试的传统沿袭下来。
清朝末年,宣统皇帝组织了一次针对北洋大学堂学生的殿试,这又是一件可以载入史册的事情,因为历来殿试都是对于科举取士人才的最高考核,可是这次却是封建政府对于新式学堂学生的第一次殿试。其意义不仅说明了清政府对于北洋大学堂培养的人才的重视,说明北洋大学堂的学生得到皇帝殿试的殊遇,更重要的是这再一次证明了北洋大学堂设立西学学科培养人才的做法得到了政府的认可。建立法律和工程技术学科,培养法律和科学技术人才,成为中国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1910年(宣统二年),皇帝朱批命张亨嘉、陈宝琛两位大臣代为殿试会考北洋大学堂毕业学生。考毕,两位大臣在奏折中提到:“臣等遵旨即会商定期于九月初八至十六日在学部署内分场考试,并由学部派司员在场内轮流监察,以防弊端,该生等亦能恪守场规,秩然有序。试毕由臣等将各场试卷详细校阅,计取列最优等三名,优等八名,中等四名,谨将分数统计清单,恭呈御览。”奏折中列最优等前三名为冯熙敏、王正黼、王钧豪,他们获得了着朝服觐见宣统皇帝的嘉奖,并均被委以重任。如冯熙敏获殿试头名,赐进士出身,授庚戌翰林,他是清廷建立西学后的第一个“洋学翰林”,官授“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第二年他被任命为“钦命辛亥襄校官”,担任归国留学生朝廷会试的主考官。辛亥革命后回北洋大学任教,成为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
王正黼自北洋大学堂毕业后,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矿冶,于1912年获硕士学位。他回国后长期从事采矿冶金工作,成为我国著名的采矿专家和矿治先驱。1945年后他资助创建燕京大学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建校200周年时,校方授予他荣誉奖章。
北洋大学堂教学严格,学生培养质量高,不仅得到政府的嘉奖,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广泛赞誉。1918年国家举行了外交官、高等文官和清华留学三项重要考试,北洋学生成绩斐然:徐谟获得外交官考试第一名,励平获得高等文官考试第一名,康时敏获得清华留学考试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一时在教育界和社会上引起轰动,也成为北洋校史上的一段佳话。
北洋大学堂自1895年至1911年期间(1900年至1902年因战争办学中断),共有385名本科生毕业或肄业(其中法文班毕业13人,俄文班毕业14人,师范班毕业69人,铁路班肄业37人),公派资送出国留学52人。在重质不重量的原则下,毕业学生虽然人数不多,但质量颇高,出国留学的学生绝大部分学成归国,在政法、教育、工矿、铁路交通、财政金融等领域成为国家和社会倚重之才,为国家的发展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王宠佑,1878年出生,广东东莞人,1895年考入北洋大学堂。他是矿冶工程学家,中国现代炼锑技术的开拓者,著有《锑》和《钨》等专著,为中国近代钢铁及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
马寅初,1882年出生,浙江绍兴人,1903年考入北洋大学堂学习矿冶,后赴美留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博士学位。他是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人口学家,曾任浙江大学校长、北京大学校长。他立志一不做官,二不发财,致力于教育事业和发展国民经济。他一生著述颇丰,发表了著名的《新人口论》。
刘瑞恒,1891年出生,直隶南宫人,1903年考入北洋大学堂,后留学美国哈佛大学,先后获理学学士和医学博士学位。他曾任协和医院院长、南京国民政府卫生部部长,是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的创建者。
秦汾,1885年出生,江苏嘉定人,1903年考入北洋大学堂学习土木工程,后留学哈佛大学学习天文数学,获硕士学位。他曾任东南大学校长,是中国著名数学家,著有《数学》《微积分学》等著作。
齐璧亭,1884年出生,直隶宁津人,1907年入北洋大学堂师范班,后留学日本、美国,获斯坦福大学文学士、教育硕士学位,在哥伦比亚师范学院进修。他曾任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院长,是中国知名的师范教育家。
冯熙运,1886年出生,天津人,1905年考入北洋大学堂法科,1907年被选派赴哈佛学习法律,获法学学士学位,毕业后考入芝加哥大学研究院,获得法学博士学位。他曾任北洋大学校长。
本文摘自:《巍巍学府——天津大学(北洋大学)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