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医精药 善研善成——记天津大学药学院成立25周年改革创新之路

2024年学院举办发展论坛
药苑初创,世纪启航。
北洋薪火,传扬四方。
兴药报国,善研善成。
国际教学,蹊径开疆。
廿五春秋,砥砺前行。
桃李芬芳,人才辈出。
继往开来,再谱华章。
矢志卓越,铸就辉煌。
2025年,天津大学医学部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迎来建院25周年。从2000年成立至今,药学院始终秉持“懂医精药 善研善成”的理念,以党建铸魂、以国际化拓局、以人才培养筑基、以科研创新致远,蹚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药学教育改革创新之路。在这片沃土中,中外名师汇聚,教学科研精英携手并进,构建药学与医工交叉融合的学科体系,打造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矩阵,成为我国药学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的崭新标杆。
初心如磐 健康之路奠基础
秉持敢为人先的教育理念,天津大学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于2000年正式成立,是天津大学在生命健康领域成立的第一个学院。药学院自建设之初就确立了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将打造国际化品牌作为重要发展目标,是天津大学探索与国际化教育体系接轨的新兴学院。
筚路蓝缕的初创时期 建院之初,首任院长赵康教授是美籍华裔,他放弃美国高薪的终身教职回到国内,搭建起中西方智慧交融的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药学院的首任名誉院长是新中国现代医药工业奠基人沈家祥院士,他亲自为学生授课,心系学院发展。建院初期,学院便搭建了“三维育人”的培养体系,将导师制、学长制、助教制有机融合;模块化教学与案例研讨的创新实践,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无缝链接,形成了深度融合、学以致用的教学新范式。

分子科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课题组合影
学科建设的跨越之路 在“211”与“985”工程的战略机遇期,学院实现了从单点突破到体系构建的华丽转身:大力促进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学、天然药物学、分子细胞药理学等学科的发展。2003年学院在原有药物化学和药物分析学二级学科硕士点的基础上,增设生药学和药剂学二级学科硕士点,自主设置卫生事业与药事管理博士点;2006年成功获批药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2010年成功获批药学专业学位硕士点。学院成立15周年前夕,名誉院长沈家祥院士和妻子陈燕娜女士向学院捐赠100万元,成立“天津大学沈家祥教育基金”。他说:“过去我们主要是仿制,现在有很多科学家来到中国参与药物创新研究,这让我觉得也应该鼓起劲来。”学生们深受学院师长严谨学风与坚韧人格的感召,笃志药学。学院现任教学副院长穆昕是学院的首届毕业生,他赴美学成归国后回院执教,将这份育人育才的信念继续传承。在沈家祥院士逝世10周年之际,药学院师生创作话剧《沈家祥》,入选中国科协科学家故事舞台剧推广行动,并在2025年天津市全国科普月主场活动“天津科普之夜”进行公演。
党建领航的融合实践 学院党委深度聚焦国际化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融通天下、同心育人”为使命,探索出一条“党旗引领、中西合璧”的治理新路。在外籍院长全力推动学院发展的同时,时任“本土书记”冯翠玲成为国际大家庭的“稳压器”,她真抓实干、亲力亲为,用高效的执行力让各类决策顺利落地。学院先后三次党员大会都邀请外籍教师列席,外籍教师激动地表示受到了鼓舞和震撼,感受到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曾经“水土不服”的“海归”与外籍专家逐步融入了中国学府的人文沃土,并在一次次并肩奋斗中建立起对学院、对中国共产党的深度认同。红色基因由此与全球视野交相辉映,汇聚成“同心同向、合力育人”的磅礴力量。时任党委书记冯翠玲当选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并获评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时任党委书记张玲和现任党委书记吴晶均获评天津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院长刘秀云获共青团中央首届新时代青年先锋奖。药学院党委成为天津市2024年唯一入选的“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以“一融双高”的生动实践回答着“教育强国,示范化学院党委何为”的时代之问。

时任学院党委书记冯翠玲宣讲十九大精神
破茧成蝶 国际示范展锋芒
2013年,学校通过全球招聘,礼聘世界著名分子设计领域专家、美国籍学者杰伊·西格尔教授担任第二任院长,将学院定位为学校的“国际化特区”,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部直属高校首次聘任非华裔外籍学者担任二级学院院长。这位美国学者提出的“思想碰撞培育世界级学者”的愿景,与学院2014年入选国家外专局、教育部首批“高校国际化示范学院推进计划”的历史机遇,共同谱写了一条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的国际化办学新路。
融贯中西的创新管理 学院创新将中国特色的党政管理制度与西方管理体系有机融合,形成了以决策委员会、管理委员会、工作委员会为主体、国际顾问委员会辅助的管理机制。顾问委员会由14名国际高水平专家组成,分别来自美国、意大利、瑞典等7个国家,其中包括3名诺贝尔奖获得者、5名各国院士。这种“中西合璧”的管理模式,鼓励中外教师共同参与学院治理,既保证了学院发展的正确政治方向,又充分吸收了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实现了教授治学与管理效能的最大化。学院致力于搭建一流教学科研环境,拥有仪器测试中心、细胞组织药理中心和天津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高水平平台,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海外引进科学仪器专业管理团队,仪器测试中心于2022年成功获批 CNAS/iLAC(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国际实验室认可使用组织)认证,成为学校唯一一个拥有国内国际双重资质认证的平台。

冯骥才与弗雷泽·司徒塔特进行“科学与艺术”跨界对话
人才强院的国际注解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药学院通过全球招聘、平台引才、以才荐才等多种模式,吸引了一批国际顶尖人才加盟。2014年至今累计引进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国际高水平学者51名,来自美国、德国、英国、瑞士等18个国家,全职外教比例最高时接近教师队伍总数的46%。杰伊·西格尔、弗雷泽·司徒塔特、凯米·保瑞德3位教授获评中国政府友谊奖;诺贝尔奖获得者弗雷泽·司徒塔特教授获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并入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杰伊·西格尔教授获评改革开放40年最具影响力的外国专家。2位教授获评“外教中国”年度人物、4位教授获评天津市海河友谊奖。学院也十分重视本土教师的国际化培养,通过构建“外籍专家+中国教师”的组合型课程教学运行模式、分批次选送教师到国外高校教学交流等方式,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本土教师。

外籍教师和外籍博士后列席药学院党员大会
教育改革的破冰之举 药学院于2015年实施国内首个“本-硕-博”一体化药学人才全英文培养体系,通过将英文贯穿于“教材-课堂-实验-论文-答辩”的全链条人才培养过程,实现了药学教育与国际接轨的深度融合,为我国药学高等教育领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药学人才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范例,堪称我国药学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构建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课程教学”与“项目训练”融通共建为抓手的“一核双翼五系”国际化培养框架,并依托“中外融合的教育管理体系”“多维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等五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形成“三维度、五向度”的国际教育生态系统,积极推进教学共同体建设。累计开设60余门全英文课程,以沉浸式英语教学环境提升学生的国际交流水平和学术竞争力。学院于2018年和2023年分别荣获两项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此外,获批药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全国药学专业硕士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拥有3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教育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门全国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精品课程、4门天津市一流本科课程和1门天津市劳动教育示范课程,多次获评全国药学专业学位优秀教学案例。
特色鲜明的国际学术共同体 2017年2月,5位诺奖得主罗伯特·霍华德·格雷布斯、阿达·尤纳特、布鲁斯·比尤特勒、弗雷泽·司徒塔特、卡尔·巴里·夏普莱斯相聚做客“北洋大讲堂”。活动中,冯骥才和弗雷泽·司徒塔特两位中西方大师关于科学与艺术的对话至今仍被大家称颂。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诠释了国际化不仅是制度的接轨,更是文明的互鉴,学院已真正成为“不出国门的国际学术共同体”。学院连续两年获美国化学会化学领航者奖(ChemLuminary Award),并于2017年在美国化学会议上荣获“国际化学分会全球贡献奖”,成为当年该颁奖典礼中唯一获此殊荣的国际单位。
继往开来 交叉融合再启航
2023年,天津大学决定由医学院、药学院、生命学院以及各附属医院和医学中心组建新的“医学部”,天大医科踏上新征程。2024年,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刘秀云教授掌舵药学院,以“四个面向”为行动纲领,在“一带一路”倡议与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坐标中,擘画出学科交叉融合的崭新蓝图。
坚持党建引领,课程思政全渗透。药学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建设“大思政”育人共同体,深化“思政班主任+专业导师”育人机制。协同推进课程改革,将思政素养融入课程的各环节,以高质量课程思政支撑专业思政建设,系统重构多门国家级、省部级一流课程;“中草药种植与文化传承创新”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及天津市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一等奖。建设药学专业思政地图,结合专业发展史与健康中国战略,从思想道德、职业伦理、专业知识等多角度编制案例库,为课程思政提供坚实支撑。

学生参与“中草药种植与文化传承实践”课程实践
强化学科布局,夯实科研基础。药学院以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聚焦科研平台建设与创新能力提升。顶层设计AI制药、药物化学、药剂学、卫生事业与药事管理等9个主干学科方向,构建了完善的学科体系。获批天津市急危重症药物研发科普基地,并当选天津市生物医药学科创新联合体理事长单位。积极服务产业发展需求,与诺和诺德、恒瑞医药、先声药业、鲁南制药等国内外领先药企深入合作,并与多家三甲医院和顶尖院所紧密协作,构建了“产学研医”交叉融合的创新体系;承担国家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等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药理毒理学科稳居ESI全球前1%,2025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药剂与药理学”学科跃升至全球第201~250位。
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师资建设。面对全球医药科技的飞速发展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大趋势,学院敏锐洞察时代需求,响应国家战略号召,打破学科壁垒,建设“单细胞空间组学与人工智能驱动的新药研发”学科交叉中心,促进药学与生物学、化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医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系统构建跨学科协同研究平台与高水平创新团队,深入推进“有组织科研”,开展具有前沿性和引领性的重大科研攻关。同时,学院持续提升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比例与整体学术能力,强化与国际一流机构的合作交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药学人才高地。学院现有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5人,各类省部级人才称号获得者21人,3位教师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8人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排行榜;学院教师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青年科学奖和天津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重要科技奖励30余项。
聚焦创新能力,智慧赋能人才培养。系统推进有组织教学,成立药物化学、药剂药理学、药物分析学、生物及生物化学、生药学、药事管理、实验教学中心7个教学团队,实现教学基层组织全覆盖,开展“智能药学”系列精品教材和课程建设并获校级立项;大力推动项目制教学改革,以项目需求带动课程群建设;以智慧教学平台赋能国际化教育,推动知识图谱与数字教材开发,构建“基础理论-技术创新-产业应用”三位一体的药学教材体系;建立“教材-课程-师资-实践”一体化的全链条育人体系。学院以交叉融合为导向,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与创新能力,造就一批既精通药学专业知识,又具备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创新型药学人才。
聚焦新药研发,助力健康中国。瞄准国际前沿,围绕新药创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与技术瓶颈开展科研攻关,发掘治疗新靶点、设计开发新型药物与智能递送系统、探索药物作用新机制、发展疾病精准诊断与治疗新策略,通过“产学研医”协同创新,持续推动新药研发从基础到应用的转化,力争在国家医药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健康中国战略实施中贡献重要力量,为解决全球重大健康问题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学院相关科研成果丰硕,发表高水平论文1000余篇,代表性成果发表在《科学》《自然综述:药物发现》《自然化学生物学》《英国医学杂志》等国际顶级期刊上。与企业联合获批新药证书1项、1类创新药IND(新药临床默示许可) 4项。
服务国家战略,赋能社会发展。吴晶教授团队作为卫生事业与药事管理领域领军者,助力医保改革,惠及民生,多次参与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谈判准入的测算与标准制定,为医保政策优化提供专业支撑,让救命好药更易惠及百姓。高文远教授团队深耕中药产业,牵头制定ISO国际标准2项,发布团体标准6项,参与标准30余项;推动乡村振兴,足迹遍布西藏、青海、甘肃等20余个省区,聚焦中药材种植与加工标准化问题,开发深加工中药产品,以科技提升产业效益,助力地方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
时代的浪潮滚滚向前,2025年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校长柴立元分别到学院走访调研,为学院发展把脉定向。杨贤金指出,药学院要继续坚持国际化办学道路,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药学卓越人才。希望药学院在建院25周年之际,团结奋进,努力拼搏,推动学院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柴立元指出,药学院要深化国际化特色,瞄准世界顶尖药学学科目标,精准打造具有天大药学特色的“学科名片”,坚持标志性成果导向,拓展高质量发展路径,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为学科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药学院院长刘秀云寄语全体天大2024级新生“祖国是我们最强大的背景、热爱是我们最高级的力量、时间是我们最宝贵的资源”,振奋无数青年学子,发出了药学院紧跟时代步伐、勇立创新潮头的铿锵之声。
凝心聚力再出发,奋楫扬帆新征程。天津大学医学部药学院将永擎“懂医精药 善研善成”之炬火,在药学教育与科研创新的浩瀚征途中勇立潮头,续写新的时代华章。
本版责任编辑:朱宝琳
学生编辑:丁怡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