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日报》2025年10月27日第04版

碧云天,黄叶地,红叶墙,澄心池,秋色连波,池上寒烟翠,师生们在此放松身心,赏景观展、书写心愿、吟诵弹唱、拍照留念,冯骥才与师生们合影、交流……昨日,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冯研院)因为“秋实”·第七届红叶季活动而变得热闹非凡,为130岁的天津大学奏响自然美景与人文气息的交响曲。这也是冯研院建院2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
作为天津大学校园文化品牌,始于2019年秋的红叶季活动是冯研院对通识教育的诗意创新。其以红叶作为“秋天的名片”,为全校师生献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启发师生以文学艺术的方式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让校园生活充满诗意。
上午,修葺一新的天津大学冯骥才博物馆(以下简称冯骥才博物馆)北区庭院敞开大门,经过门口昂首傲立的《天马》,步入院中,一幅充满诗意的画卷就此展开。抬眼可见全国高校最大的红叶墙;垂眸处,澄心池中锦鲤游弋、天鹅交颈、落叶漂游;一阵凑趣的秋风,拂动墙上红叶、摇落树上黄叶、卷起地上树叶、吹皱一池秋水,为这静谧秋日之美更添一份生动活力。出自名家之手的《徐志摩》《老子》《李白》《神鞭》等雕塑作品艺术气息浓厚,与自然之美交相辉映。
红叶诗画廊展出了精选的师生优秀摄影、诗歌作品。根据作品投票结果,20余位师生获得了来冯骥才博物馆“探馆”的福利,参观了“海外名人手迹”展,“四驾马车”展览的绘画、文学板块。参观结束后,他们惊喜地获悉,还有一个隐藏福利——冯骥才在楼下等大家一起合影、交流。
“站在博物馆门口时,很激动,仿佛即将与一位‘素未谋面的引路人’展开心灵‘对话’。”该校建筑学院2023级本科生布丽德尔新·贾玲以小诗《两页秋》赢得“探馆”机会,并带着冯骥才作品《漩涡里》来“探馆”,“作为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我在设计课调研中不断触摸天津的历史文脉。每每检索相关资料时,冯先生为留住城市历史记忆奔走的身影总会清晰浮现,这份敬意让我翻开了他的《漩涡里》,感受到他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在“四驾马车”展览的绘画板块看到冯骥才的画作时,她深受感动:“冯先生在书中写过他曾为筹措资金而忍痛卖画,这种选择,让我明白了守护城市文脉的重要性,也让我对所学专业有了更深的思考。”
该校研究生院老师卢铮松以诗作《秋实》获得“探馆”机会,他印象最深的是“海外名人手迹”展,“步入展厅,仿佛穿越时间长廊与先哲们‘对话’,文化的传承在这一刻真真切切地具象化了。非常期待冯骥才博物馆其他区域的开放,这么丰富的内容,值得反复观赏。”
下午,诗歌音乐沙龙上,学生们弹吉他、古琴、琵琶,朗诵诗歌,唱歌跳舞,展示才艺,交流互动。“写给明天的自己”开箱环节,在2025年抵达的信件,与当初写下它们的人重逢,验证心愿是否达成;同时又有更多人写下心愿,并将这封写给明天的自己的信封存在这个迷人的地方,等待以后的红叶季活动再取回。
“新建的博物馆里有一个大爱厅,我找莫言题的字,将来会在那里举办诗歌会、音乐会、画展等活动。博物馆北区和南区之间的青藤小路,将来也会爬满青藤,前面还有一个咖啡屋,学生可以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来到这里放松休闲。”看着学生们在冯研院内开心地笑,冯骥才很欣慰能为天津大学的学生提供一块人文绿地,“春有海棠季、秋有红叶季,天大很有福气。我们的学生很有才华,诗写得很好。学生们从最初的欣赏别人演出到自己写诗吟唱,成为活动的主人,令人欣喜。我很喜欢这种自然与情感交融的氛围,以后我们还会举办很多文化活动,希望能打通科学与艺术、人文与自然的界限,不断丰富和滋养学生的文化生活与审美体验。”
原文链接: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html/2025-10/27/content_143084_2755940.htm