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Comprehensive news

【国际工程教育发展会议】平行会议五 | 高等学校工学课程教材高质量建设国际研讨会成功举办

作者:于凌云编辑:梁绍楠 林佳妮来源:宣传部 教务处

金秋时节,群贤毕至。2025年9月22日,高等学校工学课程教材高质量建设国际研讨会在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召开。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电子科技大学原校长曾勇,中国科学院院士元英进,高等教育出版社总编辑谭方正,天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郑刚,《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余东升,华为公司高校科研与人才发展部部长曹新方,天津大学教务处处长何芳等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高等学校工学教材研究)学术委员会委员、专家委员会委员,境内外高校代表和企业、出版社代表等近200人参会,天津市教育委员会高教处处长徐震莅临会议,共探数字化、智能化背景下工学教材建设新路径,为全球工程教育教材创新贡献智慧与力量。会议由天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高等学校工学教材研究)主任李斌主持。

杨贤金代表学校对参会嘉宾表示欢迎。他强调,教材体系是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流教材造就一流人才,一流课程、一流专业都需要一流教材来支撑。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高等学校工学教材研究)自获批以来,始终致力于服务国家工学教材建设和教育发展重大战略,打造国家级教材建设高端平台。他表示,学校将继续高质量推进基地建设和发展,有机融合基地建设与新工科建设的优势,打造兼具时代特征中国特色的高质量教材体系,为提高卓越工程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构建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提供有利支撑。

徐震代表天津市教委高教处对会议召开表示祝贺。他指出,天津始终将教材建设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抓手,而天津大学依托国家工学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在教材体系创新、标准规范制定等方面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面对人工智能与产业变革浪潮,此次研讨会为破解教材内容与产业实践脱节等问题提供了平台,期待通过本次会议深化交流合作,探索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

在战略合作签约环节,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高等学校工学教材研究)分别与高等教育教材综合研究基地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等6家出版社签署了两项重要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各方将整合优质资源,协同开展教材前沿理论研究与创新实践,推进工学教材体系创新、内容升级与出版推广,打造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平台,为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学教材体系提供最为坚实的基础。

大会发布《数智时代工学教材建设“双百”行动计划》。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高等学校工学教材研究)执行主任、天津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夏淑倩对《数智时代工学教材建设“双百”行动计划》进行政策解读,该计划旨在联合全国高校、科研机构及产业力量,打造100本“赋能”教材(通过数字化技术重构教材形态,功能和传播方式的数字教材)与100本“融合”教材(推动工学知识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形成交叉融合、适应未来的的新一代工学教材),构建特色化、智能化和国际化的高质量教材体系。

会上同步发布“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智能体”。该系统集成智能问答、资源检索、AI工具调用、政策查询等功能,将为基地科学研究、项目管理、资源建设与国际合作提供智能化支撑,标志着基地在推动教材数字化转型中迈出关键一步。

主旨报告环节,北京邮电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孙洪祥,高等教育出版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张泽,教育部工程管理与工程造价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天津大学讲席教授王雪青,日本广岛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开发中心高等教育学专业主任、终身教授Futao HUANG和澳大利亚科廷大学工程学课程负责人Natalie Anne Lloyd分别做了专题报告,围绕工学教材建设展开深度分享。

会议期间还同步召开了国家工学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高等学校工学教材研究)学术委员会章程》和《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2025-2029年重大研究项目选题指南》。为基地未来五年学术研究与教材建设工作谋篇布局,奠定坚实制度与方向基础。

2024年,天津大学获批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高等学校工学教材研究)。此次召开的“高等学校工学课程教材高质量建设国际研讨会”是正在天津大学举办的“2025国际工程教育发展会议”的一项重要内容。

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工学教材建设搭建了国际交流平台,明确了数字化智能化背景下工学教材建设的新方向、新路径,推动我国工学教育与教材建设迈向更高水平。未来,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高等学校工学教材研究)将继续发挥平台优势,携手各方打造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学教材体系,为提高卓越工程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贡献更大力量。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