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由天津大学和福州大学共同举办的2025年“新化学·新化工·新产业”发展高端学术研讨会暨联合博士生论坛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天津大学和福州大学研究生院共同主办,天津大学分子+研究院联合天津大学化工学院,福州大学化工学院、化学学院和分子工程+研究院共同承办,采用两校双会场同步直播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共有200余名师生参加了论坛。
在天津大学会场,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津大学分子+研究院创院院长姚建年,天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天友在开幕式上致辞,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谢在库线上参会,中国石油寰球工程有限公司首席技术专家、教授级高工张来勇,中国天辰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刘新伟,福州大学化学学院院长钟羽武以及福州大学部分师生代表等校外来宾出席会议,天津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王延辉,化工学院院长、分子+研究院院长范晓彬,理学院、材料学院、分子聚集态科学研究院及分子+研究院相关负责同志出席会议;开幕式由天津大学校长助理、福州国际联合学院院长黄辉主持。在福州大学会场,福州大学党委书记陈国龙在开幕式上致辞,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心晨,副校长邱挺,研究生院、化工学院、分子工程+研究院等相关部处及学院负责同志出席会议。
王天友代表天津大学对各位专家、来宾以及两校师生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在天津大学建校13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我校全体师生回信,不仅是对全体天大人的鼓舞与鞭策,也是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殷切嘱托。我们要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在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发挥积极引领作用。今年,天津大学与福州大学再次携手,继续以姚建年院士提出的“新化学·新化工·新产业”为主题联合举办学术论坛,并邀请产业界专家深度参与,共同谋划新时代化学化工领域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正是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持续深化校际战略合作的具体实践。面向未来,我们要以学科交叉和协同创新为路径,深化校际合作与产教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姚建年在致辞中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给天津大学全体师生回信,不仅为科技工作者指明了未来工作的方向,也体现了国家和社会对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的无限期待。他围绕会议主题,与参会师生分享了对总书记重要回信的感想。他从“化学”、“化工”两个学科的发展出发,阐述了二者之间的深度协同关系以及对产业的深度影响;他指出,“新化学”是要从全新的科学思想出发,从全新的角度来研究新物质生成,调控化学反应新途径,进行源头创新;“新化工”既要将“新化学”的知识工程化,又要将其他工程新技术应用到传统化学中,进行知识创新;而“新产业”则是化学新知识与化工新技术的融合应用;“新化学”和“新化工”要协同发展,催生“新产业”。他希望天大和福大化学化工学科的师生要敢为人先、开拓创新、加强合作,做出更多更大的原创性成果和实用化技术,展现“新化学·新化工·新产业”作为新质生产力重要途径的潜力,在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的时代征程中大显身手,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天津大学校长助理、福州国际联合学院院长黄辉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后,中国石油寰球工程有限公司首席技术专家张来勇,中国天辰工程有限公司刘新伟,福州大学教授钟羽武,天津大学教授沈美庆、汪天洋等五位知名学者受邀在产学研论坛做大会报告。他们围绕论坛主题,探讨了在化学化工领域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以及产业应用等方面的问题与挑战,介绍了各自领域的成果进展,并展望了未来。

下午的国际学术交流论坛邀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谢在库,香港科技大学化工系主任邵敏华教授与中国石油大学韦岳长教授做主旨报告,另有来自天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福州大学的九位优秀青年学者围绕大会主题做报告,分别就各自的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并就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产业应用等开展深度探讨。

后续的博士生报告在两校分别进行,安排了50余名博士生做科研汇报。天大分论坛共设“催化与能源材料”、“功能材料设计开发”、“生物工程与绿色化工”三个分会场,与会博士们汇报了自己的最新科研成果,得到了点评专家的精心指导,不仅在热爱科研和报效祖国方面受到了很大鼓舞,而且在严谨治学和创新思维方面有了更深理解。在博士生论坛闭幕式上,点评专家组长分别对各自会场做了总结,在充分肯定同学们研究工作的同时,也为同学们的未来成长与改进不足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中肯建议;最后,分子+研究院副院长杨永安教授和天津大学研究生教育督导张书廷教授为获评优秀报告奖的同学颁发了荣誉证书。

今年是天津大学建校130周年,在全校师生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给天津大学全体师生回信之际,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是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具体实践,是以“从未来到未来”理念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积极探索,既集中展示了两校科研实力与育人成果,也是两校深化战略合作、推动化学化工学科交叉融合、共育卓越人才的重要举措。为两校师生继续深化交流、凝聚共识,共同探索化学化工学科交叉融合的新路径,助推我国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