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Comprehensive news

【喜迎校庆】天津大学校史博物馆焕新开馆

作者:韩宝志编辑:梁绍楠来源:档案馆

9月27日,天津大学校史博物馆展陈提升竣工开馆仪式在卫津路校区一号楼前举行。校党委书记杨贤金、校长柴立元,天津市档案馆副馆长宗毅、校史资料捐献者代表申志丰校友共同按下开关,建设两年的校史博物馆正式开馆。校机关部处、学院、直属单位教师代表及学生代表和参建单位代表60余人一同见证了开馆过程。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郑刚主持开馆仪式。

杨贤金在致辞中向在此次提升工程中贡献智慧力量的专家学者、工作人员,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学校事业发展的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感谢。他表示,展陈提升工程的圆满完成,既是学校精神文化传承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全体师生校友共同的心愿。他强调,校史馆是读懂天津大学的“精神密码”,是唤醒青春记忆的“时光宝盒”,是守护和传承文明的“重要场所”,要建设好、使用好校史馆,让校史“活”起来、“动”起来,真正做到“见人、见事、见精神”,成为联结师生校友、“天大之友”的情感纽带,成为爱党、爱国、爱校教育的鲜活教材。他希望全体师生、广大校友以史力行,在校史中汲取开启教育强国新征程的智慧与力量,在中国高等教育“由大到强”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开馆仪式上,精仪学院1962级光学仪器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申志丰校友代表校史资料捐赠者发言。他把求学期间公整的作业捐献给档案馆,在此次布展中予作为优秀作业的内容予以展出。申志丰校友深情地说:“母校已经走过了130年的悠久历程,我在天大的生活深深感觉到,我们的校领导一直把‘兴学强国’的理念作为办学的初心使命,把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放在首位,我们的先生们一直把传授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以及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他从17岁考进天津大学,到23岁走出校门,虽然仅仅是六年时间,但这六年的历练却影响了一生,“我已经80岁了,回忆起我毕业后近半个世纪的工作实践,我在从事工程师、教师和机关公务员的每个岗位上都能做到夙夜在公、无愧自心,既完成了党和领导交给我的每一项工作任务,又在长期的为人民服务中得到修炼、完善和提高。我自信,我没有辜负党的教育,没有辜负母校的培养,我可以向我的母校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下午的校史馆门前高朋满座,施工单位代表、监理单位代表,以及为此次展览提供学术支持的校史专家代表、环境设计专家代表等,同各单位干部、教师和学生代表一起见证了开馆仪式。档案馆副馆长张振兴向大家展示了近年来档案馆在校史资料征集工作中获得的珍贵资料,其中1910年的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办学珍贵历史照片册是湖南校友会出资竞拍的,1963年馆藏最早的研究生毕业合影是叶声华院士捐赠的,申志丰校友捐赠了珍贵的作业手稿,档案馆为其颁发了收藏证书。

校史博物馆自2010年建成以来,在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凝聚师生校友力量、展示办学成就等方面成为学校的文化高地。在学校党委的领导和各单位的鼎力合作下,此次校史馆进行展陈提升。提升后的校史馆展陈面积1480平米,共分为9个部分,以实物诠释内涵,以档案记述历史,用1000多张图片、300件实物、27处新媒体和艺术创作等方式,以史为经,以事为纬,展现了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担当,展现了代代北洋学子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中所做的贡献。

张太雷烈士专室此次同步进行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